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四)

谢谢点赞捧场的朋友。周末结束,继续更新。

(紧接上期)

背叛带来的胜利

蹇硕暗杀何进的计划被潘隐诡异的眼色破坏,何进逃回军营,誓不进宫,双方出现僵持状态,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灵帝死后两天,刘辩以嫡长子身份继位。因其年幼,母亲何太后临朝称制,即垂帘听政。

刘辩是东汉很奇特的一个皇帝,继位时身份不是太子,继位不久被董卓废黜,是东汉唯一被废的皇帝。死后没有谥号,史称少帝。

东汉有两个少帝,一个是第六位皇帝汉安帝之后的刘懿,在位206天,因病去世。其在位时遭遇的是东汉怪圈中的外戚(阎氏)干政,死后也无谥号,也称少帝。为示区别,刘懿称前少帝,刘辩称后少帝。

故东汉皇帝有多少位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种不包括两位少帝,为十二位;一种为包括这两位少帝在内的十四位。

蹇硕是灵帝托孤之人,铁了心要扶持刘协继位,虽然刘辩已经登基,但只要铲除其所依赖的外戚集团,仍然有可能翻盘。

于是,蹇硕与中常侍赵忠等起草了捕拿何进的文书,要硬来了。

就在宦官集团与外戚加文官集团的争斗中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宦官集团出现分裂。十二常侍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倒向何进。他们派何进的南阳宛县老乡中常侍郭胜秘密拜访何进,将捕拿文书给何进看,并告诉何进中常侍们背叛蹇硕的决定。

何进立即指令郭胜联络其他中常侍反过来捉拿蹇硕。中常侍们一番安排布置后,指挥一帮小黄门捉拿并杀了蹇硕。

中常侍们为什么最终会选择倒向何进,而不是倒向他们的同类蹇硕?

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实力对比。前面做过比较,实力差距一目了然。宦官集团不会傻到硬要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一个原因是侥幸心理。前面也曾提到过,宦官集团与何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何氏一门是南阳屠户,在京城毫无根基,何进举家迁来洛阳时还很贫贱,是在宦官的帮助下才得以富贵的,其中老乡郭胜出力最多,包括何氏和何进的得宠,郭胜都帮了很大的忙。

十二常侍之首张让与何进有姻亲关系,其养子张奉(太医令)娶的妻子是何进另一个妹妹。

灵帝生前曾经要废除何皇后,全靠十二常侍等宦官力保,拿出私财奉献给灵帝才保住了何皇后。

只要能够生存下去,宦官们可以依靠日夜呆在皇帝身边的特殊有利条件,与新皇帝建立起亲密关系。只要能够控制住皇帝,就有了从外戚集团手里夺回权力的机会。

因为这些因素,他们认为何氏家族不会为难他们,才决定放弃蹇硕,投靠何氏家族,求得何氏家族的保护。在举国反对宦官,要求惩处宦官的不利环境里,只有依靠最强大势力的保护才能幸免于难。

宦官集团认输服软拜倒在何进脚下,并杀死何进最大的对手蹇硕作为投名状,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何进的决定。

蹇硕被杀,兵马全部由何进接管,他又成了帝国最高军事长官。

接下来就更简单了。5月,何进、何苗兄弟与三公共同上书,要求免去董重的骠骑将军职务,请董贵人回老家清河养老。临朝称制的何太后自然允准。

当晚,何进就派自己的府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董重惶恐自杀。董贵人则忧惧而死。(一说被何皇后毒死)

双方虽然事先明争暗斗了一段时期,最迟从灵帝设立西园军就开始了。但真正的交锋则如电光火石一般迅速结束。4月11日,灵帝死。13日,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封刘协为渤海王。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朝廷行政权力掌握在录尚书事手里,这是实权,不是虚衔)。25日,杀蹇硕。5月,董重及董贵人死。

 杀宦官中隐藏的阴谋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中,何进逃过生死大劫,成为最终的赢家。按说他应该高兴才是,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愁云密布,忧心忡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陷入了一个无解的两难境地,袁绍以顺应民意为理由,强烈要求他杀宦官。

一面是过去和现在都有恩于他的宦官集团,希望得到他的保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想报恩,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宦官集团是千夫所指,他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对宦官施与援手。

另一面是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文官集团,希望他杀掉宦官。他不想杀宦官,但文官集团代表着社会主流思潮,站在社会正义一边,他还得依靠文官集团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因此他也不愿意得罪文官集团。

难啊!究竟该作出怎样的抉择呢?

杀宦官不是袁绍的首创。就在何进担任大将军后,韩遂、盖勋、刘虞等人都先于袁绍向何进提出杀宦官的建议,何进从来就没有采纳过。可这次不同,袁绍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士人集团。何进想不杀都不行。

那就杀吧。谁知何进刚准备杀宦官,就遇到来自母亲、弟弟、妹妹的反对。何进又犹豫了。袁绍自然不会给何进犹豫的机会,立即指使门客张津告诉何进,说中常侍们正在与长乐太后勾结(即灵帝生母孝仁董皇后,她死于5月,此事应在5月前)。言下之意就是你不早点杀掉他们,他们就可能联络长乐太后谋反,反而威胁到何氏家族。

何进向何太后转告了这番话。没有证据说明何太后是听了这番话后才下手毒死了董后,但逻辑上可以这样推论。因为后来何太后并没有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的请求,说明中常侍勾结董太后谋反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一计不成,袁绍又生一计,亲自去蛊惑何进,说当初窦武、陈蕃诛杀宦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现在我们应该征召四方猛将进京,以武力胁迫太后同意杀宦官。何进居然同意了。

这是个很滑稽的理由。窦武杀宦官时,掌握的武装力量并不比宦官弱,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出现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突然带兵回朝的意外。张奂糊里糊涂地帮助了宦官,为此而悔恨终身。

而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武力不够的问题。何进兄弟、袁绍兄弟都手握重兵,其中任意一个人所辖的军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灭掉宦官。蹇硕被杀后,宦官手里已经没有实力较强的军队了。还招的哪门子猛将啊?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侍御史郑泰、大将军主簿陈琳、尚书卢植都劝谏过何进,认为杀宦官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用不着召外面的武将进京,那样做反而容易生乱。何进不听,郑泰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还对荀攸说,何进这个人不值得辅佐。

相关史书上还记载了曹操听说这件事情后的评论。曹操认为杀宦官太容易了,去掉首恶就行。用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招那么多外官。无论曹操说没说这话,反正何进听不到。曹操年轻时用尽九牛二虎之力都没能进到袁绍的核心圈子里去,一直只是袁绍的一个马仔。

仔细分析一下袁绍让何进招的四方猛将,大致可以看出其中隐藏的奥秘。

1、前将军、并州牧董卓;2、武猛都尉丁原;3、东郡太守桥瑁;4、大将军掾属王匡;5、西园军假司马张杨;6、原并州从事张辽;7、骑都尉鲍信;8、都尉毌丘毅。(其中多人后来都在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盟里)

看上去有八支队伍,挺壮观的。但其中真正拥有正规军,具有较强军事实力的只有董卓的凉州军和丁原的并州军(董卓虽然是以并州牧从并州而来,但所带的是其原来的凉州军)。

兵员最多的董卓也只有三千兵,其他的不是郡国兵就是临时招募的士兵,并且还不能同时到达洛阳。王匡、鲍信在泰山;张杨、张辽在并州;毌丘毅在丹杨。真正能到洛阳的武装也还是只有董卓和丁原。

奥秘就在董卓身上。董卓曾经做过太傅袁隗的幕僚,即所谓的“袁氏故吏”,是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推荐的。袁绍招他进京,是希望他能像其他的袁氏故吏一样,遵守潜规则,听命于自己,为实现自己的野心效力。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郦曾经分析过当时天下豪强的实力,认为只有其父亲皇甫嵩与董卓有争夺天下的实力。袁绍如果能如愿以偿地得到董卓的支持,其政治野心就很容易实现——近可以控制皇权,远可以取而代之。

何进还真以为这些四方猛将会听从他的指挥,对这些人的进京线路及具体行动做了安排:董卓屯关中上林苑;王匡速到泰山调发其郡中的强弩兵;桥瑁屯城皋。

何进不知道这件事背后主谋是袁绍,袁绍根本没把何进的安排部署放在眼里,伪造了一份大将军文书,诈令丁原带兵数千人,称黑山伯,伪装成黄巾军在河内(黄河以北,今河南西北一带)烧杀抢劫,纵火焚烧平阴、黄河孟津渡口。孟津离洛阳很近,火光已经映照进洛阳城中。

这些行动全部都是以诛宦官为名。但太后还是没有同意何进杀宦官的主张。

何进又一次犹豫。这次犹豫不光是来自于太后的阻扰,而是逐渐逼近京城的四方猛将让他感到了不安,隐约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些不妥。他要终止他们进京的行动。

何进紧急派出谏议大夫种劭持皇帝诏书阻止董卓进入洛阳。为什么会派种劭呢?因为他是司徒种暠的孙子。而董卓曾经接受过种暠的辟召,也就是种暠的故吏。看出何进的良苦用心了吧?

灵帝在时,董卓已经屡抗皇命,何进担心诏书不起作用,特地选派了种劭,也是希望董卓能遵守潜规则,看在故主的份上停止进兵(这个想法倒是和袁绍一样,结果也一样,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袁绍当然不会看到煮熟的鸭子飞了,也秘密派人持自己的手书密令董卓,一、不接诏书;二、上书表达坚决诛杀宦官的要求;三、加快行军速度,不惜违规走驰道。

同时在洛阳加紧下一步的布置,进一步胁迫何进,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和宦官的争斗已经公开化了,再不能挽回,你要下定决心。让何进任命自己为司隶校尉,并假节,专命击断。空出来的虎贲中郎将由弟弟袁术接任。袁氏故吏王允任河南尹。牢牢地把持住了洛阳及周边地区的控制权。还在洛阳城外埋伏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队。

别忘了袁绍的马仔西园典军校尉曹操、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都还带有军队驻扎在洛阳。更别忘了袁绍的叔父袁隗时任太傅、录尚书事,是帝国最高行政长官。

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董卓行军到河南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接到停止进军的诏书。董卓不接诏书,按照袁绍密令立即上了第一道书,言明张让等中常侍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现在要听从大将军何进的指令,杀掉宦官。

进军到新安时(今河南渑池县东)又上了第二道书。这次上书就有些意味深长了。书中不再提到何进要求杀宦官的事了,而是说我的士兵要求杀宦官,不杀宦官他们就不为朝廷打仗了。我要带兵到长乐观杀掉这些宦官。董卓的野心逐渐浮出水面。

持诏前来却兵的种劭对董卓不接诏书,还派兵胁迫自己的行为非常愤怒,严厉地斥责董卓。董卓要等待朝廷对自己两道上书的反应,同时对洛阳城内的情况也不大清楚,要等弟弟董旻送出来的情报,就给了种劭一个面子,在洛阳城西的夕阳亭停军驻扎。

这次太后真的慌了,赶紧罢免了全部中常侍小黄门,叫他们各自赶紧回老家躲避,只留下几个平常和何进关系比较好的宦官维持宮里的日常事务。

被赶出宫门的宦官都跑到何进府里听凭处置。何进也给他们说,董卓马上就要到了,你们还是早点回老家去吧。袁绍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何进趁此时杀掉这些宦官,何进还是不愿,也许是不忍下手。

袁绍怎么会让这些宦官逃走呢,又伪造大将军文书发布到各州郡,命令抓捕宦官的亲属,堵住了宦官回老家避难的退路。

宦官集团傻眼了。本以为杀掉蹇硕,投靠何氏家族会给自己带来生机,没想到白忙活一场,还是面临被杀的危险。

狗急了要跳墙,兔子急了要咬人,何况这还是一群曾经不可一世的宦官。何进(其实是袁绍)把宦官逼到了死胡同,宦官们只有奋力反击,寻求生路。要说耍阴谋,估计没那个群体斗得过因生理缺陷带来心理扭曲的宦官群体,他们的反击报复真是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宦官们是怎样反击报复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何进是如何被宦官给砍掉脑袋的?何进若不死是不是就没有三国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汉末年灵帝时,外戚何进靠着皇后妹妹的关系,一路擢升为了大将军.当时宦官们在皇帝的恩宠下势力也不容小觑,掌握着内廷和禁军的权力.时间一久,大将军和宦官们之间就不免会矛盾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四)

    尽管省略了许多情节,想努力写得简单一点,但还是无法在一期内大致写完长安发生的事情,而要从全局了解当时的形势和后期的发展,不知道这些事情又不行,只能继续写,争取早点结束,回到袁绍身上. (紧接上期) 成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二十四)

    (紧接上期) 刘备投袁 关羽降曹 上期聊到袁曹对决前发生了一个插曲,曹操因此又多了一个敌人.这个插曲就是刘备出逃,由友为敌. 刘备此前被袁术和吕布夹击,丢了徐州,丢了妻儿,四处逃窜,狼狈不堪,军中无粮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一)

    开场白 聊袁绍势必涉及当时大批风云人物,尽量把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都聊聊,方便各位读者从全局看待当时的人和事.这就难免会出现某一篇的标题仍然是聊袁绍,而文中有可能没袁绍多少事情的现象,请各位读者理解. 看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二)

    谢谢各位点赞的朋友捧场. (紧接上期) 避祸期间的密谋 什么祸吓得袁绍这个豪门公子躲家里长达六年呢?一般的小灾小祸对袁绍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就一定是大祸.确实如此,那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运动,史称党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三)

    感谢点赞捧场的读者,谢谢. (紧接上期)  投靠何进的秘密 一个豪门公子,当红政治明星进入大将军幕府做僚属,表面看上去很正常.正如上期中所说,何进是大将军,同母异父的弟弟何苗(其生父姓朱,故亦名朱苗)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五)

    (紧接上期)  宦官的报复 走投无路的宦官们开始了处心积虑的报复,环环相扣,步步杀机. 先是示弱.张让的养子太医令张奉之妻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去给儿媳妇叩头认错,说:"老臣得罪了,本来应当和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六)

    (紧接上期) 废少立献 袁绍出逃 袁绍费尽心机逼迫何进杀宦官,让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火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弥补自身武装力量薄弱的短板,阴招董卓等袁氏故吏以杀宦官为名进京,希图董卓听命于己.如果真能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七)

    现在开聊的应该算第二部分了,换一个封面以示区别.感谢各位读者捧场. (紧接上期) 各怀鬼胎的关东联盟 关东联盟中最早起兵的是曹操.曹操出逃洛阳之路艰难坎坷.当时的豫州牧黄琬奉董卓之命追捕曹操,曹操改名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八)

    感谢各位点赞读者捧场,谢谢. (紧接上期) 董卓迁都 在有可能被盟军三面合围的危险中,董卓加快了迁都节奏.迁都长安,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通道存在被白波军打断的危险问题,又可以避开盟军的锋芒,拉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