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史记》不如《资治通鉴》受欢迎?
我发现《史记》受欢迎程度远不如《资治通鉴》,原因有三点:
第一、《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对一件事情的叙述,编年体更占优势,比如《史记高祖本纪》就是一年年的纪事,枯燥乏味。但是《资治通鉴唐鉴》唐太宗的章节,就等于看李世民开挂的人生。
当然,《资治通鉴》叙事也不完整,所以有了《通鉴纪事本末》,但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好像也不如《通鉴》受欢迎。
第二、《史记》写得很含蓄,《资治通鉴》观点很明确。司马迁写一个人很难直接表明他的态度,比如他说刘邦出生的时候,刘媪梦与神交,不就是说刘邦是个私生子。他写汉文帝的窦皇后见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写旁边的宫女“助皇后悲”,看似调侃宫女拍马屁,其实是在讽刺权势的力量。
司马光就不一样,他就“臣光曰”,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全书就一个思想,正统。凡是跟我观念不合拍的,我就骂死你。跟我观念一样的,我就赞美你。就跟现在的评论一样,先扣帽子,然后站队,最后攻击,所以很吸引人。
第三,名人背书。喜欢《资治通鉴》的名人很多,都是大家熟悉的政治、商人人物。但是,你听过哪个商人或者政客喜欢《史记》,没有。苏轼说自己要《汉书》下酒,我看了这么多文章,很少说到苏轼喜欢《汉书》这件事,毕竟苏轼是文化名人,不是商界奇才!
但是,商人或者企业家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喜欢《资治通鉴》,是一种从众效应,总以为自己也可以从中得到些什么。不然,王阳明这么火,是真的有人喜欢他的哲学吗?还是有名人推崇呢?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文集。
两本书各有所长,但是读历史不能太功利!因为历史是大人物的历史,不是普通人的历史。大人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随机性,当然个人的努力也在其中,但是基本上无法复制。
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最主要就是追求功利,所谓的功利就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谋生技能。
学习要功利,读书不能功利!
我要去参加各类的职称考试,提高我的价值和竞争力;我学了《金融学》,增加了金融知识;我去学厨艺,做饭好吃。
带着目的读书很好,比如了解历史、增广见闻,开阔思维,提高知识。
但是你要说从《资治通鉴》里读出来治乱兴衰,我觉得太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