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教授 | 小小生死海,岂容头出头没!——蔡仁厚教授写给林安梧先生的一封书函

《人生月刊》蔡仁厚教授纪念专号

  怀念我们的《人生》师友

小小生死海,岂容头出头没!

——蔡仁厚教授写给林安梧先生的一封书函

编者按:该书函是一九八二年三月廿八日蔡仁厚先生回复林安梧老师的一封信函,林老师曾自述那时自己的生命陷入困境,于是就给蔡先生写了一封信,后来收到蔡先生回了一封很长的信。在蔡先生八十岁华诞之时,台湾东海大学曾为蔡先生举办一场学术研讨会,林老师就把这封信梳理了一遍,作为那天研讨会开场的第一篇论文来发表。《人生月刊》征得林老师授权,从林老师〈经典、生命与实践工夫:从蔡仁厚先生一封书函引发的觉思〉(《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十五辑,页189—212)一文中把蔡先生书函原文摘录出来,谨以怀念蔡先生!

左起,(左一)廖崇斐博士,(左二)杨德英老师,(左三)蔡仁厚先生,(左四)林安梧教授

安梧棣:

限时信收到,我无对症药——你并没有病,无有醒梦散──你亦未作梦,无有大道理——你已知道不少,无有硬棒喝——巨棒不打无罪人。你——只是力争上游求表现,力久心切,倦而不自知。一下子碰上一个(或二个三个)什么机窍,忽然间力僵,僵而失挂搭,心惶惶而呈虚脱,这才使你吐露出一段文章来。类似的意思,禅师们也透露过,有些理学家亦表述过。有时是波澜难平,有时是死水不流。倒亦真是难以为怀而情何以堪的。我亦曾数度有此心境,但皆为时甚暂,机芽乍露,随即潜消。在我或是性情稍较厚实,或是灵台少积尘垢,或是家国念重,亲恩未报,而有所不忍,有所不敢。总之,我时时自觉地不使它起波澜,不使它成死水,故勉能有某种程度的緜穆不断与超越不滞。然要说工夫,则亦无可说也。

生命小得很,亦大得很。脆弱得很,亦强韧得很。人生短得很,亦长得很。无谓得很,亦庄严得很。但看各人如何具眼耳。或曰心随境转,或曰境随心转,皆可说,茍能善领会,却不相碍,你说「学问只是知解浮尘,人生必有大于是者」,此固然,尧舜事业亦为一点浮云过太虚,何说区区学问!然而,你若又想去另寻一个「大于是」的东西,则仍是骑驴觅驴也。心慌慌,向外寻,耽误多少古今聪明人!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知解?可暂勿说。

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知解?可暂勿说。人有青、壮、中、晚,在那一段,便做那一段之事。离开了眼前这一段事,便别无正经事可得。尧舜事业虽为浮云过太虚,但亦须做出来,才是尧舜尽了己分。若不做,便不是这个天地了也。各人尽分尽性以尽道,才昭显的这天地之道。明道之意,亦不是要去计量大小多少。故又曰:只是这点子秉彝,卒殄灭不得。总之,尽则是,不尽则不是。而在你目前的分上,能离开学问知解而别有一个「大于是」的物事乎?你转而之东,或转而之西,转毕四方八面,亦仍须归于身心也。身心收管得住,在农便是农事,在工便是工事,在商便是生意,在「学」者便是学问知解,知解岂可无哉?只是不可仅仅落于知解,不可徒然搬弄知解而为知解缠隔而已。

「大于是者」岂非道乎!道在那里?你岂不亦知「道不远人」,岂不亦知「道不离人伦日用」?但若说真能知得明澈,恐亦未必。且问何谓人伦日用?一般皆知亦指日常生活。再问何谓日常生活?吴稚晖有言:人生不过三件事,吃饭、生孩子、招呼朋友而已。这岂不是日常生活?只此而已乎?真是岂有此理的大名流,岂有此理得党国元老!须知人伦日用,有人人共同的,岂不亦有不共同的?各行各业的人,各司所职的人,他们的人伦日用(日常生活)岂能一律看耶?各人自各人的分位上过他的日常生活。除了家居生活的人伦日用上,而不在国族文化,历史文化……乎?君子素其位而行。任一个位分都是人伦日用的落点,都是道之所在,都有「大于是者」在。故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所以说「在哪一段便做那一段的事」。青中壮晚,各行各业,皆有所事,皆有用心处,此便是道不离人伦日用,此便是内重外轻,此便是中有主而外不移。除此,更无着力处也。

称理而言之,人生,只是一个平平实实的人生,事事皆是实理;平则直,实则在,故能超越「成就、得失、毁誉、升降」,而化解彼此之对较与前后之争竞。于乎此,乃能有:成败以上的自成,得失以上的自得。毁誉以上的自肯,升降以上的自立。生命,只是一个緜緜穆穆的生命,时时皆见体用;緜则贯、穆则通,故能畅通「动静、敛放、隐显、幽明」而脱出知解之断隔与情意之缠结。于乎此,乃能:动不妄躁而静不枯寂,敛不封闭而放不荡肆;隐不困窘而显不忘形,幽通鬼神而明照天人。

杨老师看了来信,忧心忡忡,叹口气,说:怎么办?我说:小小生死海,岂容头出头没!我会回信,当无问题。实则,不是无问题,而是问题来了,要对付,要化解。对付得了,问题化为体验,便是一步游境。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要真实成为一个「人」是甚为不易的。神会来扰你,魔亦会来缠你。你将为何?平平而对,自归无事。必要时,亦不妨振我「人」威,神来神斩,魔来魔斩,慧剑一挥,正气凛然。兵不血刃而神退魔消,为此,便像一个「人」了。

望自求多福,珍重,珍重。

仁厚启

71.3.27兴大夜课回来,此时28日清晨二时一刻矣

蔡仁厚教授简介

蔡仁厚教授,一九三○年生于江西雩都,二○一九年六月四日凌晨四时辞世,享年九○。历任高中教师、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会理事、常务监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顾问。退休后,荣膺东海大学荣誉教授终身职。

一九八○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哲学会理事,之后又当选为常务监事。一九八五年,应聘为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一九九四年,当选为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一届理事,随之又获聘为第二届理事会学术顾问。一九九五年,入选为美国传记学会「世界五百名人录」。二○○四年,获聘为东海大学首届荣誉教授。二○一四年八月,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槪览》(哲学卷第三分册)P.120-126,介绍蔡仁厚。二○一七年九月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获得“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殊荣。

早岁生长农村,性情浑朴诚笃,平和恒毅。为学处世,常因「己不若人」之感怀,而引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之愤悱。故平生之境遇非顺,而奋励之志不衰。从游于当代哲儒牟宗三之门以后,学思益发淬励,著作甚多,终于成为当代新儒家代表性之人物。

蔡仁厚致力儒学研究已半世纪,专门著作达二十余种。其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是表述先秦儒家哲学,第二是疏解宋明理学,第三是中国哲学史之讲论与著述,第四是综论儒家学术与中国现代化。他历年开授之课程,皆与上述四个研究重点相配合,如:先秦儒家、孔孟荀哲学、学庸与易传、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程朱哲学、陆王哲学、朱子专题、王阳明专题、当代新儒家等。数十年来,他连续参加海内外有关儒学之国际学术会议,不下五六十次,蜚声两岸,国际知名。八十岁高龄之际,撰成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学术专著主要有:《孔孟荀哲学》、《宋明理学》、《王阳明哲学》、《新儒家的精神方向》、《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生》、《孔门弟子志行考述》、《牟宗三学思年谱》、《孔子的生命境界》、《中庸新诠》、《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等二十余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