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代04:雪域圣城的奠基
【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原创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代》第四篇:
上一篇《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代03:松赞干布的致命节奏》讲了少年赞普相继干掉了三个权臣系统,重塑了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打击权臣的同时,松赞干布还在做另外一件大事——迁都。
古代王朝首都的选择,有很多讲究,选得好不好,甚至可以左右历史的走向。
基本不会有哪个沙雕,将都城选在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种地方敌人确实不爱来,可老百姓也一样不爱来。
没老百姓种的粮食,喝西北风呀!?
所以,地理环境通常是都城选择的首要因素。
一般来说,古代都城通常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良好的自然环境,可满足老百姓的生产需求;
2、充沛的水源供应,最好有河流,没有的话就挖条河;
3、占据商路的节点,能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
4、具备防御的条件,能保证都城的基本安全。
吐蕃(王国)的发源地泽当,自然环境相当不错,藏语含义为“猴子玩耍的平坝”。
这处U型河谷中的平坝是雅砻江的冲击平原,平均宽度约1公里,最宽处不到3公里。
在雅砻江水的滋润下,河谷田地肥沃而富饶,有“西藏第一块青稞田”的名号。
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吐蕃前32代赞普在此修建了雍布拉康、青瓦达孜等宫殿,历代藏王的陵墓也建于山脚之畔。
作为一个王国的都城来说,雅砻河谷已经足够好了,如果一定要说点缺点,那就是不够大,位置也有点偏。
尤其当吐蕃一口将苏毗吞下,疆域跨越雅鲁藏布两岸,雅砻河谷的劣势,就显得不能忍受了。
当松赞干布带兵弹压苏毗贵族叛乱时,他一眼就相中了一块宝地,这地方的名字叫“吉雪沃塘”。
“吉”:吉曲(拉萨河旧称)。
“雪”:下游、下部。
“沃”:(牛)奶。
“塘”:坝子、开阔地,即拉萨河冲积平原。
吉雪沃塘连在一起的意思是——吉曲(拉萨河)下游流淌着牛奶的美丽平坝。
这块奶与蜜之地,就是松赞干布心中的王都之地,雪域圣城将从这片人迹罕至的美丽原野上崛起。
吉曲(拉萨河)谷地区,南北两侧山峦环抱、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有几十公里的盆地适合于人类居住,而由东向西流过吉曲,则为王都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在《西藏志》中,对拉萨河谷论述为:“其地冬虽寒而不凛冽,夏虽暑而不熏蒸。清明立夏之间,草木萌芽;季春夏初之际,麦豆播种;收获则在七八月之交。”
拉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能够成为都城备选条件的基础性因素。
但雅砻河谷的自然条件也不差,拉萨能战而胜之的另一个因素,就要说到地理位置了。
一般来说,国家的首都要尽量位于疆域的中心地带。
吐蕃从王国到王朝的转变,成了助推拉萨的动力来源。
松赞干布的父亲南日论赞,灭亡苏毗将吐蕃疆域从山南一隅,拓展至雅鲁藏布两岸。
交通不便的雅砻河谷,便已不再适合作为国家的都城了。
拉萨的另一个优势还在于,它位居古商路的重要节点上。
这条东联康滇,南至印度、尼泊尔,西到阿里、拉达克,北达青海、蒙古的古商路,以拉萨作为交汇的节点,既能带来物资,也便于向四周攻伐,对成就吐蕃王朝的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确定了都城地址后,松赞干布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现在我们提及拉萨,首先想到的是布达拉宫和大小昭寺。
这些标志性建筑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仅仅有标准性建筑是远远不够的。
就像前文所述,不能吸引百姓前来,并很好的进行安置,都城不过是君主的自娱自乐。
吉曲在宽阔的山谷中自然摆动,形成了大量的湖泊和湿地。
这种地貌虽有利于放牧,但却不利于农耕和修建城市。
所以,建都的首要工作, 不是修建宫殿,而是大规模的土地整理。
为解决排涝的问题,吐蕃人在工具简陋的状态下,采取南挖北填的措施,将南北两条河道归一。吉曲北岸排干的土地,便是拉萨建筑的主要基址。
传说中,文成公主“通过卜算以白山羊驮土,填平卧塘错,建成大昭寺”,与其说遇到了神鬼作祟,倒不如说反映了松赞干布对河谷的土地整理。
正是因为有这样大规模的基础工程,这方土地被称为“惹萨”,藏语中山羊叫“惹”,土为“萨”。
这个读音最后演变为圣城之名——拉萨。
土地平整的同时,宫殿修建便相应展开,这处建于红山之巅的宫殿,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布达拉宫。
但在松赞干布的时代,以及整个吐蕃王朝时期,这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王权的宫殿,都不叫布达拉,而是被称为“红山宫”。
有的藏史记载,“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后,为松赞干布修筑红山宫殿”,这个说法在逻辑上很难成立。
因为,如果按年表排一下时间顺序,松赞干布即位于630年,三年后迁都工作开始。
而文成入藏的时间是641年(贞观15年),此前一年,尼泊尔公主嫁入吐蕃。
很难想像,松赞干布会在帐篷里住7年,等着一位公主来给他修宫殿。
比较符合逻辑的解读,应该是松赞干布一边建国都,一边忙别的,公主来或不来,并不影响什么。
公主的到来可能开启了拉萨的第二轮建设高潮,松赞干布为赤尊公主在红山宫南侧(药王山),修建了“扎西谢也拉康”。
据藏史记载,此拉康(既是佛殿又是宫殿)高九层,为碉楼形态,巍峨壮观,与红山宫之间用栈桥相连。(碉楼建筑大概率是红山宫的基本形态)
这其实说明了,赤尊公主与红山宫的关系。
说她参与了红山宫的建设倒是有可能,但说红山宫为其一手为之,显然忽视了松赞干布迁都的政治目的。
而后,文成公主入藏则延续了第二次建设的浪潮,帕邦卡的九层碉楼和大小昭寺,都相继建成。
至此,拉萨城的基本格局确立,形成了以红山宫为核心的宫殿群,以大小昭寺为核心的城市群。
无论后世藏史对两位公主如何描述,迁都拉萨都基于吐蕃人的自我选择,两位公主对此事完全不存在影响力之说。
换句可能会有人不爱听的话说,没有两位公主,拉萨该是圣城一样是圣城,该有宫殿一样会有宫殿,甚至该有昭寺一样会有昭寺。(大小昭寺的问题,以后会讲到)
拉萨从建成之日开始便是座政治性的城市,虽然之后它被打扮成了宗教圣城。
在吐蕃王朝时期,红山宫代表王权对整个西藏的统治地位。
格鲁派获得执政地位后,在原址上兴建布达拉宫,相当于接续了吐蕃王朝对红山政治地位定义。
这种政治意义的标签,成了拉萨最显著的特点。
于小冬老师的新书《西藏绘画风格史》,经历三年酝酿终于要出版了,于老师新加了文字和图片,还有几十张国内没出版的高清外版大图。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加老布微信,参加预售活动了!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