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最近读《伤寒论指归》一书,引了《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一句话,说:“可见疾病也有不治而自愈的。”这恐怕理解错了。其实很明白,“中医”,在这里是指中等水平的医生,如果把医生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指高水平的医生,即“上工”,下等指低水平的医生,即“下工”、“粗工”。中等呢,当然是指其水平一般化了,此即说的“中医”,与我们今天讲的“中医”“西医”的“中医”,概念完全不同。

为什么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呢?只消看一看全文便知: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 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就是说,与其让医生胡乱医一通,没病添病,有病加重,反而把身体给弄坏了,还不如不治。这样的医生当然不是“上工”,但还不失为中等水平的医生。

《汉书》这一谚语,实在是病人(包括病人家属和亲朋好友)对医生的当头棒喝!不说“下工”,就是“上工”、“中工”也应当引以为诫啊!《临证指南·痞门孙案》,叶氏见前医滥用攻伐扰胃,以至“邪热津液,互胶成痰,气不展舒,阻痹脘中”,便主张停药,“欲谬药气尽,病自退避三舍矣”。徐灵胎在后批中大发感慨说:“此所云不服药为中医也。近日医者之药,一概俱停,天下遂无枉死之人矣。”这便是良医的愤世嫉俗之言了。

蒲辅周老先生曾告诉我:有一年,他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遇见范某,满脸病容,每天从早到晚,按着钟点,又是西药,又是中药,饭都吃不下去了。蒲老劝他不妨停一停药,范开始绝不敢停,后来听从蒲老的意见,先停中药,再减西药,终至完全停药,结果饮食渐增,面色渐好,病去大半。大凡医生都知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句话,人赖胃气以活,长期、大量药石杂投,胃何以堪!蒲老在给笔者的一封信里也曾谈到:“我自己有痰饮宿疾,多年来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唯节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活了许多岁月。”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旨哉言乎!

【原文】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内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選自《漢書·藝文志·方技略》)

【释义】

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之性,衡量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功用,依照四时气候感应的适宜用药方法,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来疏通郁闭,解除蕴结,使身体恢复正常。至于那些治疗失当的医生,用热药加重热证,用寒药加重寒证,使精气内伤,不显现在外表,这是庸医严重失误的治法。所以谚语说:“有病不去(找庸医)治疗,常常如得到一个中等水准的医生。”

【按语】 

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其编著的《汉书》(又名 《前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其父班彪是一位有名的史学家,因为《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彪便重新收集史料,撰写《史记后传》,共六十五篇(一说达一百篇以上)。班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编著《汉书》的。为撰写它,班固潜心集思,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其中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写的。

此段文字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经方”的小序,阐明了经方的含义和作用,说明用药得当,能使病恢复正常;失其所宜,则使人精气内伤。最后引用了民间谚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在强调有病不要乱治,与其被庸医误治,导致“精气内伤”,倒不如不去治疗,有时还可以自愈,得个平稳安全,如同得到一个中等水准的医生。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