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细毛羊、中国草原红牛、乌兰哈达猪——赤峰曾经的三大当家种畜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就曾在地理课本上一睹敖汉细毛羊的芳容。作为赤峰畜牧业的骄傲,它确实曾有着一系列光环:1980年,敖汉细毛羊新品种选育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2年,敖汉细毛羊通过国家和自治区组成的专家组验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1983年,敖汉细毛羊新品种培育获国家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对于敖汉细毛羊的培育,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由于细毛值钱,当年首先尝试引进前苏联美利奴良种细毛羊进行人工授精繁殖,后又改为澳洲美利奴羊。当时的培育人员还有个口号,叫“山羊变绵羊,绵羊变改良”,目的是为了让羊多产毛,一个顶俩。细毛羊培育出来后,当时的辽宁省认为东北地区的改良细毛羊都是由前苏联的美利奴羊品种培育成的,因此在敖汉培育出的细毛羊是东北细毛羊的一个分支,应统一称“东北细毛羊”。但该细毛羊与东北细毛羊又的确不一样,腹毛长,眼上部毛齐眉。鉴于这一特点,后来就考虑单独育种,由敖汉出种羊,联合各旗县一起搞,成立联合育种区。因此,当时各旗县都有敖汉细毛羊。
据赤峰市畜牧局草原改良站刘大成介绍,敖汉细毛羊是全国知名品牌,它是由澳洲美利奴羊导血改良,通过3年的杂交培育而成。敖汉细毛羊能适应恶劣的风沙气候,具有抓膘力强、抗病力强、繁殖力较高和适应性强等特性。它体质结实,骨骼坚实有力,各部位结合良好,体躯宽而长,背毛呈闭合型,腹毛着生良好。
敖汉细毛羊户外鉴定
敖汉细毛羊的主要生产性能如下:成年公、母羊平均剪毛后体重为91公斤和50公斤,毛丛长度分别为9.8和7.5厘米;剪毛量为16.6和6.9公斤,净毛率34%至42%。羊毛细度以66支纱和70支纱为主体。8月龄羯羊屠宰前活重平均为34.2公斤,屠宰率为41.4%,成年羯羊分别为63.7公斤和46%。成年母羊的产羔率为132.75%。
敖汉细毛羊药浴
80年代,我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地都有养殖,中心产区为敖汉旗,最大群体曾达到130多万只。1995年后,羊毛价格急剧下滑,并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很多老百姓看到羊毛不值钱了,就开始转养小尾寒羊和波尔山羊,发展肉羊产业,现在敖汉细毛羊的存栏已经很少了,主要集中在敖汉旗,大概还有30到50万只左右。后来,我市通过引进五角多赛特、萨福克、澳美、德美等优良种公羊和小尾寒羊、乌珠穆沁羊进行杂交,小羊羔当年就能出栏,而且体重达45公斤以上。看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牲畜改良技术的发展,“优胜劣汰,百花齐放”已使某种物种“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再可能。
敖汉细毛羊验收命名大会
为加快敖汉细毛羊朝着超型细毛羊发展的步伐,敖汉种羊场与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站合作,利用国家863科技项目无偿提供羊毛细度在80支纱以上的纯种超细型澳美羊胚胎,以敖汉细毛羊繁育性能正常、营养状况良好的经产母羊为受体,接受纯种进口澳美超细型细毛羊冷冻胚胎移植,全面提高敖汉细毛羊的生产性能和羊毛细度。产出的新型细毛羊具有体大、毛细、适应性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敖汉细毛羊
另外,胚胎移植比人工授精还要快,而且每年都有新指标,从64支纱到70支、74支一直往80支上使劲儿。毛虽贱了,但毛细了,市场上仍有人买。90年代我市掀起了山羊热,我市也培育出了罕山绒山羊。山羊绒没有绵羊毛长,但比绵羊毛细,因此很多人靠养山羊脱了贫,绵羊市场受到冲击。但是,山羊对草场和自然环境破坏极大,发达国家根本不养山羊。因此从长远来看,敖汉细毛羊的前景还是好。
与“三河马”齐名,中国草原红牛也曾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红极一时。
草原红牛
草原红牛是由翁旗海金山牧场引进的短角种公牛,历时30多年,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当地蒙古牛培育而成的,它有力地推动了赤峰地区黄牛改良事业的发展。关于我市的黄牛改造,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当时曾引进黑白花荷尔斯坦牛,由于老百姓喂不起而退出。后来又引进过朝鲜牛,但都不适合赤峰地区发展。由于改良要把当地的种畜都“去势”,因此引起当地群众的怀疑和当地政府的反对。后来培育人员决定在海金山搞试点,主动与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联系,他们派专家来考察,根据饲养水平和饲料能力,他们认为用公主岭地区过去由日本人引进的英国短角牛与本地蒙古牛杂交比较合适。结果杂交改良后,牛犊出生体重比本地牛增加,而且耐粗饲,明显带有种公牛的优势。
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场
改良成功后,在天津的一次育种会上,王震提出,东北地区搞短角牛育种非常成功,就叫草原红牛吧!草原红牛因此得名。草原红牛改良三代后,出现近亲繁殖,经与大黑河等地交换种牛,更新血液,近亲繁殖才得以防止。由于草原红牛范围太小,最终也没能成气候,为了保留种子,在右旗还专门成立了短角牛场,但由于没人花高价买他的种牛,企业无法做赔本的买卖,草原红牛经过验收后也就结束了。
巴林右旗短角牛场
据《赤峰八千年大事记》记载:1984年9月20日,“草原红牛”家畜新品种通过区内外专家、教授组成的技术鉴定委员会验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肉乳兼用型内蒙古草原红牛”。1985年8月,又经国家农牧渔业部组织鉴定验收,将草原红牛标准上升为国家专业标准,1986年6月13日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
牧民技术员和草原红牛
市畜牧局刘大成介绍,草原红牛适应性强,耐粗饲。夏季完全依靠草原放牧饲养,冬季不补饲,仅依靠采食枯草即可维持生存。对严寒酷热气候的耐力很强,抗病力强,发病率低。据测定,18月龄的阉牛,经放牧育肥,日增重1.2公斤,屠宰率为50.8%,净肉率为41%。经短期育肥的牛,屠宰率可达58.2% ,净肉率达49.5%。在放牧加补饲的条件下,平均日产奶量为25至35千克,乳脂率4.5%以上。
海金山牧场奶粉加工厂的员工挤牛奶
草原红牛繁殖性能良好,在放牧条件下,繁殖成活率为68.5%~84.7%。草原红牛背毛为紫红色或红色,个体不大,头较轻,大多数有角,角多伸向前外方,呈倒八字形,略向内弯曲。颈肩结合良好,胸宽深,背腰平直,四肢端正,体质结实,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牛体重550~600公斤,母牛为400公斤以上。其肉质鲜美细嫩,为烹制佳肴上乘原料,皮可制革,毛可织毯。草原红牛比本地蒙古牛提高产肉率30%~50%,直接效益提高2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当时一头蒙古牛卖1000元,那么一头草原红牛要卖到1200元以上。
草原红牛
后来,草原红牛风光不再,随着西门塔尔、夏洛莱等大型肉用牛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成功,草原红牛已如昨日黄花。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全市用西门塔尔和夏洛莱牛冻精4年共冷配母牛82.5万头,受胎率90%以上,生产优质改良犊牛75万头。截至2005年,赤峰地区牛的改良率已达到86%以上,人工授精率达95%以上,原来的地产蒙古牛和草原红牛只能作为母体来繁育西门塔尔和夏洛莱的后代。目前,通过改良所产公牛18~24个月就可出栏,而且公牛育肥不用再像本地牛那样还得过“去势”一关。
记忆中,儿时所看到的猪不是黑的就是花的,很少看到清一色的白猪,而且所见之猪大都像没长大似的,人们常把它们叫“小荷包猪”,有的喂了两年都长不大。其实,乌兰哈达猪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应运而生的。
据王士侠介绍,过去,咱们这个地区养的都是“大苠猪”,老百姓抓了小猪后先喂点儿粮食,只要活了就撒开散养。因为当时没粮食,只喂泔水和谷糠,叫“吊架子”、“长胚子”,直到秋粮下来了才开始育肥。这虽适合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但喂养时间太长,有的将近两年才长100公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宁城县乌兰哈达猪场就以巴克夏种公猪与当地母猪杂交,着手选育“乌兰哈达猪”,一直培育了20多年。
乌兰哈达猪9个月就可出栏,有的半年就出栏。肉质好,肥瘦合适,深受群众喜欢。198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科委、农委组织区内外专家、教授,对赤峰市育成的“乌兰哈达猪”新品种进行鉴定、验收、命名。
乌兰哈达猪户外鉴定
据刘大成讲,乌兰哈达猪有“六白”特点,即四蹄白、鼻尖白、尾巴尖白。成年母猪平均体重189.95公斤,产仔率高,当时平均一窝产仔8个以上,生长发育性能好,成年公猪平均体重227.6公斤,育肥性能281日龄平均93.6公斤,全期平均日增重516.37克,瘦肉率50.1%,遗传性能基本稳定,能很好适应大陆性气候与粗放饲养条件。9个月就可长100多公斤。这对于当时主要饲养增重慢、产仔率低的本地猪的赤峰老百姓来说,确实有进步意义。当时就已推广到包头、哲盟奈曼旗、辽宁省建平县、盖县、河北围场县等地。
后来通过引进迪卡、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质新品种和乌兰哈达猪进行杂交,培育的新品种产仔率更多,而且多为瘦肉型猪,日增重更快。因此,乌兰哈达猪虽然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后裔仍为赤峰猪的改良和优育做着积极的贡献。
1
敖汉细毛羊、中国草原红牛、乌兰哈达猪曾经像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昭乌达大草原上。目前,除了敖汉细毛羊正随着羊毛市场的逐渐好转在继续走改良之路外,像乌兰哈达猪、中国草原红牛甚至早已淡出了赤峰的养殖市场。
虽然今天它们业已消失或远远没有了往日的风光,但它们毕竟曾作为赤峰的三大当家种畜,为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全市畜牧业改良工作的不断向前。
如今,我市不仅牲畜存栏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牲畜质量进一步提高,周转速度日益加快,饲养周期大大缩短,出栏率和商品率逐年增加,出现了多繁少死快出栏的可喜局面。这与当年我市培育出“敖汉细毛羊”、“中国草原红牛”、“乌兰哈达猪”三大家畜种的扎实科研功底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