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灰度哲学:思维方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 《灰度决策》

灰度决策往往比非黑即白的决定更有效 | 第1702期
关于书:本书开宗明义、返璞归真,用5大人文主义问题直击困难的本质,构建了灰度决策的思考路径。这5大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拓展你的思路、给你全新的视角,让你的判断力变得敏锐。它帮助无数的人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中极其复杂却又充满不确定的一系列棘手难题。

由谁写:小约瑟夫·巴达拉克(Joseph L. Badaracco),哈佛商学院约翰·沙德商业伦理讲席教授。他在哈佛MBA项目及同级经理培训项目中,教授战略管理、一般管理、商业伦理等课程,同时也担任哈佛大学股东责任咨询顾问委员会主席。他拥有丰富的专业经历,曾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管理培训项目中担任教职。

原文摘录

1.作为深刻的社会动物,我们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价值和规范强有力地塑造了我们,我们不是简单的自主行动者,应该在组织环境中认识自我利益和共同利益。

2.现实主义不是宿命论。不是说你什么都做不了,为保安全只能站在一边。相反它是说你必须问问什么オ是奏效的一一你是否思考并运用坚持、奉献精神、创造力、承担风险的意愿、智慧以及政治上恰到好处的时机来行动。

3.是否在意别人的存在,是人与人相处的本质问题。如果管理者在意一个员工,内心当中是平等的,就会在意员工的人权,在意他的幸福,也就在意他的所有尊严。

悦读者荐

这本书是在读书群里面了解到的。当时的第一感觉是黑白之间,还有一种灰。灰度的普及来自任正非。任正非自称是一个有“灰度”的人,他认为: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握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没有真正领会的人,不可能有灰度。那么什么是灰度?其体系由哪五大问题所组成?

第一、什么是“灰度”?

先来看看任正非先生是如何看待“灰度”的?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和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一个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从灰度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再来看看学术界的灰色系统理论,该理论由邓聚龙教授开创,南航发扬光大了这门极具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学派。它从定量的角度,将灰度这种贫信息、少子样的事件进行量化评估,以便科学决策。

而灰度决策是一种基于个体与组织实际,从人性出发,将现实与人文相结合的思考方式,是管理者通过深刻而全面的思考,置身于合理的道德情境,采取协同策略,聚焦过程,尝试感同身受,最终直觉决断的解决路径。

第二、灰度决策模式由哪五大问题构成?

本书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出五大问题的灰度决策模式。这五大问题是:

“净”结果是什么?当你遇到灰度挑战时,你所做的事情导致的“净”结果,是你需要首先认真思考的问题。你应该思考你的决策会导致的结果。

我们的核心义务是什么?我们相互之间有基本义务,仅仅因为我们是人。

当今世界什么奏效?在面对困难的决策时,领导必须求真务实,不要让理想主义影响自己的思考。

我们是谁?“我与我们同在”。将自己看成已经融入周边环境的个体。

我能接受什么?一个很惊人的信息:不管你工作多努力,分析做得多好,也不论你多么认真地思考结果、义务、实际的例子和价值,你通常也不能找到灰度挑战的答案。那么你需要通过做出自己能接受的决定得出这个答案。

第三、一点感想

作为管理者,要从人文的角度阐释工作哲学。当你处理棘手的灰度问题时,这些根本所在就变成了关键,而你必须作为一个“人”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也与物理学中“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的思考方式相一致,即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表面走。

灰度决策介于黑与白之间,不必是场零和博弈,无须拼出个你输我赢。决策者真正不应关注的是“干掉”多少个“假想敌”和“拖油瓶”,而是培育了多少个“伙伴”和“追随者”。从这一点来看,灰度决策往往比非黑即白的决定更有效。

对企业来说,灰度意味着生存和持续发展。“灰”的“中间状态”也蕴育着机会和希望。因为处于“中间”,所以你还有选择的机会,有选择就有希望,有选择就是一个最大的优势。“灰”的混沌沉闷,意味着有好有坏,好坏难辨,好坏交织,且它们在不停地运动着,而这恰恰是生命力所在。

你担当的责任越大,面临的灰度问题就越多;你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处理常规事务,而在于找到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思维与方法。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四白色思考日快乐!

悦读者:一串

编辑:MM豆

审校:索菲

灰度,是生命力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