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两京十五日 2024-05-08 18:06:35 作者便是大名鼎鼎的祥瑞御免·马亲王·伯庸是也,对于诸位爱书者来说,这位自然不必多言,从《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配角演义》等等开始,一直都是深得大家喜爱。马亲王作为新一代的文坛实力派,最擅长的莫过于在宏大历史架构下,聚焦于某个具体突发事件,从而一步步抽丝剥茧,中间穿插着各种悬疑桥段,佐以当时的世间百态,密密麻麻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又是情理之中。 这本书自然也是不例外。事情的起因来源于明史中短短的几行文字:“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加上标点符号一共五十个字,言简意赅,可是怎么撑得起一本将近七十万字,厚达六百页的大部头呢?这就是马伯庸的本事了。自古以来,无情最是帝王家,有多少屏烛斧影,就有多少血雨腥风,要不皇上怎么整天说自己是“孤家寡人”呢,端的是可怜的紧。这不明朝洪熙皇帝(明仁宗,永乐大帝朱棣的长子)刚刚驾崩,平日里深藏不露的各方势力便纷纷按捺不住,跳了出来,毕竟那张金碧辉煌的椅子谁看着不眼红啊。偏偏这个时候,明王朝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呢,这下可就尴尬了。 第一从南京到北京,妥妥的一千公里挂零,放在今天,乘上高铁,连上5G, 四个半小时抬脚就到,也就看两部电影的时光嘛。但是放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不管你是乘船,还是骑马,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第二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熟悉一句话叫做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个时候的明帝国正值春秋鼎盛,偌大一个帝国北至库页岛,南至交趾,西至嘉峪关,东至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球当之无愧的一哥,怎么可以一天没有扛把子呢? 当然最重要的是,每次封建王朝的帝位更迭之时,都是一个王朝最脆弱的时候。从玄武之变,到九王夺嫡,皇帝这个岗位实在是个高风险活儿。但是高风险伴随而来的是高回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人掌管天下万民生死的诱惑,是个人都估计抵挡不住。于是乎,本书的故事明线便呼之欲出,那就是太子朱瞻基如何回到北京?越快越好,一刻都不能耽误,毕竟有那么多人,可是不希望看到他出现在皇宫内呢。这里面有与他血脉相连的叔伯兄弟,有野心勃勃的骄兵悍将,有利欲熏心的达官贵人,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白莲教,还有许许多多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千丝万缕附着于其上的各色人等。 因为这里面又引出一条暗线,就是那条“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准确的说是在这条大运河上讨生活的漕运。明朝立国之初,原本定都南京,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并不是因为他的龙兴之地在北京,而是为了天子守国门,抵御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岁岁侵袭,所谓君王死社稷,这一点明朝皇帝们倒是一个不落的全做到了。但是这么一条关系国运的大运河,上上下下,利益纠葛,盘根错节,明面上太子要回北京,走大运河无疑是最快最稳最安全的途径,毕竟马力不持久,暗地里到底要不要把帝都从北京再签回南京,那可就牵动了太多人的饭碗,职业,财富乃至身家性命了。 这么大,这么难,这么复杂的局面,太子身边有没有帮手呢? 有啊,一共有三个。一个绝对忠诚但是有点迂腐,手无缚鸡之力的芝麻官,当时他还不是后来“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少保,一个身手不凡但是身世不明的小捕快,动不动还要犯羊角风,一个医术高明但是心机深沉的女医生,处处料敌于先,处处遮遮掩掩。虽然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但是这么三位凑在一起,太子旁友会不会一个头三个大,那要看了书才知道。 这是马伯庸最擅长的题材,就像大仲马说的那句“历史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这里面我们会看到忠臣与野心家,反贼与义士,最妙的是并不是一个人出场的时候是什么样,走到最后他就是什么样,中间常常藏了些机缘巧合的转变,有的时候还不止一次。这里面我们会看到围绕要不要迁都,要不要废漕运,要不要剿灭白莲教等等一系列贯穿明王朝整个生命历程的疑难杂症,与这些问题比起来,到底谁来当皇帝,反倒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里面我们会看到一幕大型古代悬疑公路剧,几方势力围绕着一条千里长河,从南京到北京,有勾心斗角,有舍命厮杀,有四两拨千斤,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有机关算尽,反倒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马氏出品的招牌特色,三百年前的人们穿什么,吃什么,住哪里,怎么样行船跑马,怎么样赚钱谋生,如此这般,林林总总,亲王无疑是下了大功夫。考据详实,描写生动,当的是如临亲见,栩栩如生。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好比是在浏览一幅超大容量的明朝风情画,读到入神处,好像自己也跳了进去,欲罢不能呀。 而且比起上一部长篇《长安二十四时辰》,本书在宏观结构上大有长进,没有那种信马由缰,虎头蛇尾的感觉,整部书读下来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一本好书拿到手,最高的褒奖就是挑灯夜读,通宵达旦,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两京十五日》是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诚意推荐,不容错过。 赞 (0) 相关推荐 成亲王行书《书论》欣赏。成亲王,爱新觉罗... 成亲王行书<书论>欣赏. 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清代著名书法家.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嘉庆皇帝的哥哥. 博涉诸家,兼工各体,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 ... 读书笔记之《两京十五日》:好看有内涵 马伯庸"马王爷"名头很大,但我却从没看过他的书.这次是因为在浙江图书馆听了他的一个讲座,才买了一套他新出的<两京十五日>签名本.于是,静下心来慢慢读,居然读出了不少心得 ... 今日秦书day61:读书节,分享几本书吧 今天是423读书节.从早晨开始,各大公众号都在发这类软文.读书节哪一年设立的,我也不想去考究了.总归设立这样节日也是好事,不管是真读书还是假读书,在这一天受这样的氛围影响,多多少少都会去看一些.那本期 ... 承德市图书馆藏《古今图书集成》背后的“书剑恩仇录” 几天前,一个非常幸运的机会,在承德市图书馆,见到了馆里的"镇馆之宝": 雍正六年印刷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 尽管是残卷,但也是珍贵无比. 更何况,就是在热河,这部书的 ... 悦读荐书:马伯庸新作《两京十五日》 要问国内现在最会讲故事的作家都有谁,马伯庸应该能名列前五. 一开始,我是从<风起陇西>知道他的.那时马还在混论坛,当时觉得这个作者有点意思,风格独特,行文有点冷有点欠,按天津人说话,就是劲 ... 《两京十五日》 再看下去今天就要"开天窗"了! 我百般不舍地关上"微信读书"App界面,看了一眼页码--读完了1263页,还剩119页. 书里面的大局未定,正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 大明王朝:肩扛“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小阁老,倒了!【图文】 嘉靖四十一年正月十六,子时,嘉靖皇帝的旨意终于到了! 让一切准备就绪的陈洪没有想到的是,传达旨意的竟然是嘉靖皇帝明令隐瞒的吕芳. 吕芳来到司礼监,也不看陈洪,只是慢慢问了一句: "都准备好了 ... 南北两京,紫禁城和天坛竟然是以南京建筑为蓝本 北京故宫平面图和<洪武京城图志>中的南京"皇城图" 北京故宫平面图 如今,在全国众多的城市中,名称后缀为"京"的只有两个最令人熟知:一座是北京,另一 ... 通常说明朝国土是”两京十三省“,可为何明朝地图却有十六块! 省,现在听到这个名词大家都会认为是行政区划名称,那"省"是什么时候正式作为行政区划的呢?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会答错--是在民国时期!有些人可能会惊讶,"行省制度"不 ... 明朝为何要设立两京制?不怕两个朝廷会混乱吗? 当崇祯十七年(1644)的时候,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之后,"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就此流传于后世,大家也都十分清楚了.但大家不清楚的是,这明朝天子守的" ... 荔枝文艺课|从“两京展”看《红楼梦》里“一门两国公”的贾府原型 荔枝文艺课 最潮.最in的文艺打卡地.生动解读.深度解码,课代表带你玩转文艺人生~ > "1420:从南京到北京"展览仍在南京市博物馆火热展出中!有些学者认为<红楼梦& ... [评说历史]明朝两京指的是什么 明朝两京制是如何分工运作的 说到明朝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成为了开国皇帝,不过当时朱元璋在北京的开封,可是京都是在南京.不过他理想中的京师是开封,所以暂且将开封府称北京.所以当时明朝的时候是有两个京都的!这样一来,是如何治理的呢?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