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需要仪式感,学生在校门口鞠躬迎老师有何不可?
【平湖一柱 第1321期】
【核心提示】我们的家长朋友啊,或许学生列队鞠躬迎老师,老师却开着车轰然而过不太“对等”,对孩子不太公平,老师至少也应该回个礼,但是,那完全可以对老师提要求,而非是取消这种仪式……
近日,有一段网传的“四川乐至县某学校“学生校门口鞠躬迎接老师开车入校”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2排身着红色外套的学生站在校门口,以90度鞠躬及口头问候等方式迎接教师开车入校……”
有网友认为,教师开车大模大样,学生却要列队鞠躬迎接,师生本是平等关系,如此阵仗,就算是对教师的尊重,也太过摆谱,对学生也会有着“等级”等副面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一般人来说,其学识、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老师“言传身教”得来的。因此,从古至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学莫重于尊师”, 对一个人来说,尊敬老师是一种应有的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是一个人”为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学习期间,要尊敬老师,学业有成后,也要终生不忘师恩。在这一点上,伟人毛泽东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徐特立是毛泽东就读师范时期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毛泽东终生对徐特立先生都无比敬重。
1937年2月1日,徐特立60岁生日这一天,正忙于制定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仍怀着对老师无比的尊重、敬仰和感激之情,写了一封情深意浓的长信,其中几句早已脍炙人口:“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1947年2月,毛泽东又在延安为徐特立老师举办了70岁生日贺寿。寿诞的头天晚上,毛泽东亲自到徐老住处去“暖寿”、吃“长寿面”,毛泽东还特意做了一个寿糕,躬身把寿糕亲手送到徐老手中。
1950年春,徐特立应约到香山参加一个会议,其时已是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仍是亲自小心地搀扶着徐特立走上主席台,并亲自为他泡茶、倒水。当徐老作完报告、全体人员起立退场时,他又端起徐老的杯子,将剩下的茶水一饮而尽。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毛宇居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私塾老师。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地宴请了他。宴席之上,毛泽东将自己少年时代老师安排在上座,起身第一个举杯向老师敬酒。毛宇居老先生激动地连忙起身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边扶老师坐下边笑容满面地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师生对答,传为佳话。
伟人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敬重老师?其中的万千道理,自不待言。
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一段时间,教师成了“臭老九“,地位下降,人们对其不再那么尊重。后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倡导尊师重教,甚至专门设立了教师节,但人们对教师的轻视之心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2019年出现的河南“20年后打老师案”便是最好的例证。无论打人者有多少个理由,之所以”20年后再打老师“,不能不说与我们社会“轻师”氛围相关,此事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竟然也都同情打人者”20年前遭遇”,追责老师“20年前的不是”……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尊重老师,才能听老师的话,主动积极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可是我们不少家长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成才,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敬重老师。
小孩子的眼光是亮的,家长对老师的态度——不仅是对孩子任课教师的态度,而是日常生活中对待整个教师行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己老师的态度。一个内心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你如何想着让他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如何让学生尊敬老师,那就不仅仅是表现在口头上,也需要一定仪式,这就像生日、节日、升旗一样,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感传达出学生内心的尊师情感,强化他们头脑中的尊师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学校的“列队鞠躬迎老师”并无不妥。
而据报道,将“学生列队鞠躬迎老师”视频上传至网的是一名学生家长。该家长认为 :如此安排是“走过场”,对学生并没多少好处,“早上太早了,那个时间不如让学生娃儿多睡会觉”。
咋,你看,你看,在家长眼里,除了孩子学习,其他都是“搞空事”。这位家长也没有想一想,一个学校有几千学生,并没有全部都早早列队站校门口迎接老师,每天站在门口的只不过有几名学生,这几名学生,肯定也不会天天都是他们,而肯定是轮流值日。想一想,算一算,每学年,学生上学的时间不过40多周,200多天,每个学生在门口“列队鞠躬”的次数能轮到一回就不错了。因此,即便是6时50分到校,就那一天,也影响不了孩子多少的睡眠。
我们的家长朋友啊,或许学生列队鞠躬迎老师,老师却开着车轰然而过不太“对等”,对孩子不太公平,老师至少也应该回个礼,但是,那完全可以对老师提要求,而非是取消这种仪式……
我们的教育要有自己的立场,正确的、好的就要坚持,我们应该允许家长和社会提意见和建议并对其高度重视,正确、合理的就要坚决采纳,但作为学校和其主管部门,却不能因为一个家长有异议、有不同声音,无就论对错,先停了再说,直至取消了一个本是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此种做法未免过于草率,非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作为家长和教育圈外那些关心孩子成长的朋友,也应当明白,教育自有教育的规律,若是真正为孩子健康成长着想,就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站在”局外“指手画脚,对老师、对学校、对教育求全求美、白璧无瑕。当然,如果确遇不合教育规律、不合理之事,意见和建议完全可以提,但应该通过正当渠道——通过老师、学校、或相关部门来协商解决,而非动辄上网……那样,可能会打乱教育的应有秩序,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与其初衷南辕北辙……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