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成就大的人童年有什么相似之处?妈妈一定教孩子做家务

「和千寻一起看电影」 第50期

影片简介:Youtube上很火的短纪录片,时长8分钟,1300多万次观看,1万多条评论,记录了日本一所普通小学的一顿日常午餐。

观影范围:4岁以上孩子,成人

01

周末天气不错,约了两家人一起户外野餐。

吃完午饭,孩子们一哄而散跑远处玩去了,面前的野餐垫上一片杯盘狼藉。千寻也想和小伙伴一起去玩,却被我拽着一起收拾残局,把用过的一次性碗碟和剩余食物用事前准备好的环保袋装好,再丢到附近的垃圾桶里。

这是她从小就被要求做的事。在我们家里,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是最基本的规范。

千寻四岁半左右,吃完饭会学着我们收拾碗筷,那时候她的精细动作发育还不完善,常常是兴致勃勃拿着杯子往厨房走,半途就把杯中剩余的牛奶洒到地上,还打碎过好几次碗。

这种情况下,我不会责备千寻,心里想着,即时孩子“帮倒忙”,也一定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因为,我希望她从参与家务开始,学会承担起自己作为家里一分子的责任。

从家务中获得“承担责任、踏实做事”的品质,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很早前我就看过一份资料,名叫哈佛格兰特研究。研究人员跟踪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又引入斯坦福大学教授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试图寻找一个答案:那些成年后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么相似处?

研究中的一项发现,可能90%的家长都没想到。成年后有成就且过得比较幸福的人,有个重要的相似处:“他们从小就会做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务”。

关于这点,斯坦福大学教授朱莉解释说:那些职场中获得成就的人,都有一种“撸起袖子踏实干”的思维,遇到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我要尽力去解决。

这种思维模式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形成的。

当我们给孩子讲,要“承担责任,踏实做事”,这仅仅是一个道理。只有孩子把垃圾倒掉、衣服叠好,将用完餐的碗筷收拾整理到厨房……实实在在地去做这些点点滴滴的家务琐事,才是把道理变成日常的践行,慢慢养成习惯,最终内化成一种思维模式。

02

但观察身边的家庭,很多爸爸妈妈也知道做家务对孩子很有意义,重视程度却相比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各种兴趣还是弱一些,行动上也还停留在“道理懂但践行少”的阶段。

低龄时候,觉得孩子还小,不必要求那么严,催促几句,孩子不配合也就算了。

孩子年龄大些,又觉得做家务还不如看看书学点知识,加上课业繁忙,兴趣班也多,孩子就更没时间参与家务。最常见的场景就是:

“行了行了,有点晚了,你去弹琴吧,妈妈来洗碗。”

“书包爸爸帮你收拾,你赶紧去刷牙!”

其实,孩子本身很有做家务的意愿。

我还保存着千寻小时候蹲在地上打鸡蛋的视频,两岁多的娃,超喜欢给妈妈帮厨。平时最开心就是我们吩咐她做事,当我说:“宝贝,帮妈妈把装水果的盘子拿过来吧。”她就会跑去厨房找水果盘,踮起脚够不到,还知道把客厅的小凳子搬到厨房,然后蹬着凳子,够到盘子,再乐颠颠地拿过来给我。

这样的感受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好像孩子小的时候挺愿意做事,长大后反而变懒了。

真实的原因,不是孩子变懒了,而是孩子萌生出承担责任、踏实做事的主动性时,父母没有给足他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渐渐地,这种主动性就由强变弱了。

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只鼓励孩子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也是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去践行“承担责任,踏实做事”。

Youtube上有部超火的短纪录,名叫《日本的学校午餐》,记录了日本琦玉一所普通小学的一顿日常午餐,短短45分钟的午餐时间,充分体现了日本对培养孩子责任感和做事能力的重视。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我看完觉得很震撼,拉着千寻又看了一遍,她也很受触动。

亲眼看见另一个国家的同龄孩子,在一顿午餐时间里,要认真、独立地完成那么多琐事,感受到了一种同伴带来的榜样力量。

强烈推荐爸爸妈妈们,陪孩子一起观看,相信你和孩子都会受益匪浅!

03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这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名叫Yui,是日本琦玉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也是纪录片的跟拍对象。

早晨7点45分,Yui背着书包出门,摄影师发现她的书包旁挂着一个小布袋,这是什么呢?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原来是每天都要带的便当盒。盒子里装有餐布、筷子、牙刷、漱口杯和擦嘴巾。学校会提供午餐,但这些用餐物品都需要孩子自行准备。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这是学校的农场。为了让孩子们知道食物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厨师们会用孩子自己在学校菜地种的蔬菜来做午饭。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今天的土豆泥,就是六年级学生亲手种出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