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天马山
文:宋德云 照片:何鉴清
襟山带河,表里形胜,这是我们的大郁南!
在我们大郁南的锦绣河山中,有一处史载不绝的名山,它的名字叫做天马山。
关于天马山,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有如下记载:
马鞍山(二。一在城西三里。一在定康都,距县一百贰拾里)
译文:
马鞍山(有两座。一座在县城西面,距县城3里。一座在定康都,距县城120里)
马鞍山有两座,这里说的是在县城西面,距县城3里的那一座,又叫天马山。
说马鞍山又叫天马山,并非山人胡说八道,是有历史记载为依据的。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三·地理志(三)·山川》:
马鞍山。在城西五里,高二百丈,形如马鞍,势甚雄峙,山头一尖峰峻削插天。(《张志》)自下而上有数级,每历一级,有流水、平田,山冈环抱,左右映带。凭眺远山,苍翠极目。(《诸志》)按:马鞍山旧称天马山,即此。
译文:
马鞍山。在县城西面五里的地方,高二百丈,形状好像马鞍,山势非常雄伟,昂然屹立,山头上有一尖峰,非常陡峭,直插云天。(据康熙二十六年张溶《西宁县志》)从山脚到山顶,有好几级,每经过一级,都会看到淙淙的流水、平坦的田地,四面山冈环抱,左右两边清澈的流水辉映环绕。在这里踞高而望,满眼都是苍翠的林木。(据道光十年诸豫宗《西宁县志》)按:马鞍山旧称天马山,指的就是这山。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没有提到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和康熙五十七年《西宁县志》有关天马山的记载。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的记载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的记载一样:
马鞍山,二。一在城西三里。一在定康都,距县一百二十里。
康熙五十七年《西宁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的记载为:
马鞍山在城西五里(《通志》作三里,误),高二百丈,形如马鞍,势甚雄峙,鞍头一尖峰峻削插天。
译文:
马鞍山,在县城西面5里的地方(《广东通志》作3里,是错误的),高200丈,山形像马鞍,山势昂然屹立,鞍头是尖尖的山峰,非常峻峭,直插云天。
通过上述各本《西宁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天马山是在县城附近,有说距县城3里,有说距县城5里。高200多丈。山形如马鞍,山势非常雄伟。
天马山并没有列入康熙初年的“西宁八景”,也没有列入稍后的西宁“新六景”,但天马山在县城周围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在历史上,天马山最著名的,是山上的拗经石。关于拗经石,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一·舆地(上)·山川》载:
拗经石在县西七里牛仔坑山巅,一石如鱼,纵一百七十余步,横三十余步,首尾毕具,脊中有茅挺出如鬐,其端有纹如十字,当纹正中试以南针,则转而北,以他石试之,则否。
译文:
拗经石在县城西面七里的牛仔坑山顶,这块石头形状好像一条鱼,长170多步,宽30多步,鱼头和鱼尾完全具备,鱼脊上长着茅草,茅草挺立,好像鱼鳍,石头的顶部有纹理像十字,用指南针对着纹理的正中试一试,就会发现指针指向北,对其他石头试,则不会这样。
拗经石在天马山上的牛仔坑山顶,这里离天马山主峰有2里。1855年(咸丰五年)重阳节,43岁的何其彬与广西举人李梅圃、候选教官甘在恭登天马山看拗经石,写下了《乙卯重阳日同李孝廉梅圃、甘广文雪舫登马鞍山观拗经石,蒙以佳句见示,口占奉和》诗:
穹窿巨石横山倚,突兀马鞍一峰峙。
此中有石名拗经,经位石上针北指。
吁嗟变幻总难明,世似奕棋不胜情。
忆昔去年萑苻秋。傀异怪起红缠头。
昨日腥氛今日靖,扫尽巢穴一旦休。
假非避地西东走,那得千里来聚首。
兴重阳,共登阜。客敲诗,予鼓缶。
俯仰狂歌宜美酒,愧乏杖钱未倾斗。
折取茱萸获益友,相插黄花开笑口。
笑煞人怪人不长,石惟怪异石不朽。
巉岩奇绝见幽姿,评论时事凭眺久。
眼底烟霞夕照收,岚光掩映天际浮。
归到小窗豪还放,握管效颦纪胜游。
“经位石上针北指”后有原注:“山多奇石,此石尤巨,中有一小孔,若移经其处,红针指北,他处指南”。
“忆昔去年萑苻秋”后有原注:“咸丰甲寅四年”。咸丰甲寅四年即1854年。
“假非避地西东走” 后有原注:“二君皆粤西人”。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
像一块巨大石头横亘在天空下面,
突兀高耸的天马山就像一只马鞍。
山上面有一块石头名叫做拗经石,
罗经对着它指针指北却不指南面。
哎呀这种神奇的变化人们很难明,
世事如棋多变人们真的无法弄清。
回忆咸丰四年秋天苍梧成了贼窝,
妖魔鬼怪兴起头上都用红巾包裹。
昨天的血雨腥风如今已经被扫清,
贼寇的巢穴一个个被团练们击破。
你们不是因避乱从广西来到广东,
我们哪里能千里相聚把好朋友做。
九九重阳节,一起登上山坡,
你们吟咏诗歌,我把瓦缶当锣。
前俯后仰纵情歌唱最好畅快喝酒,
没钱买酒没有酒喝我感到很失落。
摘下一枝茱萸好像找到了好朋友,
互相笑着给对方插上黄色的花朵。
别人笑怪我们像还没长大的小孩,
拗经石怪异但它能永远不会消磨。
天马山高险景色奇绝且姿态优雅,
我们凭眺了很久对时事进行评说。
天马山的烟霞夕照收入了我眼底,
天边岚光浮动互相掩映互相衬托。
回到家里站在窗前豪情还在奔放,
我拿起笔来记录今天活动的经过。
关于天马山的诗,最著名的应该是夏修恕的《天马山》:
天马山高势插云,年年花发鸟逢春。
社鼓声喧战鼓歇,僮伶尽作太平人。
夏修恕,字浑夫,江西新建县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至安徽按察使。道光六年(1826年),夏修恕与知府屠英、知县韩际飞等重修《高要县志》。估计他就是这个时候到西宁游玩,并写下这首诗的。
传说天马山是瑶人武装的根据地。花溪逸士的《岭南逸史》,叙述明万历年间才貌双绝的嘉应州秀才黄逢玉,在赴从化探望姑母途中,或因救人而被招为婿,或因受擒而被迫成婚,先后与艺高貌美的张贵儿、李小环、梅映雪、谢金莲结为夫妻,最终隐居大绀山。而梅映雪就是以天马山为根据地的瑶族女首领。当然,这是小说,作者根本没有到过西宁,万万不能作为历史依据。
夏修恕的《天马山》写出了了瑶乱平定后,天马山一篇太平盛世的景象。“社鼓声喧战鼓歇”,说的是战争结束后,百姓的欢乐情景。“僮伶尽作太平人”,是说如今瑶人僮人都全部归顺,成为太平盛世的良民了。
关于天马山的历史,如今人们知之不多。只知道山上种植有很多梅子,隆冬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凌寒而开,一片茫茫,令人震撼。有多震撼?请看文中何鉴清先生拍的照片,我说的绝对没有何先生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