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行:春节漫步南部城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今年春节,因为武汉那个新型肺炎疫情把大家搞得只能待在家里度节。原打算春节期间回南部去一趟,没想到客车初二就给停运了,动车也停了若干班次,只好宅在家里靠整理图片打发时光。
去年春节期间,因为保姆要回家过年,所以就回南部县城陪母亲住了一段时间。过去回南部很少到城里去转一转,这次因为在南部呆的时间较长,所以就到那些大街小巷去转了一下。
南部这个县城同川内其他地方的县城差不多,没得啥子特色。如果按照建设时间来划分的话,应该分为新城区和老城区两大块吧。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县城,县城的框架也在不断的拉大。这些年热衷于街头拍摄,感觉到县这一级的城市建设看似是有规划的,却又是无规可依的。功能分区、建筑风貌、绿化设计、城市色彩、夜景灯光照明、公共服务配套等在规划中规划,在杂乱中乱抓。难怪有人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下午,乘公交车到南部老城区去逛了一下。这南部的公交车票价可能是目前我乘过的公交车中最便宜的,上车只需要一元钱,可以坐到终点站。
我选择了在红岩子广场下车,记得这个广场在建设期间,我曾随县上一个参观团到这里来参观过,一晃快20年了,这地方目前依然是南部县城最漂亮的地方之一。
路过一个小广场,几个人在这广场上骑自行车玩,等到一个合适的画面拍了一张。
沿着滨江路一路前行
去年春节期间这滨江路上的人也是挺多的,估计今年春节因为武汉那个新型肺炎疫情会被清空了吧。
临江边的石栏杆看起还是挺不错的
石栏杆边上两个老大姐有点像久别重逢的样子,在那儿拉着手儿摆龙门阵呢。
江边上又有一个比较大的坝子,很多人在那里晒太阳,喝茶聊天,感觉如果没有武汉那个新型肺炎疫情肆虐的日子是多么幸福啊。
我用长焦镜头搜寻的时候,发现一个正在吃凉粉的红衣小姑娘,按下了快门。
广场上还有一些娃娃和老人在玩彩绘石膏像,这个活路既可增强的动手能力,还可做为精美的家庭陈列品。
广场边卖甘蔗的女人。
离开滨江路,钻进了一个小巷,想想南部县城这个地方,反正我也不熟悉,就在里面瞎逛吧
两条小街之间的通道里,几个老姐姐正在那里烤火摆龙门阵呢。
这个幼儿园倒还有点印象,当年我的侄儿就在这幼儿园里就读呢。
路过一个露天茶园,感觉这里挺清静,没有哗啦啦的麻将声。
茶桌边的小孩笑得挺可爱,给他拍了一张。
走进了一条步行街,这里的年味儿倒是挺浓的。
街上的人挺多,我想今年春节期间要是能遇上这么多的人,倒是一件怪事了勒。
步行街上情侣装
过去县城规模不大时,出行主要是摩托、自行车和步行。这些年私家车发展很迅猛,加上又是春节期间,街上经常满满当当停着两排车,道路瞬间变窄。
这腌腊食品的铺子货源好丰富啊,这几天大家都在声讨吃野味儿的,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南部野鸡啊?
这次出来闲逛,就想找一家油茶店儿喝晚油茶。由于不知道哪里的油茶最好吃,就在大众点评上找了一家评价最好的店,按照它的指引来到了这家油茶店。
很快店家就把我点的油茶和锅盔凉粉端上来了,这些小吃让我寻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我对门吃油茶这个小家伙戴的帽子挺有意思,就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后来听小孩的妈妈说,原来他们是云南回来过年的南部人。
吃完后参观了一下店里打锅盔的地方,炭火烤锅盔是南部的一个特色小吃,面粉经过发酵揉搓,然后做成饼胚,可以是椒盐味的,也可以是红糖馅的,还可以加炒的油酥做成椒盐酥锅盔。饼胚在那个平坦的铁锅上烙到足够硬的时候,在夹到烧着炭火的炉子里围成一圈进行烤制,挺好吃的。小时候在王家场生活时,我们的邻家大叔就是打锅盔的,所以看见就感觉挺亲切。
走出那条好吃街,继续闲逛。
这两年,随着经济持续低迷,县级城市的人口应该是处于净流失的状态,导致新房市场明显供过于求,从这里标出的房价看,南部城里的房价还是不算低呢。
在一个大杂院里给这几个小孩拍了一张照片。
路过当年的县招待所,现在已经改成一个宾馆了。
记得1976年的时候,我从农村到城里来参加文艺调演,曾经在这里住过几天。
招待所旁边这条小街,前面那栋三层楼的房子,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因为我七十年代初第一次一个人到南部城里来的时候,就到过那个楼上。
跨过那条小街,来到了文庙,这文庙正在复建中,春节期间停了工,未能进去看看。
过去县城规模不大时,出行主要是摩托、自行车和步行。这些年私家车发展很迅猛,加上又是春节期间,街上经常满满当当停着两排车,道路瞬间变窄。
隔街望了一下当年住过的地方。
楼下的市场依然存在,还是那么闹热。
附近还有一个西施包子铺,觉得这个铺子的名字挺有意思,就进去看了看。
原来这西施包就是牛肉包,可能西施包这名字与老板娘是个美女有关吧,又在这里吃了一碗羊肉米粉和几个西施包。
为了细看一下这个小城,我从老城区步行回到新城区。
快到家的时候,天已经要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