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第1集 大熊猫的发现
第1集 大熊猫的发现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出没的野外大熊猫数量最多,还因为这里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在全国来说也是最大的。
大熊猫繁衍历史悠久,而且存活数量稀少,堪称国宝。除了“国宝”这一官方称谓,它还有很多昵称:团子、胖达、滚滚……一听这些名字,萌萌的感觉就扑面而来。这每一个昵称都是有来历的。“团子”这个名字自然是不用说的贴切,看看大熊猫的体型就知道了;“胖达”更是巧妙,不仅化用了panda这个英文名字,还突出了国宝胖的属性;而大熊猫圆滚滚的体型自然造就了“滚滚”这样可爱的名字。
既然昵称都有出处,“大熊猫”这个名字又从何而来呢?
目前国内外对大熊猫的研究已经追溯到了2600万年前。研究发现,从古至今,大熊猫的体型变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过程,它的名字也是各说不一。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描述和大熊猫形态、习性相似的兽类有不少,名字也多达20多个,其中“貔貅”“貘”是最常出现的两个名字。但不管古代的人叫它什么,蠢萌无公害的卖萌样应该是古今公认的。
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古代有军队专门把大熊猫作为军旗图腾,两军交战只要一方举起这面军旗,就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战争。
说到大熊猫的曾用名,可是远远不止这几个,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曾经两次参加大熊猫调查工作的古晓东告诉我们,这个物种在我们中国的古籍《诗经》《山海经》中早就有记录,古代的名字比如“貔貅”“貘”等可能是对它的称呼。老百姓叫它“食铁兽”“花白熊”“竹熊”等,其实老百姓早就知道有这个物种,只是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给它命名。
大熊猫这一名字,和150年前来到四川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有关。1869年3月11日,戴维被邀请到四川宝兴县的一农户家里作客,见到了一张黑白色的动物毛皮。戴维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也没有在任何一本动物学专著中见到过有关这种动物的记载,很是好奇。4月1日在农户的帮助下,得到了1只活体大熊猫,戴维把它关在大木笼里进行观察、记录,并作了这样的描述:
“黑白熊无疑是我所知道的最靓丽的动物品种,很可能它是科学上的新种类!”
自1869年3月下旬起,戴维从当地猎户手中陆续收购了4只年龄各异的大熊猫个体,将它们制成标本分别装箱,连同自己写的论文一同运回法国,交给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戴维因此成为第一个向世人介绍中国大熊猫的外国人,他所发现和描述的“黑白熊”,成为记载和定名大熊猫这一新物种的模式标本。大熊猫也从中国宝兴邓池沟这个大山区走向世界,进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爱德华在随后的研究分析和发表的多篇论文中,为这一新发现的物种命名为“猫熊”。
那么,大熊猫这一名字又是怎么被最终确定下来的呢?
1939年8月11日,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运送了1只大熊猫到现在的重庆北碚公园展出,这是中国国内首次饲养展出的大熊猫。展出的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猫熊”的学名和中文名,由于英文是从左到右书写,而中文为了和外文书写方式保持一致,也从左到右用中文写上了“猫熊”二字。不过当时中文的书写和读法都是从右到左,因此观众都将“猫熊”读成了“熊猫”。此后,大熊猫这一称谓便约定俗成,就此流传下来。
本节目音频内容取材于自《四川省志·大熊猫志》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