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桃花扇〉接受史》

《〈桃花扇〉接受史》,王亚楠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版。

内容简介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作为我国古代的戏曲经典之一,自问世至今一直流行于案头,盛演于场上。

该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以《桃花扇》传播、接受活动的历时演变为经,以不同类型的传播、接受活动为纬,从跨学科的视角梳理、考察和研究《桃花扇》问世至今三百余年的传播、接受历程,力求立体描述与呈现其真实图景,探寻演变轨迹,揭示总体特征,论述其传播、接受活动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作用,探讨《桃花扇》经典化的多重路径,展望《桃花扇》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能够帮助推动《桃花扇》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为新时代很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历史和现实经验。

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首先,通过对《桃花扇》的流传、接受和影响的论述,具体而完整地呈现《桃花扇》经典化的过程,加深我们对这部名剧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借以分析、总结很好戏曲经典化的因素,可以给当下的戏剧编演一定的启发;再次,借以考察中国戏曲发展的生态情况、戏曲理论批评的衍变过程和特色。

该书的创新点包括:首先,发掘、整理和利用了大量清末民国时期的报刊史料,丰富了研究对象,加强了研究基础,使对《桃花扇》的接受史的描述、研究更全面、更客观;其次,关注和考察了《桃花扇》的域外传播和批评研究的情况。

该书相较于同类研究,在丰富、客观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论述,而且分析、研究了重要却缺乏关注的接受现象和情况,如清代王萦绪的《桃花扇》改本与《桃花扇》在域外的接受和研究情况。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桃花扇》成书与版本
第一节 《桃花扇》成书过程
第二节 《桃花扇》清代、民国刻本
第三节 《桃花扇》现代排印本

第二章 清代《桃花扇》演唱与接受
第一节 康熙、雍正年间《桃花扇》演唱与接受
第二节 乾隆年间《桃花扇》演唱与接受
第三节 19世纪《桃花扇》演唱与接受
第三章 20世纪《桃花扇》演唱与接受
第一节 清末、民国《桃花扇》昆曲演唱与接受
第二节 清末、民国《桃花扇》京剧改编与演唱
第三节 欧阳予倩编创《桃花扇》剧本与演出
第四节 周贻白编创《李香君》剧本与演出
第五节 当代《桃花扇》题材昆剧编创与演出
第四章 清代、民国《桃花扇》题材与艺术影响
第一节 清代章回小说《桃花扇》
第二节 谷斯范的《新桃花扇》
第三节 《桃花扇》对清代、民国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桃花扇》对曾朴、林纾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五章 清代《桃花扇》批评
第一节 清代《桃花扇》评点
第二节 清代《桃花扇》序跋、题辞批评
第三节 清代《桃花扇》咏剧诗批评
第六章 20世纪《桃花扇》批评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桃花扇》批评研究概论
第二节 王国维的《桃花扇》批评研究
第三节 吴梅的《桃花扇》批评研究
第四节 梁启超的《桃花扇》批评研究
第五节 《桃花扇》接受与研究在日本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补充而完成的。论文初稿最后原有一篇作为后记的“致谢”,但因时过境迁,而且其中有不少稍显感性的内容,不便于整体移用,所以再写下以下几段文字,作为既往一段人生岁月里的学习、生活的总结,同时又是今后新的征程的开始。

作者近照

之所以说是“学习”,因为尽管我在硕博阶段都是修读的元明清文学方向,但硕士期间偏重诗文方面,当导师朱万曙先生不以猥陋将我招入门下,赐我问学人大的机会,使我得闻绛帐弦歌时,我几乎完全是戏曲和戏曲研究的门外汉(当然现在也不敢说是“门里人”)。

当本自驽钝的我在入学前的暑假里遵从朱老师的建议和要求,较大量地阅读戏曲史著作和戏曲作品,略略窥知戏曲领域的“天高地厚”之后,对于因机缘巧合而闯入的这一广阔园地和神圣殿堂更感懵懂和惶惑,但也为之所吸引,希望能够感受其魅力。

自己所能做的和必须要做的只有从“零”开始,全力以赴,尽心投入,积极、踏实地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于学然后知不足的感受也日益强烈而真切。

入学后,因为我参与朱老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承担其中孔尚任的戏曲作品的整理任务,朱老师建议以“《桃花扇》接受史”作为我的学位论文的题目。

于是,我一边整理《桃花扇》的剧本,一边搜集有关该剧的传播、接受的资料。在用了半年时间集中地搜集资料后,我开始了论文的正式写作。因为前述研究方向转移的缘故,在写作的过程中踟蹰和忐忑还是一直伴随着我。

《全清戏曲》

而朱老师对于论文从确定选题、建构框架到搜集材料、具体写作,再到后来的修改、扩充等各个方面,都对学术训练不足、专业基础薄弱的我给予了悉心指导,倾注了不少心血。如果拙作中还有些许可取之处的话,那全部要归功于朱老师的教诲。“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而朱老师的道德、文章都让我有高山仰止之感。我能够忝列门墙,从学受教,既得识学术研究的门径,又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感到十分幸运。

待论文初稿完成,字数虽很多,我却有些辜负了朱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待,只完成了清代和民国的部分。在预答辩时,老师们提出了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见,我也知道做了许多劳而不惠的功夫,颇为汗颜,在后来提交正式答辩时删去了初稿一半的篇幅。

毕业后日常工作之余,又有琐事俗务缠身,加上生性疏懒,我一直未对论文进行大的修改、补充。

因为学界对于新中国建立后《桃花扇》的接受、研究情况已有较好的研究,所以拙着对这一时段的论述相对比较简略。拙著仅是对《桃花扇》三百年的接受史做了综合性的考察和整体性的把握,还有材料需要补充,有阐发需要丰富,其中不免还有论断模糊、片面甚至错误之处,希望以后还有补正的机会。

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

在求学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先后得到了不少师长热情而无私的关爱、鼓励、指导和帮助。我铭刻在心,不敢言谢,谨藉此尺幅、寸管表达怀佩不忘之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李圣华老师,李老师使我与元明清文学结下因缘,并在元明清诗文研究方面为我指示了方法。我虽然至今没有再从事诗文的专门研究,但当时的学习对后来《桃花扇》接受研究的相关部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郑大读研时,徐正英老师即已对我多有照顾。我入人大后,徐老师更是在修改、推荐发表论文和联系工作就业等多方面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师母每次见面时的嘘寒问暖,都让我倍感亲切。

在论文搜集资料和写作中,郑志良老师也给予了细心、认真的指点。王萦绪改本《桃花扇》清抄本的存藏,即得自郑老师的告知。郑老师的勤奋、执着,也使我们颇为敬佩。冷成金老师和王昕老师的课程使我获益良多。

我们入学之时,李炳海老师已经不再开课,不能一睹李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只能从李门弟子的描述中想象和神往,并感佩李老师的笔耕不辍。三位老师还在预答辩和正式答辩时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认识到自己的疏漏和不足,得以有所进步。

清光绪二十一年兰雪堂刻本《桃花扇》

感谢廖可斌老师、张国星老师、杜桂萍老师在论文答辩中给予的批评、鼓励和支持。张国星老师还在后来我的论文的部分文字发表时不厌其烦地仔细审阅、修改,并两次亲笔致信,给予具体的指点,使我非常感激。

感谢夏晓虹老师、江巨荣老师、吴书荫老师和徐振贵老师原谅我的冒昧打扰,在论文的有关问题上给予帮助、指导。感谢台湾政治大学耿湘沅老师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陈凯莘老师惠赐她们的大作。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台湾中山大学的王瑷玲老师,她的论文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并有幸能够在2014年9月举行的国际汉学大会期间向她当面请教。王老师优雅的举止谈吐、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她讲述的自己生活、治学的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朱门弟子间的关系总是那么和谐、融洽,亲如兄弟姐妹。张莹师姐亲切、细心,无论筹备会议,还是聚餐点菜,无不考虑周到、井井有条,以致于在她毕业后,我们遇事时常希望有她在身边指点。师姐幸福的家庭和两个可爱的女儿,也令我们羡慕不已。

溥儒绘李香君

感谢梦佳、寒羽、袁睿、王正、小亮、武婧、心言、静雪,大家的相遇相识、互帮互助、愉快共处,颇为难得。

同专业的董宇宇、黄刚、刘洋、马芳和我在三年里经常切磋琢磨,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感谢室友闫克,聪明、认真,真诚、善良,在许多人生问题上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导。尤其是彼时大家在宿舍读书会上共同读书、发表观点、互相辩驳的热烈情景和良好氛围,使人后来时时怀想。如今诸位同门和同窗多天各一方,我在此遥谢之余,致以深深的祝福。

我还要特别感谢父母、妻儿的包容和支持。身为大学教师的父亲从事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是我的学术领路人,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的文献基础较为扎实;又最早通读了论文的初稿,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建议。父亲对我既有鼓励、支持,又对学业严格要求,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但自己却有不少让他失望的时候和地方。母亲则更多地在生活方面不断给我温暖、贴心的叮嘱和关怀,使我能够安心求学。

感谢我的弟弟,经常要忍受和包容我的急躁,没有给他足够多的关心和理解。

清西园刊本《桃花扇》

感谢我的妻子周勇辉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理解,并不时督促我修改论文,使我没有过于懈怠。从相识到博士毕业的三年多时间里,两人都是聚少离多,我不能多在她身边陪伴和照顾,至今也未能给她富足、优裕的生活,她却无怨无悔。

感谢岳父母近十年来对我的理解、支持,在论文出版、收到样书呈给岳父阅看之后不久,他因突发心梗遽然离世,使我们至今悲痛不已。三日后是小儿两岁的生日。当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他不时凑到计算机前,牵牵我的手,希望我跟他一块去玩儿,我的心里都不免愧疚。尽管因为工作的原因,可以在家照顾他,但不能一直陪在他旁边,他可能不理解,却肯定有不满。希望以后让他来牵我的手时,少一些悻悻而归。

此外,本书在写作中吸收了众多前辈时贤的已有成果,还有其他不少师友亲人多年来关心帮助我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此处无法一一列名,谨致以诚挚的感谢和祝福。

孔尚任邮票

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我逐渐开始希望进行有关《桃花扇》的一揽子研究计划,从文献梳理到文本研究,再到历史勾勒,读博期间进行和完成的校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桃花扇》集校会评增注本编纂”和已经完成大半、正在申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的“《桃花扇》资料汇编考释”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希望以本书为策励,继续前行,以更多的成果回报诸位师友、亲人的付出和期望。

最后,感谢郑州大学文学院给予这部书稿以出版的资金和机会,感谢责编高振华老师为此书的校对、编辑付出的心血。因本人学力所限,拙著肯定还存在不少疏漏和舛误,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给予批评指正。

王亚楠

庚子年大雪于郑州

作者简介

王亚楠,男,1986年生,河南郑州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和古代戏曲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长生殿》接受史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桃花扇》批评史”,及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桃花扇》集校会评增注本编纂”)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负责孔尚任和李渔剧作的整理。在《戏剧》《民族文学研究》《江汉论坛》《郑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