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旅游】 漫游香溪
漫游香溪
位于兰溪市区东北十公里的香溪镇,南界灵洞乡,北接建德市麻车镇,东靠马涧镇,西临兰江。兰江水路上抵兰溪,下至桐庐、富阳、杭州、水陆交通便捷,历有兰溪“北乡门户”之称。史载村东南的香山上盛产无叶玉兰,兰花飘落溪流,水泛瀫波之纹,幽香十里,故称“香溪”。香溪又称香头,宋时属武昌乡仁寿里,元因之。明万历六年(1578)置镇建制。
历史悠久的香溪,物阜风淳,人杰地灵。上溯宋,香溪范氏是兰溪望门大族。有对联为证:“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十子九登科其中有六位举进士,三位中举人,任官等级三、四、五品。七子范洵为大理寺正,因知岳飞冤案,不受冤案弃官出走,被秦桧差人追杀于严州白石滩。八子范浚,举贤良方正,朝廷七次下诏聘任,因秦桧当权不仕。他在家创办香山书院,授徒讲学,名声卓著。时名著全国理学家朱熹三次前来他家访问。范浚又称香溪先生,被后人称为“浙学之托始,婺学之开宗。”所著《香溪文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陆游为《范氏宗谱》作序,曰:“如范氏之盛者,未见闻也。” 范筠八子范浚,是南宋理学家,著有《香溪文集》二十二卷原兰溪城内树有范钟、范镕同登科的双桂坊就是例证。一版再版及到2014年后裔范国梁编校的《范浚文集》问世,兰溪市委宣传部为其召开范浚学术研讨会暨《范浚文集》首发式,充分肯定了范国梁对范浚思想的研究,兰溪电视台、《兰江导报》、《金华日报》专门作了报道。
香溪塔高耸在村东南的塔山上。是香溪“誉髦杰出,氏族蕃昌”的标志。塔始建于宋宝庆前,重建于明万历丁已年(公元1617年)。香溪塔的主建者,众说不一。一说是由明万历年间的“十章—童”主建。一说内官府主建。因当时以“章化里”为名的香溪,改乡为镇,设巡检司、税务司,置东、西监粮仓,按惯例,凡县、留所在地,均要建塔,因此,认为系官府主建。
香溪塔砖石楼阁式,六面七级,高约32米。塔的底部为高1.12米的青石塔基,底层边宽2.56米,塔门有三,一向南,一向东北,一向西北,均高为2.2米,宽0.82米。塔底层至四层,每层高4.5米,五层至七层,每层高4米。逐层收分。腰檐菱角牙子出涩。各层壶门虚实相间、隔层错开,塔顶已毁,荒草凄凄,塔刹尚存,为石质相轮。一层塔内,南侧镶嵌石额“大明万历丁已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宝塔”。塔内中空,无楼梯可供攀登,塔内第七层上,棋搁着三块木板,其中一块有:“元宵前三日甲申谷旦章来书”。章来是万历年间秀才,生平事迹不详。塔外第三层、第五层的每一面均嵌着一块烧砖浮雕,第三层可辨二十字:“擎天捧月,宛在天际,光射斗牛,文笔增辉,口攀云汉。”第五层十二字:“悬联九霄,亭亭增上,春色溪山。”字迹清晰,辞风气象阔大,情景并茂,读来会身不由己地将天地自然纳于胸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对自己的陶冶。
登塔揽胜,全村风貌、兰江水系尽收眼底,塔南有香山寺,明代时香山书院设在寺内,是明朝员外郎章品读书处;塔东有云林寺。村西豹山有神仙洞,洞内置石桌、石凳,相传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所留。村里原有举人、孝子、节妇牌坊4座。今尚存一座,为章宜春之妻范氏贞节石牌坊,横跨在香二与香三村交界处的村街上。宽3.47米,高7.5米,华板上刻有天思胜节和大明万历四十一年秋建定字样。村南有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双溪石拱桥,今仍为贯通南北的主要桥梁。村中尚有宋代建、明代重修的范氏宗祠和明代建、清代重修的章氏宗祠。村东有范浚(人称香溪先生)墓,墓坐南朝北,墓面宽3.7米,高约1.5米,墓碑刻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墙垣门题有八婺儒宗4字。
在香溪镇南山之北:有一坐香溪书院<现已改为民舍>。香渓书院是宋代“儒学家,理学家,浙东学派婺学创始人” 香溪先生范浚讲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