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穷小子靠做小生意勉强度日,直到有一天老父亲告诉他,咱家在深圳有块地……
穷小子做点小生意勉强度日,直到有一天老父亲告诉他:“咱家在深圳有块地,去那儿看看有什么机会吧。”
这样的情节好似只有在电影、电视、小说中才能看到,可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这样的情节,在潮汕惠来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彼时黄茂如靠卖豆腐度日,母亲则是务农的好帮手,可当兵复员的黄父不忍儿女一辈子待在老家,于是把多年前自己在深圳布吉买了一块地的事儿全盘托出,目的是希望儿女能在深圳闯出一片天。
“父亲的远见帮助我们几兄弟顺利完成了在地产界的起步。”黄茂如的大哥黄世再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那会儿还是1990年代,经济正有腾飞之势,这块土地最后被黄家四兄弟分割,四兄弟拿到之后,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贷款建楼,而黄茂如靠着自己开发的“茂业城”,轻松斩获了第一桶金。
从1992年开始,黄氏兄弟们各自在布吉推山开路,包括信和花园、国展苑、龙珠花园、茂业城等在内的多个住宅楼盘与商业广场相继建成推出,四兄弟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
黄茂如四兄弟如今个个资产上亿,黄茂如作为其中最出类拔萃的,身家达到了数百亿。除了黄茂如外,还包括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世再,国都集团董事长黄茂展,信和地产掌门人黄振华等人,每个人都在深圳地产界打出了自己的名堂,而且身家不菲。
有人说,是他的妻子张静出的主意。
不过黄茂如的大哥黄世再却道出了谜底:
“有3个人分别得了50万元,第一个人拿着钱什么事也不做,第二个人害怕别人把钱偷走,在地上挖了个坑把钱埋了起来,第三个人把钱拿去投资,赚了很多很多的钱。”
黄世再说的这番话,其实是一个人的财富观,有人存起来,有人投资起来,而出身于商业气息浓厚的潮汕的黄茂如来说,做投资明显是一种来钱快的生意。
黄世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的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从来不打骂他们,而是鼓励、引导他们保持善良并培养责任心。黄世再认为,兄弟几个的个性塑造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来源于母亲。
“我们兄弟几人的骨子里都有潮洲人的坚韧执着。我们的品行、信仰、根基等等,都来源于父母。”黄世再说。
1992年,黄茂如夫妇移民伯利兹,靠着茂业城掘得了第一桶金后,又花重金深圳布吉打造了一些“短平快”的地产项目,累积了财富,1995年,黄茂如正式创立茂业,并且在1996年兴建茂业大厦。
黄茂如入行了几年后,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房地产是一个现金流极弱的行业,回资周期长,想要再往前走两步,却有点儿束手束脚。
为了解决现金流问题,黄茂如首次提出了“地产+零售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还没有人尝试,前途未卜,黄茂如决心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
这种模式运营起来也很简单,按照黄茂如的设想,就是在深圳的黄金地段,拿地起楼,然后在自家建筑搞一个百货商场,依靠百货来缓解现金流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平地起高楼不难,开百货商场也不难,难的是拿地招标。
奇怪的是,在深圳东门和华强北的旧改项目上,黄茂如都能鬼使神差地拿到项目,并且顺利开起了茂业百货。
对深圳熟悉的人都知道,东门和华强北的人流量巨大,把百货店开在这种地块,相当于明摆着捡钱。
黄茂如的点子多,茂业百货依靠地产支柱,摊平了一部分开店成本,茂业百货就打起了价格战。
茂业百货开店当天,喊出了“满一百送一百”的口号,茂业百货一炮而红,还创造了连续66小时不打烊的记录。
这次促销活动中,“物美价廉”成为了茂业百货的名片,而茂业百货在这次活动中营收7000多万,也成为了“疯狂”的代名词。
茂业百货的成功,直接印证了“地产+商业”模式的成功,而黄茂如的身家也水涨船高,可距离他成为深圳首富还有很长一段路。
因为那时,深圳的房地产龙头盘踞,茂业,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新人。
直到2003年,茂业集团承建的“世界金融中心”坐落,与地王大厦肩并肩,成为了深圳新的标志性建筑。
而黄茂如与茂业集团,犹如在晴空万里之力给业界一道惊天雷,令业界刮眼相看。
与茂业同城的万科,当年也尝试走“地产+零售商业”的模式,最后放弃“商业”,打包出售万佳。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了“新模式”的最终受益者,2004年,黄茂如以30亿的身价排在财富榜第17位,在深圳则是首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深圳首富。
世界金融中心建成的那年,茂业集团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目的是为了上市。
上市一般是因为在扩张的过程中,资金不够支撑,所以才需要融资。但是地产和零售,已经有了一个地方品牌,其他品牌想要再融入,困难重重不说,其过程还要消耗很大的财力和人力。
所以茂业集团上市IPO势在必行,一直在商业上顺风顺水的黄茂如,意外在上市的过程折戟,宣告失败。
上市IPO好似是每个创业者的梦想,黄茂如也不意外,既然第一次IPO失败,那第二次则是“曲线上市”,也就是常被提及的“借壳上市”。
这个壳不能随便借,对于茂业集团来说,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之一,要么是做房地产行业,要么是做零售行业。
黄茂如寻找猎物的过程,很简单,检索一下就找到成商集团。
▲ 人民商场,原成商集团旗下
成商集团是四川唯一一家零售上市公司,当黄茂如圈住猎物之时,成商集团已经连年亏损,业绩很难看,其投资者狠不得解套离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成商集团的资产经过评估达到了33.2亿。
用几十亿去收购成商集团?未免太小看黄茂如了,黄茂如在这桩收购案中,再次用鬼使神差的手段,花了3.8亿收购成商第一大股东手中65.75%的股权。
3.8亿撬动33.2亿,完全是一场蛇吞象的戏码,黄茂如做到了,也入主了成商集团。
随后不久,成商集团经过重组,拆分了地产和零售,而成商旗下的零售门店被盘活之后,打包送入了茂业系。
通过收购这种方法,茂业集团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扩张,一个是上市条件。
不到3年的时间,黄茂如带着“重生”的茂业国际,轻飘飘越海到了香港IPO,募得资金25亿港元。
当茂业集团进入资本市场后,黄茂如发现了另一件来钱快的生意:资本运作。
在茂业上市的那年,2008年,金融市场低迷。黄茂如手握25亿资金,加上零售业的现金流,他如同一个暴发户,在金融市场开始横冲直撞。
为了在行动中看起来比较自如,茂业集团在开始操作前,推进了两笔融资,分别是3亿和8亿。
有了充足的子弹,黄茂如开启了他的行动,在17天内狙击3家上市公司,这3家公司分别是渤海物流、商业城和深国商。
但黄茂如并没有选择高调进场,而是在二级市场隐秘地购入这三家公司分别5%的股权之后,才向对方下达“宣战书”。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股权是极为重要的,若是丢失股权,其创始人则很有可能丢失对企业的管理权,接着被扫地出门。
当他们看到茂业系来势汹汹,不约而同地做出了一个动作,停牌,举报茂业系违规,然后想尽办法推进增发。增发的一个好处,摊薄了持股股东的股权,为董事会引进最想要的大股东。
对这三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争夺,并不是只有黄茂如一家,还有很多善于资本运作者。
本来黄茂如对深国商势在必得,可对方的大股东因为黄茂如的出价太低,不愿意与他做股权交易。而在争夺商业城中,第二大股东张喻平布局多年,突然杀了黄茂如一个措手不及,暂时宣告失败。
▲ 深国商皇庭广场
唯独渤海物流,黄茂如探囊取物。黄茂如每次增持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来试探其大股东是否会增持股权。
但大股东没有多余的钱增持,压制不住黄茂如,白白让出了渤海物流大股东的位置,而茂业系的三位高管顺利进入渤海物流,掌控了管理权。
而黄茂如这场战役从开打,直到最后全部掌控,用了4、5年的时间,最后从进场到离场,有人给黄茂如算了一笔账,他投入了15.97亿的成本,撬动了42.34亿的净投资回报。
黄茂如的这场资本运作,给同是潮汕人的姚振华上了一节课,后来在2015年到2018年,姚振华效仿,想要撬动万科,却遭到了万科管理层的顽强抵抗。
▲ 万科王石 VS 宝能姚振华
股权战争的频频发生,有人解读为并购、有人解读为投资,有人解读其行动人为“野蛮人”。
但是不管任何解读,其背后的唯一动机,那便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黄茂如通过这些操作,他的身家达到了百亿级别,虽然退出了“深圳首富”的位置,可他手上握有6家上市公司,还是富豪榜的常客。
在黄茂如淡出了资本运作几年后,2020年9月,与黄茂如同是*ST商场股东的王强,开始增持,从一开始的5%,一路增持到16.45%。
换言之,多年前黄茂如用这种方式去引发股权争夺战,或许现在的他,正在面临攻势,其结果如何?还未知。
不过,老当益壮的黄茂如,现在却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他的实业资产正在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暴跌。
2019年的,茂业百货的业绩没有达到2018年设立的目标,而在电商时代的冲击下,百货式的超级大商场,人流量已经大不如前了。
即使黄茂如能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但实业经济,才是茂业集团的支柱,留给茂业集团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