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巧果飘香七夕节
□ 张军霞
奶奶是个喜欢热闹的人,记忆里,她一直热衷于过节,乡下旧历的那些,一个也不放过。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就是七夕节了,因为牛郞织女的故事,曾一次次让我听得如痴如醉。节日时那些有趣的习俗,在我眼里,也是那么好玩。
提前好几天,奶奶就忙个不停,她拿些绿豆、小麦之类的种子,泡在碗里,精心培育,等它们长出嫩芽,就找来些丝线扎成一束,说这是“种生”,到了七夕那天晚上,要让结婚好几年却一直没小孩的表哥表嫂,在月亮下跪拜,说来也巧,第二年,他们真的生了大胖小子,把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呢。
而我热心期盼的,却是奶奶的另一手“绝活儿”——做巧果。
那时候,家里有个小木箱,平时一直锁着,只有到了过节,奶奶才允许打开。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一些木头的模具,有鱼、寿桃、元宝、花篮、喜字等,特别小巧可爱,奶奶就用它们,变出些活灵活现的面食,又叫“巧果”。
奶奶拿出面粉,往里面放点儿糖和鸡蛋,加水和面,然后揪出一个个的小面团,把它们放到模具里,用力压一压,再把模具反过来磕一下,掉出来的面团,就变成了各种形状,最后放到锅里,慢慢烙熟了,就变成了好看的巧果,用红线串了,小孩子们挂在脖子上,一边吃一边玩,特别开心。
我总是舍不得吃完,挑几个好看的出来,挂到墙上,慢慢欣赏,有时候,一直挂大半年的光景,巧果还是完好如初。
最热闹的,还是七夕的晚上,奶奶召集了家族里所有的女孩,早早沐浴焚香,然后在院子里摆一个长条桌,上面放着苹果、梨之类的水果,还有花生、瓜子,当然也有“巧果”。
年龄稍大点的女孩,全都要认真拜“织女”,然后在心里悄悄祈求,将来能找到如意郎君。像我这样的小孩子,自然是无拘无束的,疯跑够了,敞开了吃喝就是了。
如今,奶奶用来做巧果的模具已经不知所终了,那些古老的风俗,也早被人遗忘了。每年到了七月,手机上收到的一条条信息,商家推出的“中国情人节”促销标语,提醒着我这个特殊的节日。置身于繁华的街头,我的内心深处,却分外怀念和奶奶一起度过的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