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纪事】三河坝战役:“誓死杀敌” 播撒革命火种

(来源:梅州市大埔县人民政府)

三河坝战役是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尽管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但起义军将士誓死杀敌,保存了起义军的有生力量,播撒了革命火种。

白墙黛瓦,高墙大院,远远望去,眼前的田氏宗祠、培阑居和客家地区随处可见的传统民居并没有什么不同。踏着鹅卵石再往前走,只见门边挂着一个“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指挥部旧址”的指示牌。1927年10月1日,三河坝战役在三江汇流之处打响时,这里正是战役的指挥中心--起义军的脑神经中枢。

在传统客家村落,居民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可以说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地位崇高。

【同期声--采访三河镇汇东村村民、田氏宗祠后人 田云昌:为什么田氏宗祠的群众那么支持(起义军),把这里(田氏宗祠)给他们做指挥所,是因为他们听说这支队伍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非常欢迎他们,这些是先辈们说的。】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武装部队南下抵埔期间,四处张贴《告革命同胞书》,并先后在太宁、三河、百侯召开了干部会、军民大会。朱德、李立三、彭湃等领导人发表演说,宣传党的宗旨,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实质,号召民众组织起来,开展武装革命,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行土地革命,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

【同期声--采访三河镇汇东村村民田氏宗祠后人 田云昌:当时(队伍)没什么粮食,群众把吃的送过来(给他们吃)。】

如今的田氏宗祠正安静地坐落在汇东村,经过一番修缮整理,祠堂已经告别过去的破败与萧条,宗祠外绿意葱茏,水声潺潺,一派岁月静好、宁静舒适的景象,全然不见当年的硝烟与战火,而培阑居屋内墙面上“誓死杀敌”四个苍劲的大字却清晰再现了当年的紧张氛围。

【同期声--采访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甘海洋:三河坝战役是一场以少敌多的战役,给我们扼守三河坝的起义军很大的压力。当时我方的兵力有周士第第25师的将士、朱德副军长军官教育团几百号人、还有我们大埔农军第2连当时也参加了三河坝战役,我们总的兵力有3000多人。但是钱大钧部队调遣了3个师,约两万人,(双方)兵力非常悬殊。】

为了更好地牵制和阻击追尾敌军,为贺龙、叶挺主力军攻打潮汕争取更多时间,起义军从处于背水位置的汇城村撤退至地形较高的笔枝尾山,并在周围布点防御、修筑工事,利用地形进行有效防护。

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殊死之战中,如何以三千敌两万,不仅考验起义军的战略战术,更考验全体将士的意志信念。

【同期声--采访三河镇汇东村村民田氏宗祠后人 田云昌:这是当时朱德(司令)在墙上写下的誓死杀敌四个字。】

【同期声--采访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甘海洋:(誓死杀敌这四个字)反应了我们当时战士们同仇敌忾、高涨的革命情绪。我们发动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了我们大埔,起义军将士又留守三河坝,(朱德)以(誓死杀敌)四个字激励起义军战士,打好扼守三河坝的战役,这是特别提神的一个标语(口号)。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起义军将士从南昌一路过来,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酷暑天气还有敌人的追打围堵,到了三河坝也是保持高涨的革命情绪,特别是想到要在我们粤东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就激发了我们战士杀敌的思想。誓死杀敌这四个字也为我们三河坝战役最后阶段撤退的时候这75团的第3营将士全员扼守笔枝尾山,最后全营将士在蔡晴川营长的带领下光荣牺牲,掩护我们起义军两千多人进行撤退打下了伏笔,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体现了高涨的革命情绪和伟大使命,就是要誓死杀敌。】

现如今,“誓死杀敌”四个大字仍留在培阑居的墙面上,当年起义军将士视死如归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已变成红色热土的熠熠光辉,激励着大埔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