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彬(签约作家)丨从研究生导师“八不准”说开去
从研究生导师“八不准”说开去
作者:江仁彬(签约作家)
今年双十一,教育部出台一个关于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的文件,一时间引起网友围观,风头几乎盖过节日狂欢。
这年头,各种各样的行为准则条例制度实在是多得去了,尤其是楼市、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早就使人心生麻木,甚至想吐的心理都有,很有长江里的一泡尿---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感觉。
可这次,教育部的这个文件,为什么能引得这么多吃瓜群众关注热议?透过媒体放大的标题,方知缘由。原来这个文件共有八条,核心是“八个不准”。享受网上热议待遇的是第八个:“研究生导师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呜呼!看到这样的“不准”,错愕之余,更是大呼荒唐。什么时候,连最基本的人伦常识,在我们所谓的高等学府里居然都要通过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了?难道说,没有这样的文件,“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导师们就不清楚,就做不到?
教育部出台这样的文件,似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近一次应该是2018年,当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新时代教师行为准则,有中小学的,有幼儿园的,也有高校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内容比这新八条更详细,要求比这新八条更明了:“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时隔不到两年,再次发布这样重复的文件,是显得教育部对这一乱像的高度重视呢?还是显示教育部执行力不够强,一声喊不到底呢?
当然,教育部出台这一红头文件,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世风泥沙俱下,道德一地鸡毛,绝不是教育部门一己之力所能及的。曾记否,“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喧嚣尘上,金钱至上成为国人唯一追求,很多人丢掉了人伦道德,放弃了做人底线,为官不廉,为富不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成为人生信条,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笑贫不笑娼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连“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这类话题都引导全民争辩,“机动车撞人撞了白撞”也上了官方媒介,中华传统美德湮灭到如此地步,想让教育独善其身,成为一片净土,岂不是天方夜谭?
也许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许是嗅出了某些危险性,于是,有了声势浩大的打假、扫黑除恶、反腐倡廉……但效果怎么样,虽然大家都说不出,但是大家都看得到。
不过,无论什么缘由,教育部这个“八不准”红头文,仍然给人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曾几何时,很多领导善于当“三拍”干部,这样的干部与“何不食肉糜”极为相像,往往都是拍着脑袋定策略,拍着胸脯包效果,结果大多是拍着屁股喊坏菜。“三拍”干部人为制造了很多工作矛盾点,人为增加了很多工作困难度,人为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和干部号召力,像什么教师职称工资等等决策,都是典型的胡折腾,乱折腾。当然,随着正风肃纪的深入推进,眼下,“三拍”现象似乎有所收敛,但仍然没有绝迹,在有些地方和有些人身上还是很有市场的。
有人说,当下讲究法治的中国,缺少的不是制度条约,而是执行制度条约的人。此言有点道理。哪怕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至少表面上还是要给人一种“公平公正”的感觉的。不过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在执行的过程中,既得利益者往往对集团内或利益关联者会网开一面的,即使有些既得利益者想体现制度条例条约的公平公正,但很多时候还是难以置身事外,置身网外,显得力不从心的。譬如,最近宣判的张家父子反杀案等。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了2012年中央颁布的“八项规定”。同样的一纸规定,多少年的吃喝风、贪腐风似乎收敛了很多,而且时至今日,这“八项规定”还是一个铁律,还是广大公仆的行动指南。究其原因,除了制度的严密性外,执行制度人的严格遴选,执行过程的严密监控,以及违规违法者的严惩不贷,这些才是制度不放空炮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这样一想,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丝曙光。
文/江仁彬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江仁彬,60后,供职于江苏省射阳县某机关,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特实诚,善交友,不识人。擅长时评、杂谈创作,多篇作品在《农民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检察报》《人民法院报》》《群众》《新华日报》《杂文月刊》等报刊杂志露脸,偶有作品获转载。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