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阿里大树的阿里影业为何久久不能盈利

阿里影业频繁换帅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公司业绩迟迟没有好转

出品 | 每日财报

作者 | 逆旅行人

2019年,阿里影业在取消票补降低成本、参与制作押中多部爆款电影后,经营亏损继续有所收窄,按理来说在这样的状态下,其年度亏损也会进一步收窄,但从近日阿里影业发布的预期公告中可以看出,其净亏程度进一步扩大。

4月9日,阿里影业发布公告,称预期截止2020年3月31日的财年内,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在11亿元至12亿元人民币之间。如果预期坐实,这将是阿里影业自2014年成立以来的又一次年度亏损。

当然,这一亏损肯定受到了今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每日财报》注意到,因为在阿里影业去年12月发布的中期财报中,其经营已经是呈亏损状态。所以,阿里影业净亏损的进一步放大除了疫情影响外,或许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内部原因。

频繁换帅

2014年,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购得文化中国60%的股份,同年将公司更名为阿里影业,中影集团出身的张强出任阿里巴巴影业CEO。但是在张强执掌阿里影业的两年时间里,并没有带来出色的业绩。在内容产出上,仅是一部反响平平的《摆渡人》。

于是,2016年12月阿里影业开始了第一次换帅,张强转任联席总裁,由阿里影业董事长俞永福兼任CEO。

兼任CEO后,俞永福立刻开始了对阿里影业的调整,在他不到一年的任期内,曾多次对外表示,阿里影业不做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公司,而是要将阿里影业打造为为行业提供基础设施的服务平台。但就在俞永福为阿里影业制定的发展路径还未步入正轨时,阿里影业的第二次换帅已经来临。

2017年8月,阿里影业宣布,更换三年来的第三任CEO。樊路远接替俞永福,被委任为阿里影业CEO及执行委员会主席。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将继续担任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更专注于领导和管理阿里大文娱版块业务。

当时樊路远虽然已经位列阿里巴巴集团的30位合伙人之一,但他过去更多是作为幕后产品开发者的角色,至于掌管一家公司的经验则明显比较少。对阿里影业任命他为CEO一事,他曾谦虚地表示:“我正好到了轮岗期,这是集团的一盘棋。”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每日财报》注意到,2014年和2016年,阿里影业的亏损额分别为4.17亿元和9.59亿元,能够看出阿里影业频繁换帅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公司业绩问题。但就目前来看,阿里影业在第三任CEO樊路远的带领下,其业绩并没有出现多大的改善,依旧是一地鸡毛。

事实上,频繁的人事调整对一家公司的发展并非好事,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难以把控的负面影响。想必阿里影业久久不能盈利的原因,还是与其频繁换帅的举措有些关联,也不知道在这样业绩下的樊路远还能担任多久的阿里影业主帅。

投资保守

在经历过两次换帅后,阿里影业的投资策略明显变得保守起来,不在像以前那样激进了。而在这种投资策略下,其电影市场的掌控权也就减弱不少。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去年阿里影业,在出品多部热门电影的情况下,却依旧出现亏损的原因。

去年樊路远在正式成为阿里大文娱的主帅后,改变了阿里影业的投资方式。从投入巨资对电影进行主投主控的方式,转变为以联合出品为主。如阿里影业不再选择自己全面领投,而是与华谊兄弟、博纳、北京文化等电影公司合作,希望通过投那些有热门潜质的电影来获取回报。

如此一来,阿里影业对电影市场的掌控力就变得更为薄弱,反而更难获得高回报。

数据显示,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阿里影业的互联网宣发收入从1032万元,一路增长至1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的80%左右。也就是说,阿里影业80%的收入是来自营销,而自己主控主投的影片票房收入,则占比不到15%。

所以,从市场战略来看,阿里影业明显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营销上,而不在坚持所谓的“主控主投”了,但这一战略的收效如何,目前而言还是待检验,因为毕竟在影业营销市场上还有一个以买电影票而起家的猫眼娱乐。去年猫眼娱乐在经过战略调整后,实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年盈利,这就对仍旧处在亏损状态的阿里影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从目前看,阿里影业在短期内肯定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阿里影业还会持续其保守的投资策略。因此,阿里影业的营收自然也会变化不大,更不可能出现一夜暴涨的情况,而其持续亏损的局面也将会继续下去。

缺乏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