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2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 02

文 伟哥

二、定位山“浮玉之山”考订 

敲定了“句余四山”的地理范围之后,接下来的一步工作是什么呢?

  接下来首先第一步工作是找到“定位山”。何谓“定位山”?。所要查找一座山,就要对这座山有具体定位谓“定位山”就是一条线路当中,特征最为明显,最容易辨认,容易定位的那座山。因为相对明显的特征,使得这座山最容易找出来。然后,我们可以以这座山作为一个定位,再从相关线索找到这条线路的其他山。最后,采取同样的方法,将这条线路上的山一一辨认出来。

  那么,这四座山当中,哪座山最容易辨认,可以成为定位山呢?这四座山各自都有自己的特征,有可供辨认的地方。不过,有些特征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作为辨认条件,而是需要有其他条件作为引线引发。所以,这些特征是不具备作为定位山的辨认因素。

  作为定位山,首先需要寻找的辨认因素就是地理方位因素,线索当然是越多越好。这四座山都有注释,但其中“浮玉之山”的地理内容包括注释为最多,而且相对而言最具地理分析价值,其他三座山虽然也有注释,但注释内容确定性不明,无法判断方位。所以,我们可以锁定“浮玉之山”作为“定位山”来研究、分析。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①②,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③。

  ①北望具区,东望诸箆。

  ②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③其中多鮆鱼。

  这三条注释当中,第二、三条跟地理方位无关,可以忽略。关键的线索就在正文和第一条注释。我们现在就对这几个地方进行重点分析。

  这段文字中,涉及到地理信息的总共有四个,其中正文两个,注释两个,我根据分析顺序将他们分别列举出来:

  1、东望诸箆。

  2、北望具区。

  3、苕水出于其阴。

  4、北流注于具区。

  下面,我分别对这四个信息进行研究、分析。

  1、东望诸箆。

  先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着尚未遗失的“山海图”和《五藏山经》说的。如果说这是地理勘测队的人写的话,就不合常理了。因为人的视力和视野有限,尤其还是行走在大山之中,绝对写不出这种话来。而一个正在看地图的人说出这种话来则就毫不为奇了。所以,这句话是注释无疑。

  那么,“东望诸箆”是什么意思呢。其中“诸”的意思是“众、各”,也就是多的意思了。而“箆”字则解释为“篦子”,“篦子”这玩意很像梳子,但是篦齿要比梳子密得多,是以前用来清除头上虱子的一种工具,用在这里不知何意。既然“浮玉之山”是山,那么估计这座山旁边也有很多山了。“诸箆”的意思大抵可能是指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山吧。

  2、北望具区。

  说完了“东望诸箆”,再来看看“北望具区”。这里既然用“区”来称呼“浮玉之山”的北边,而不再是“诸篦”,那就说明“浮玉之山”以北不再可能是山,而“区”这个词往往都是用来指人口聚集的地方。而人口聚集的地方往往都是平地,既然区别于东方的“诸箆”,那么这个北方的“具区”应该是平原才对。所以,这里“浮玉之山”的北方是一片平原。

  3、苕水出于其阴。

  4、北流注于具区。

  自古以来,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这里既然说“苕水出其阴”,那就说明“浮玉之山”的北边发源一条叫“苕水”的河。然后“苕水”就往北流往“具区”了。

  能够被记载在上面的河流都应该是有一定名气或者一定水量的河流,决不会是无名小溪。这句话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他在告诉我们,“浮玉之山”的北边有一条有一定名气的“苕水”的河流,并且就顺着向北流去。

  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常识,既然“苕水”向北流,那就说明从“浮玉之山”到“具区”的地势应该是南高北低。

  分析到这里,我们来综合一下:

  1、浮玉之山的东边是密密麻麻的山。

  2、浮玉之山的北边是一片叫“具区”的平原地带。

  3、浮玉之山的北边发源一条叫“苕水”的至少是中等的河,且向北流。

  4、浮玉之山与具区之间的地势是南高北低。

  前面我已经说了,“句余四山”的大致地理范围是在长江以南,结合上面从“浮玉之山”词条推导出来的四条特征,我们来查找长江以南有没符合这个地理特征的地区:

  从这张地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长江以南有两块平原地区,一块是湖南的洞庭湖平原,一块是江西的鄱阳湖平原。这两块平原的南方是著名的岭南山区,从岭南到两湖,地势走向由高到低。两个地区也分别有两条河流由南向北流向,一条是湖南的湘江,一条是江西的赣江。

  实际上,在湖南还有一条河流有同样的条件,那就是资江。同样起源于山的北边,同样由南向北流向,不过在同一个地区,只可能有一条符合条件的河流。而在湖南,资江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湘江,所以,资江一开始就不予考虑。

  上图原本是长江水系图的一部分,截图部分我已经做了基本处理,将与主题无关的水系涂去,只留下湘江和赣江的上游水系以供推理。山只有一座,河只有一条。所以,我们必须要做进一步排查。

  我们先来看赣江,从图上来看,赣江有好几个源头:梅江那个源头发源于山的南面,跟文字描述不符,直接排除了。还剩下三个源头,一是发源于石城横江镇的贡水,也称绵水。二是发源于全南县饭池嶂的桃江。三是发源于崇义县聂都山张柴洞的章水。这三条源头的走向基本都符合文字的描述,所以,这里暂且保留处理。

  看完了赣江,再来看另外一条河流——湘江。从地图上来看,湘江的起源和流向比较简单而明确。他有两个源头,一条是潇水,而潇水则是发源于山的南面,绕了一个弯才向北流,所以可以排除了。另外则是发源海洋山的源头,之后直接向北流。其起源、流向跟赣江的三个源头情况很相符。在代入其他条件之前,湘江、赣江的发源地都可以作为“浮玉之山”的候选对象。

  在如此相似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进行排查呢?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浮玉之山”的信息。“浮玉之山”的正文看不出还有什么可供挖掘的信息,不过注释文字部分倒是可以进一步挖掘。

  “北望具区,东望诸箆”,作为注解文字,我们必须得明白注解人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注解的时候,其注解对象非得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才会下笔。没有人会对一个普通、毫不起眼的地方倾注笔墨。而且,注解的文字虽然不是最多,但其地理特征却是最为显著的。一座山,在地图上如果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一般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这座山特别高,成为众山之首。另一种是这座山具有交通要道、关卡之类的标杆作用。湘江和赣江发源地的山都缺乏第一种特征,那么就只可能是第二种可能性了。

  我们将湘江源头跟赣江的源头做个比较的话,很容易得出结论:赣江的源头并没有在地理交通上有重大的作用,倒是湘江的源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从北方进入广东、广西都是经由湘江上游!

  1、秦始皇经由湘江征岭南,并且修建著名的灵渠以方便运输。

  2、汉朝马援经由湘江南征交趾。

  3、宋太祖经由湘江灭南汉。

  当然,经由湘江进入珠江流域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只选取著名的几例。自古以来,从北边进入珠江流域的大型通道就只有湘江这一条路。即便是1957年建成的“京广铁路”也是从湖北、湖南进入广东,尽管江西跟广东毗邻,但很多年都没有直达广东的铁路,公路运输也是困难重重。当年要从江西去广东的话,还需要从萍乡转道株洲再向南经由永州进入广东。由此可以看出,湘江在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交通上起到了何等关键的作用。而湘江的发源地——海洋山自然也起到了一个交通要道的标杆作用。

  既然楚国人对这座“浮玉之山”不吝惜笔墨地描绘,自然是上述两种原因之一。剔除第一种原因,那就是第二种了。纵观历史上湘江在两江流域的交通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比一下毫无亮点的赣江诸发源地,这座“浮玉之山”也只能是湘江的发源地海洋山了。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襄水,曾逆流而上的母亲河

    □全媒体记者刘文生 通讯员方莉 "襄",这个字,总是给我们美好的想象.但在先民眼里,这个字代表的却是大水汹涌狂暴,乃至逆流而上,淹没高大的山体. 文献反映,秦汉时期,襄阳城南有一条 ...

  • (原创)注:山海经,中山经3

    中次三以萯山之首(萯,草有追账的.像草一样,有债主的国家),曰敖(闲游,拐来拐去)岸之山(土耳其),其阳多?(上雪下亏,表面上纯洁的玉.)琈(上爪下子,取信于人的玉)之玉(具有表面上纯洁,取信于人的品 ...

  • 赣江源头发源地在这两个县市,你知道吗?

    赣江是江西省的第一大河,赣江源头位于武夷山脉位于江西省瑞金市日东乡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交界地区,东南靠福建省长汀县.江西瑞金市.石城县与福建长汀县交界处的石寮岽.石寮河为赣江的源河,而石寮河1号泉为赣 ...

  • 《山海经.海内经》“鸟山”的落实

    <山海经>作为先秦的重要文献,对其地理的研究历来是重要主题,在本人文章<解读上古中国的一把钥匙>中对海经地域虽有了基本的结论,但再具体到经内各条去落实,却又存在巨大的困难,毕竟 ...

  • 武夷山,对福建意味着什么?

    太行山(脉)是山西省与河北省的界山,而太行山的长度,差不多就是晋冀二省边界的长度.这样的情况在南方也存在,比如湖南省与江西省之间的罗霄山(脉),江西省与福建省之间的武夷山(脉). 武夷山脉基本呈东北-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1

    文 伟哥 一.会稽山地理范围考订 会稽山,上古名山.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山开过会,同时,还有封禅.娶亲等事也与之相关.最后,大禹死后也安葬在会稽山.这座山,目前座落在浙江省绍兴市北部.一直以来,人们对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3

    三."句余之山"的考订 定位山算是确定了,下一步是继续寻找其他山.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 <山海经>原文说,从&qu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4

    四."成山"的考订 考订了"句余之山"的位置,接下来就是"成山"的考订了.至于"成山"的选择,从海洋山东北180度范围内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5

    五."会稽之山"的考订 定位了"成山"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找"会稽之山"了.我们以"成山"定位点为中心,向东北方向180度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6

    六.若干历史问题的澄清 这次考证,可以澄清下面几个历史问题: 1.<山海经>是一本可信的,严谨的地理书籍 自汉代司马迁对<山海经>记录以来,<山海经>就变成了一部不 ...

  • 《上古“会稽”地望新考》补充一则------《山海经》系列研究

    本人在<上古"会稽"地望新考>一文中,把<大荒东经>中"波谷山"."皮母地丘"中的"波".&qu ...

  • 上古“会稽”地望新考------《山海经》系列研究

    "会稽"为上古著名地标,今日公认为绍兴.秦于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qu ...

  • yesuo聊历史||中华上古文明起源杂考

    百年yesuo,回看千年. 知识的搬运工.文化的传输带.思想的播种器 [百年yesuo]是一个个人品牌公众号,集中收录了yesuo先生的[快餐读史].[聊历史].[品读经典].[散文随笔].[时评狂论 ...

  • yesuo聊历史||中华上古文字起源杂考

    作者||yesuo 目前可考证的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