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是个有关“梦征”和“定数”的故事。主人公是个士子,梦中听到有人预告信息,听起来像是科考成绩和人生不错的前途,但实际是神人在告知主人公不久后去世,被埋葬的墓穴位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可为一叹!
【原文】
建安人徐国华,宣和中入太学,梦登高楼上。楼悬大金钟,有金甲伟人立钟旁,视徐击钟而言曰:“二十七甲。”再击云:“官不过员外。”三击云:“系七科。”徐寤而言曰:“行必取科甲,官至外郎足矣。”因记于牍中,但不能晓七科二十七甲之说。靖康丙午,胡骑攻城,庠序诸生多病脚气死,徐亦以是疾终。乡人董纵矩欲葬之东城墓园,而垣中列兆已无馀地,乃与后死者皆瘗于垣外。董以标揭识其处,正居第二十七行之第七穴,归唁其父,因出其手书,则梦中神告,无少差者。(宁国人邵德升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建安(现福建建瓯地区)人徐国华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进入太学读书。有一回,他做梦登到一座高楼上,楼上悬着一顶大金钟,有位金甲伟人站在金钟旁边,他看着徐国华一击钟说道:“二十七甲。”再次击钟说:“官职超不过员外郎。”第三击后说:“是第七科。”徐国华醒了以后自言道:“功名当然要追求科甲(针对乙科),做官能达到员外郎,当然满足了!”于是他把此事记在一张简牍上,但他不知道“七科二十七甲”到底是什么意思。宋钦宗靖康丙午年(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铁骑进攻京城,太学很多学生得脚气病死了,徐国华也因此病去世。他老乡董纵矩打算把徐国华埋葬在东城墓园,但是墓园里面看样子已经没空地方了,于是董纵矩把徐国华跟一些后死的人埋在了墙外(垣外)。董纵矩做牌标识了埋葬位置,正是第二十七行第七穴。董纵矩回老家后,去徐国华父亲那里吊唁慰问,徐父拿出徐国华以前写的简牍,上面写着徐国华梦中得神所告的信息,原来说的是他被埋葬处的具体位置(垣外二十七行第七穴;员外、二十七甲第七科)。【祥宏点评】:科甲,或说“甲科”,可以理解为科考结果的档次,甲科当然好,乙科要差一些,都可以视同有功名。严格说,一甲只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是前十名,宋代科考结果一般分五等(五甲),可以模糊地把前三甲看作是“甲科”,四五等看作是“乙科”,如果是甲科二十七名,不落前三甲,当然是很好的名次;员外,或叫“员外郎”,司级副职;关于“七科”,宋代科考还有很多“制科”考试,徐国华也许会把这个“七科”理解成某种“制科”考试;这个老乡董纵矩值得赞叹,也看出宋代人的基本道德水准,老乡去世,自己一力料理后事;垣,就是墙。垣外(员外),就是墙外,想起徐国华辛辛苦苦求学,赶上金人进犯,一切飘零,勉强埋在墓园墙外。那些唯恐天下不乱之徒,应该想想徐国华,乱世不如一条狗。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7-以《夷坚志》故事简析“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