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娃吃力,是因为陷入了“重学习轻劳动”教育误区
【平湖一柱 第1109期】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757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这段时间兼顾工作和孩子学业,72.7%的受访家长表示吃力,小学生家长尤其感到吃力。为了做好平衡,54.5%的受访家长会提前把第二天的时间规划好。(4月7日中国教育报)
家长带娃难,我以为“表”虽然在娃身上,但“根”却在家长那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让他们劳动,使他们没有家庭责任感、缺少家庭主人意识,只知道获取,不懂得付出;二是家长将孩子成长片面化、狭隘化,将学习把成孩子成长的唯一,在家长看来,孩子从早晨睁眼到晚上睡觉,除了吃饭、上洗手间,其他时间都该用来学习——听网课、做作业、读书、练特长(比如弹琴、书法)等,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与学习无关,如看电视、打游戏、玩耍等之类的活动、行为一律都应绝缘,这样才符合家长心愿,这样娃才听话,这样的娃才好带。
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知识学习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小小的部分,孩子作为有意识、有思想、要学习的独立个体,他们不可能按照大人设计的成长方案,只蜷缩在“知识学习”这个狭小的竹筒里,只沿着竹筒向上爬,他们会向往万花筒大千世界的,会想方设法融入其中,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本领,而也唯有在这个大千世界这个万花筒里,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全智”的正常人。
我是农家出身的孩子,现在五十多岁了。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小学的时候,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割牛草,星期天,节假日更是如此。当时,生产队分粮食凭的是工分,单靠大人劳动,一家人很难吃饱饭。生产队里的牛要吃草,割了青草送到队里,就会给你记工分,小孩子也要分担“养家糊口”之责。至于作业,只能挤时间做,当然也必须完成,否则第二天老师那里交代不过去啊。
不仅我这样,所有的孩子都这样,那时家长的理论是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都要为家庭做贡献,孩子学习很重要,但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为家庭尽一定义务,也是必须的。
时至今日,我做教师已有三十多年了。每个做家长的,想想我们小时候的自己,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我们不一样也学习挺好吗?后来不一样也考上学了吗?而反观当下的孩子,从小学习、学习、再学习,补课、补课、再补课,书没少“读”,钱没少花,不是一样有很多孩子学习越来越差吗?最后高考,不是照样一塌糊涂吗?山东2018年理科本科分数线是435分,2019年是443分,换算成百分制,只不过是58、59分,还不及格啊!而我们却还有一多半的同学考不到,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将孩子囚在学习圈里的造成的。
话题再回到家长带娃难上,要走出这个困局,家长思想先当放开。
有一次,有个家长对我说,现在孩子真难管啊,你让他学习他不学,你让他干活,他却说要去学习了。
这个家长说的情况并非是个例。许多家长或许都有同感。孩子“一让干活就要去学习”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很懂道理、很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很是抓住了家长的心理:“一说自己要学习,家长就会放过自己了”。
俗话说“蛇打七寸”,家长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当和孩子斗智斗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劳动;不让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学习。家长当要求孩子,先把“我布置的事”做好,先把家里的事做好,而且作为家庭成员,这是首要的、必须的、不讲价钱的,把这些事做好了,再去学习,“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那怕耽误孩子上网课,做作业也再所不惜。
当然,家长无须担心,网课、作业那边还有老师用线牵着呢。而且如前所言,孩子心中明白着的呢,大道理摆在那里,是非轻重他们分得清,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让他们“你不让我学,我偏学,我就是要学出个样子给你看”。退一步讲,孩子将来学不好,却能自食其力,也不失为一桩美事,而最可怕的是,家长没少费心,没少花钱,到了高考,孩子不但一败涂地,却还不愿劳动,不会劳动,只想呆在家里啃老,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孩子才更可能向着你心中想象的模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