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5个核心原则”,父母在家也可以轻松对宝宝进行思维训练!

声明:

本文内容适合0~6岁宝宝的思维启蒙及专项训练,核心内容根据个人育儿及早教经验总结,欢迎大家互相交流、指正!

前提: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每个父母都期望能抓住孩子思维培养的关键期,使孩子领跑于同龄人。

然而,现在市面上各种早教机构,关于思维教学的课程和相关书籍数不胜数,父母到底该如何甄别其是否如宣传一样有效(毕竟正确的方法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该如何找到科学、系统的理念与方法来对自己孩子开始思维能力锻炼及潜能的挖掘?

本文将从思维训练的核心原则、主要训练内容及具体步骤、方法来进行逐一说明。

宝宝的思维发育过程: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将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这时婴儿只具有“感知运动性智慧”,他们通过动作感知外界,这时的婴儿开始能区分自己和物体,并进一步了解到动作与效果的关系。此时的婴儿处于思维“萌芽期”,这个时期的宝宝正在为思维发展“蓄能”。

(2)前运算阶段(2~7岁)

孩子的表象和语言的信号性功能出现,开始能用表象和语言来描述外部世界。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此时,孩子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还没有“守恒”的概念,存在“泛灵性”的思维,即认为万物皆有生命。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孩子有了具体运算能力,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运算”是皮亚杰的智力成长理论的核心概念。

所谓运算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变换信息的一种特殊的智力程序,而且它是可逆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明显的具有了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和现有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他们已有形式运算能力,其心理水平已接近成人。

所谓“形式运算”,是“使形式从内容解放出来”,思维超出了所感知的事实或事物的具体内容,而朝着非直接感知的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如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等。

充分了解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是父母和教师对孩子进行思维启发、培训、锻炼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才是真是适合孩子发展的,否则,就会很容易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最终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宝宝思维训练的5个内在核心原则。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及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总结出孩子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应该坚守的5个原则。

(1)尊重孩子思维发展特点,训练过程体现“儿童的自发性”。

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考虑问题时是不会按照成人的逻辑“拐弯”的,因此,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应充分尊重孩子这一特点,不要勉强孩子顺从自己的思维逻辑。

比如,在进行一项思维游戏时,孩子提出停止的要求,我们应该顺从孩子停止游戏,然后在合适的时机(不宜时间过久)询问孩子要求停止的原因,没意思还是有难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

与孩子进行思维游戏的训练,整个过程应该是动态化的,根据孩子的状态与表现而不断调整的。相关内容的设置应该尽量丰富多彩,能够调动孩子积极主动性。一旦孩子觉得乏味,责需要反思是否准备不够充足,或者未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过于强求。

(2)重基础而非拼速度。

对于0~6岁宝宝进行的思维训练应该追求的是基础稳固,保持保量,而不是拼速度,而且,对于思维训练也没有“速成法”。

父母应该清楚,我们期待抓住0~6岁孩子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的意义是什么?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及逻辑思维理论,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在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才能达到思维能力的基本标准,而且即使是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依旧不够完善。

那就意味着,对于0~6岁的孩子进行的思维启蒙及训练是思维真正成型的“基础”,而“基础”最重要的意义是稳固。

而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是以这三项能力为基础的:动作、语言及表象认知。

  • 动作能力:

在孩子2岁前,应充分挖掘孩子的动作发展能力,包括大运动和手部精细动作,这是孩子获得感知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 语言能力:

2岁~3岁的孩子进入了语言发育的敏感期及爆发期,这时的父母应充分利用好孩子最适合学习语言的时机,丰富他们的词汇量,锻炼他们的的表达能力。

  • 表象认知能力:

3~4岁的孩子,初步具备了表象语言,能对自己见过的事物开始进行简单的归类,概述。比如:知道蔬菜和水果是不同的,知道哪些动物可以飞,哪些动物可以游。

思维训练,并不是抱着一本思维书,和孩子坐下来给他进行启蒙、培训,对于学前孩子来说,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将语言、表象、动作能力充分发展,将三者相互结合,形成合力,去为思维力发展蓄能、充电。

(3)秉承去繁求简的原则。

现如今,父母对孩子教育程度的重视真的是让人惊叹,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孩子的专属书架,每个妈妈都几乎“胜过”了好老师。

而自认为,书越多的家庭可能父母越有焦虑倾向,因为毕竟你的孩子还处于学前阶段。这个时候的他们世界就应该充满童趣,以玩为主。我们的教育遵循的原则也该是“做中学,做种教,做中求进步”。

如果有心的父母用心去分析相关思维训练课程,它的内容无外乎四类:数学与空间、语言与交流、分析与判断、观察与认知。

而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生活日常进行,可以通过亲子游戏进行,也可以通过桌面教学进行,它的教育形式并不是单一的。

父母不该被繁杂的思维类教育书籍迷惑,应该做到对自己孩子自身情况了然于胸,不焦躁,不攀比,去繁求简,追求教育者内心的该有的一份宁静。

(4)循序渐进,将目标细化,分步骤进行。

学前儿童的思维训练可以根据孩子的三个基础能力情况(运动、语言、表象认知)及入园前必备技能准备情况分为不同的细化目标:

第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找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孩子多与同龄人玩耍,通过观察的方式找到孩子需要提升的能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常见内容主要可分为四类:数学与空间、语言与交流、分析与判断、观察与认知)。

第二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够得着的目标,不要揠苗助长。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5)思维训练重在“动态”中进行,“方法”的传授,要重视“联接”的作用。

思维训练,重在使孩子的大脑运动起来,因此,它的整个过程对大脑而言一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知识的传授。

而且,在孩子12岁之前,思维能力都有着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他们是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因此,一定杜绝说教式教学,多设置可以使孩子大脑运动起来的丰富游戏式课程。

实践表明,孩子在一项活动中,能串联起来的已知表象认知越多,越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由此也可以说明,孩子的生活氛围应该尽量避免单一。

总结:

1、孩子的思维能力发育是有着自身规律的,然而正确的方式、科学的方法却可以不断的挖掘孩子的潜力。

2、孩子的思维能力启蒙及培训是应该被重视的,但却不应该成为孩子的“负担”,应该秉承去繁求简的原则,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孩子快乐、阳光的接受父母爱的教导与指引。

3、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一门专项课程,它是有三个基础促进的,4个内容组成的。它也是可以在生活中,游戏中进行的,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了然于胸!

我是猫咪妈妈,期待与您共同交流育儿心得,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423头条知识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