中医辨证治痘(痤疮)的经验与方法

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多见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

辨证论治

1.肺热火旺
(1)主症青少年期发病,皮疹以红色丘疹和粉刺为主,伴有脓疱、红色结节和疼痛,口干心烦,遗精耳鸣,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2)处方知母、黄柏、地骨皮、桑白皮、赤芍各10g,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蒲公英、连翘、丹参、生地各1 5g,甘草6g.皮损感染明显者,加千里光、蚤休;皮脂多,伴瘙痒者,加生山楂、蝉衣;有结节或囊肿者,加猫爪草、浙贝母。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胃积热
(1)主症皮损多见于颜面、前额,严重者亦可发生胸背部,皮疹散在分布,色红或稍红,如针头或高梁、黄豆大小,逐渐增多,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有时亦见脓头,颜面油滑光亮,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
(2)处方黄连、黄芩、山栀各10g,茵陈、生薏苡仁、生山楂、白花蛇舌草各15g,甘草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热毒蕴结
(1)主症皮损见于颜面、胸背,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局部疼痛,伴口干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燥,脉数。
(2)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生石膏各30g,野菊花15g,黄芩、知母、白芷、赤芍、牛蒡子、连翘、大黄各1Og,甘草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凝瘀结
(1)主症面颊及下颌部之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的结节、囊肿为主,伴有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濡滑。
(2)处方桃仁、法半夏、丹参、象贝母、川芎、夏枯草、猫爪草各10g,红花、甘草各6g,牡蛎30g,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脾虚痰湿
(1)主症皮疹以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为主,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苔腻,脉滑。
(2)处方党参、白术、法半夏、陈皮、白芥子、车前子(包煎)各lOg,茯苓、山药各12g,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冲任不调
(1)主症久治不愈,颜面等部位皮损经年不消退,色红或暗红,月经前痤疮增多加重,经后减轻,心烦易怒,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大便于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2)处方柴胡、郁金、益母草各10g,白芍、女贞子、旱莲草、茯苓、生山楂、泽泻各15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内服效验方

1.玉女煎

(1)处方生石膏20g,野菊花、知母、熟地各18g,赤芍、黄芩各15g,牛膝9g,甘草3g.风热较甚,皮损以丘疹为主者,加金银花159,薄荷6g;热毒炽盛,皮损以脓疱为主者,加大黄、黄连各10g;痰瘀互结,皮损以结节为主者,加白芥子、三棱各6g;痰湿内蕴,皮损以囊肿为主者,加白芥子6g,法夏15g,僵蚕10g;因情志所伤而致者,加柴胡69,郁金1 0g.本方有清泄肺胃,降火解毒,活血凉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酒等刺激品。

2.消痤饮

(1)处方黄芩、知母、生大黄(后下)、丹参、桃仁、红花各109,黄柏6g,野菊花、地丁各15g,金银花20g,丹参、赤芍、川芎各12g,牡蛎(先煎)30g.本方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第三煎浓煎取汁洗患处并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次。同时配合外擦药:利君沙0.125×20片,甲硝唑0.2×20片,维生素B6lOmg×100片;男性另加安体舒通20mg×50片,女性另加己烯雌酚Img×50片口上药共研末,混入2%氯霉素乙醇l00ml中。每日3-4次外擦,用时摇匀。

3.清肺饮

(1)处方党参、甘草、黄柏各15g,百合、枇杷叶、桑白皮各25g,杏仁15g,薏苡仁50g,制大黄10g.本方有清解肺胃湿热之功。

(2)方法将上方10剂剂量,加10倍量水煎煮l小时(枇杷叶包煎)取汁,二煎取水8倍量,煮45分钟取汁。两汁合并滤过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02,沉淀24小时后,取上清液过120目筛,再浓缩至1 000ml,相对密度为1.02~1.15,然后加入苯甲酸钠、尼泊金乙酯稍沸,搅匀,滤过灌装,消毒包装,每支20ml。口服,每天3次,每次1支,3个月为1个疗程。

4.清痤饮

(1)处方苦参、白芷各209,土茯苓、薏苡仁、益母草、蒲公英各309,黄柏1590脓疮者,加金银花、黄芩;结节者,加丹参、夏枯草;囊肿者,加丹皮、红花;便秘者,加大黄、芒硝;妇女月经不调者,加当归、川芎。本方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口服。药渣加白花蛇舌草100g,黄连50g;加水约1000ml,煎熏患处,每日2次.1 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治疗期间忌刺激性食物及高油脂食物,保持局部清洁。

5.硝丑饮

(1)处方芒硝、白丑、大黄各30g,黄芩、黄连、浙贝母、天花粉、白芷、桔梗各20g.丘疹型,加生地40g,玄参30g,赤芍20g;脓疱型,加蒲公英60g,连翘30g.本方有清泻心肺,散结消肿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成粗末,每次15~30g,开水冲服,每天2次,连服5天为1个疗程。亦可为汤剂,药物用量酌减,隔日l剂,连服3天为1个疗程。

6.五黄汤

(1)处方黄连、栀子、黄芩、桑叶、黄柏各10g,大黄I0~15g,丹参、桑白皮、赤芍各15g,连翘、丹皮各12g,生甘草6g.大便稀者,大黄减量。本方有清热凉血止痛,活血祛瘀生新之功。

(2)方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再将2次药液混合后,分为2份,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同时配合无名肿毒酊(黄连、轻粉各50g;放于75%乙醇10中浸泡7天以上)搽患处,每日3次. 10剂为1个疗程。

7.痤消汤

(1)处方桑白皮、枇杷叶、黄芩、紫草各12g,金银花、野菊花、连翘、丹参各20g,白花蛇舌草、生地各30g,丹皮、夏枯草各15g,当归10g,甘草6g.肺经风热型,加知母12g,生石膏30g;脾胃湿热型,加苦参15g.栀子12g;冲任不调型,加当归12g,柴胡9g;皮疹色红者,加紫草30g;有结节囊肿者,加莪术、三棱各12g;有皮脂溢出者,加薏苡仁30g,茯苓12g。本方有清热疏风,凉血活血,解毒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另用大黄、硫黄各30g,黄柏12g;诸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备用。每晚睡前用热水、肥皂洗患部擦干,用蒸馏水调制药粉涂于患部,并按摩30分钟。1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外治方

1.三黄汤

(1)处方苦参30g,黄芩、黄柏、生大黄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汤外洗,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

2.改承汤

(1)处方大黄30g,芒硝(化)、赤芍、红花各12g,皂刺9g。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20g,地丁15g;兼湿热象者,加苦参、苍术各12g,土茯苓1 5g,黄柏9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外洗患处,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每日2次。

3.清解汤

(1)处方苦参、金银花各30g,秦艽、荆芥、防风、蛇床子、甘草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患处,早晚各1次,7次为1个疗程。

4.白子汤

(1)处方  白矾6g,白蒺藜、蛇床子、地肤子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水取汁,分早晚两次外洗患处,每次20分钟左右。

5.荡痤饮

(1)处方  玄参、泽泻、猪苓各309,知母、夏枯草、黄柏、赤芍、生地各10g,丹皮、川芎、白芷各9g,薄荷5g,浙贝母15g。疮面感染化脓者,加蒲公英、土茯苓;舌苔厚腻难化者,加佩兰、杏仁、黄芩;大便秘结者,加玄参、大黄。
(2)方法  以上方药煎至大气升腾,嘱患者浴布蒙面,让其熏蒸面部以畅汗为度,然后吸其滤液,每日2次。
   

6.消痤霜

(1)处方  丹参、侧柏叶、黄芩、紫花地丁草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经醇提浓缩,制成水疱油型霜膏。治疗时患者平卧,用治疗巾包头,铺巾,用O.l%新洁尔灭按皮纹顺序做面部清洁。黑白头粉刺,经消毒后用异物剥离针挑出,并轻轻挤净粉刺。涂上适量消痤霜,然后运用摩、揉、推、搓、按、叩、梳等7种手法做面部按摩,约20分钟左右,以面部潮红,皮温增高为度。继用油纱条对眼、眉、口做保护性遮盖。最后上面膜(于医用熟石膏中加入黄连粉适量,每次取2509左右,用45℃左右的温水调成糊状,从前额、鼻根部迅速向下额部均匀摊成面具型,30分钟后揭膜,用热毛巾擦净面部,当晚不洗脸).每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7.痤疮散

(1)处方黄芩、苦参、薄荷、连翘、紫草各9g,赤芍、金银花、黄柏、丹皮各12g,白花蛇舌草30g.
(1)方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以备用。①首先用清洁霜清洗面部;②再用鸡蛋黄制成霜剂涂敷后,撒上药覆盖在上面;③晾干后擦去面部药粉;④用三棱针挑除脓液及暗疮,并用氯霉素液清洗;⑤用石膏倒膜,30分钟后去除。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