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知多少
鸡传染性法氏囊(IBD)又称甘波罗病、腔上囊炎,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免疫抑制病。该病仅发生在2-15周,3-6周龄为高发期。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缺陷。目前鸡法氏囊病的防控状况仍不是很乐观。
一、发病情况
某养殖场饲养1300只35日龄雏鸡,突然大群发病,部分鸡迅速死亡,3天后病死鸡只数量达到高峰,继而开始下降,8天后不再出现死亡病例。
经过统计分析,此次疫情共造成975只雏鸡发病,死亡病例为237只,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达到75%和24.3%。
二、临床症状
该病初期临床表现为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怕冷集堆,精神沉郁,部分鸡只颈部羽毛逆立,缩颈闭目成睡眠状,颈和全身震颤,行走摇晃,多蹲伏和侧卧。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采食量减少至正常采食量的2/3,饮水量却明显增加,发病鸡只体温迅速升高,高者达43℃,排出白色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同时,鸡群伴有甩鼻、咳嗽等呼吸困难症状。若病情未得到阻止,病鸡还会出现脱水严重,趾爪干燥,卧地不起,眼窝下陷等现象,直至虚脱而死。耐过鸡只表现为贫血消瘦,生长迟缓。整个病程持续5-7天,显现一过性特点。
三、剖检症状
对35只病死鸡进行剖检,剖检可见,尸体出现严重脱水,胸肌和腿肌有条纹状或斑状出血,法氏囊表面大多包裹一层黄色透明胶状物质,内部褶皱部肿胀、出血,出血严重的法氏囊成紫葡萄样,内有果酱性黏液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物,感染后期,脾脏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溃疡和肠粘膜出血,肾肿大且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常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四、治疗措施
对发生法氏囊病的鸡群立即封锁隔离,对有发病鸡的鸡舍、用具等,用0.3-0.4ml的过氧乙酸或者2%的火碱溶液喷洒消毒,持续消毒三天。若在育雏阶段发生该病,应注意提高鸡舍的温度,尽可能减少育雏应激,提高成活率,尽早采取特异性治疗措施。
对于发病早期鸡群采用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法,按0.4ml/羽,进行肌肉注射,注射时每瓶抗体可加入利巴韦林注射液,饮水中也可加入适量的氧氟沙星来控制继发和混合感染;同时为了减轻肾脏负担,可以适当减轻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提高维生素含量;为了缓解机体脱水,可以口服补液盐。用该方法注射一次后,治疗效果显著。
五、防控措施
1、疫苗接种
(1)疫苗的正确选择
根据法氏囊病毒的致病性,可分为弱毒、中等毒力、中强毒力、强毒和超强毒几种类型,毒力的强弱可影响其免疫效果,选择合适毒力的疫苗毒株非常关键,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选择相符合的疫苗类型。
使用疫苗免疫时,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对于弱毒株来说,母源抗体需要降至很低水平才有免疫效果,超强毒毒株则可突破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故根据特定地区传染性法氏囊发生的情况来选用合适的疫苗。虽然中等偏强毒株的疫苗也会对法氏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是用中等偏强毒株疫苗免疫过的雏鸡,其法氏囊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强毒株疫苗免疫的雏鸡,即中等偏强毒株仅能引起暂时性、可逆性损伤,而强毒株则会造成法氏囊不可逆性损伤,进而引起强烈的免疫抑制,因此多不提倡用强毒株疫苗。
另外,雏鸡在1日龄时,建议使用1日龄基因工程疫苗,该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研究表明,该类疫苗免疫效果较普通疫苗更加理想,还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疾病,减少鸡群应激。
(2)免疫最佳时机的选择
母源抗体的滴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的下降,具有一定的半衰期。不同品种和不同品系的鸡,其母源抗体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商品肉鸡生长最快,新陈代谢率也旺盛,其母源抗体下降速率是每3.5天下降一个病毒中和(VN)滴度,而对于生长相对较慢的商品蛋鸡,其抗体下降速率为每5.5天下降一个病毒中和(VN)滴度。
在实际生产中,免疫前检测抗体水平很重要,使用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意味着大约在12日龄进行首免,即可有效。而对于通过ELISA抗体检测法检测出的母源抗体滴度高于8的鸡,则不可进行免疫接种,如果此时进行接种免疫,母源抗体会中和疫苗活毒,使得免疫之后的鸡仍然会对法氏囊病毒易感。
2、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
要想做好法氏囊疾病的控制,就要确保鸡舍有正确、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首先,做到不从疫区鸡场引雏,合理控制鸡群饲养密度,不同年龄的鸡应该分开饲养,同时实施全进全出饲养体制。其次,应当管理好鸡舍内卫生,及时清扫鸡粪,鸡场要定期带鸡消毒并保持良好通风条件,尽量减少鸡群应激。再者,要积极宣讲该病的防治,让养殖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提高,懂得防重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