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误解而产生共鸣

一位认识许久的年轻陶艺师来访,因为没带证件无法进入办公楼,打电话给我,而我手机静音没有及时接听,以致他在楼下久候八分钟我才下楼去接。我表示抱歉,他却不在意,只是诧异于我的职业。坐下许久又说:其实我还不知怎么称呼你。我尴尬递上名片。

与这位陶艺师认识于一次艺术市集,当日玲琅满目的陶艺作品里,他的陶瓷器皿尤其打动我。器形清秀内敛,流畅干练的线条一气呵成,没有过度的雕琢或夸张,简朴却不粗糙,价格低于预期,因此我一口气买了许多,各种大小,可以作碗、作杯、作收纳容器。

当时加了微信,偶尔交流几句,也有三两个共同的朋友。时间久了,以为彼此熟络了,并没意识到从未自报家门。陶艺师的工作室商号用的是他的本名,到时不容易混淆。周末看他在群里拍卖作品,每一件零元起拍,其中不少大件作品,参与人少,低价便成交。

素来对艺术工作者有着深切的同情,在实用主义价值观主导的社会里,艺术并不值钱。但艺术工作者也要生存,却不是每位艺术工作者都有经纪人,因而大部分的他们不得不在自己的头上插上一根稻草,沿街叫卖。然而悲哀的是艺术虽然稀缺,却已经供过于求。

我对零元起拍提出异议,年轻陶艺师却不在意,他说群里都是熟人,作品被熟人低价收藏,他并不心疼。他厌恶讨价还价,因而宁愿拍卖,也娱乐一下大家。我总看不得艺术工作者像卖孩子一样卖自己的作品,卖出了心疼,卖不出又尴尬:难道就这么不受欢迎?

对艺术工作者的同情里其实包含许多自怜自艾。为了生计,一无所长的我多年来也不得不从事销售性质工作,深知销售工作的苦楚。然而相对而言,我的处境还是比他们要好一些。不管怎么样,我不必为卖不出东西而沮丧。因为卖不出不是我的错,是产品的错。

(作者:秋水无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