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大柘镇贤关村:两姓一宗祠 共谱和睦风|宗祠|平远|大柘镇|祠堂|刘氏|客家

一姓一宗祠,是广大农村最平常不过的事了。可在平远大柘镇贤关村,刘张两姓不仅打破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两姓共用一个宗祠——“彭清堂”,还谱写了一曲两姓人亲如一家、相敬互助的百年和谐佳话。前不久,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桃园结义”共建祖屋

贤关村原属坝头镇,后合并至大柘镇,与热柘镇小柘村、大柘镇漳演村等村相接,大柘河和坝头河在村中合二为一,也是平远最大河流柚树河的源头。全村有吴、林、刘、张4姓6个村小组688人。旧时陆路交通不发达,平远及江西等地货物运往潮汕等地,再从潮汕等地运回盐、海产品等,经挑夫挑往各地,当时村内码头、客栈、商铺繁荣,有关部门在此设关收税,因而又称官上和关上。

“彭清堂”位于贤关寨背,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14年进行了全面整修。经过整修的“彭清堂”没有常见祠堂流光溢彩的琉璃砖瓦,没有气势非凡的高墙飞檐,雕梁画栋。其坐西向东,为一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有一堂两横一围,建筑占地760多平方米,大门坪门口有一口半月形约300平方米的水塘,门前大柘河和坝头河合二而一,流向热柘。“最多时,这里住了4户30多人。”同行的刘氏后人、村委副主任刘福文告诉记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刘张两姓共有一宗祠?翻开刘氏族谱,记者找到了刘张两姓合建“彭清堂”的典故。

“彭清堂”全景。(袁志鹏 摄)

清乾隆年间的贤关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贤关建有码头,码头对门有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造船厂。乾隆六十年(1795年)前后,来自热柘旱禾坑的刘世增是造船厂的一名工人,与贤关一张姓村民成了“过命”兄弟。经商议,由张氏出地,世增出钱建起了一座客家围龙屋——彭清堂。“彭清堂”取刘氏堂号“彭城世第”的“彭”字,取张氏堂号“清河堂”的“清”字,组合而成。屋内中堂正中挂“彭清堂”横匾,供奉着刘、张两姓祖牌,其对联为:彭城世泽人杰地灵千秋庆,清河世第裕后光前万代欢。历代贤关村民传说,刘、张两姓在“关上”(贤关)建屋,偶合三国“刘、关、张”三姓结义,这是平远的“刘、关、张”结义。

“联宗祭祖”年年办

改革开放后,曾经在祖屋居住的刘张后人纷纷走出村落,到各地谋生。历经200多年风雨的“彭清堂”到如今已是“乡愁”代名词。

刘福文告诉记者,尽管很多刘张后人早已没有回乡居住,但每年春节的除夕,大家都会回到祖屋,共聚一堂“联宗祭祖”。这时候外出的游子们围坐在一起贴春联,话家常,一解思乡之情。

每年除夕,外出的游子都会回到祖屋“联宗祭祖” (朱双玲 摄)

“我们刘氏家族好些人常年在外地,有广州的、深圳的,更远的也有,但只要大家有时间,每年的除夕,大家还是会赶回来祭拜祖先,来家乡好好看一看。”刘氏后人刘忠平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坚持回到祖屋拜祭祖先,一来是追思先辈,同时还能拉近和久久不见的同族人的距离。“对我来讲,回来祭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到曾经的伙伴,大家好好聚一聚。”刘忠平笑言。

百年宗祠见证一村和谐

“我们这条村,就我所了解,百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械斗之类的事件,更别说是刑事案件之类的事情。”刘福文告诉记者。刘张两姓村民和谐相处,对当地的良好民风起到非常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全村刘、张、吴、林四个姓氏中,从大到一两百户小到十几二十户,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邻里口角一般由村干部坐下来调解商量就解决了。

刘张两姓村民一直相敬互助,和谐相处。(朱双玲 摄)

“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村民历来以叔伯兄弟相称,从未红过脸。”刘福文说,在刘张两姓和睦相处的感召下,在村里,只要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都会围拢而来,不分姓氏,出资出力从无二话。谁家遇着了困难,大伙同样不遗余力伸出援手。

受两姓一宗祠和睦文化的熏陶,邻里友善、相敬互助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小山村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了几百年的文明乡风,我们会世代相传下去。”临走时,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张海斌对记者说。

来源:梅州日报

今日推荐:巴比诺蚊香液无味婴儿孕妇家用插电式儿童专用电蚊香灭蚊驱蚊液,限时优惠价9.90

推荐理由:植物配方,无味无烟,长效驱蚊, 一瓶可用300小时,孕婴可用,安全!!

复制 “1¥2tijXZsNisT¥ https://m.tb.cn/h.4nTvw5Y ” 后打开手机淘宝即可查看并下单。

文推荐阅读

生车祸

人......

加 小 编

.0321564987961300.............032156498796130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