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训晶丨不到长城非好汉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边高声的朗诵着毛主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一边奋力登八达岭长城。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着,有的地方太险峻了,笔直的,非常陡峭,累得我上气不接下气。我努力着,坚持爬着,最后终于登上了长城。
汗流满面的我站在长城上,放眼望去,一碧千里,心豁然开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塞外风情尽展眼前,我不禁振臂高呼,“长城,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山谷在回荡着我的喊声。举目远眺,长城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消失在天际。站在长城上,令人心旷神怡,感受着天地的精华,领略着长城的精髓,灵魂得到深刻的净化和洗礼。
漫步在长城上,那一块块巨大的方砖,那一个个垛口,那一座座方形的烽火台,是那么令人震撼。在视线的尽头,我看到了公元221年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抵御匈奴入侵,下令修长城。当时征集了上百万的军民,命大将军蒙恬主持修筑长城。西起甘肃洮河沿黄河向东,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正是这些百万大军用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肩拉背磨把一块块重达几百斤,几千斤的石头运到山上,修起了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抵抗匈奴的进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可是,长城脚下的累累白骨,也述说着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孟姜女,这个凄美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仿佛中我看到了西汉时,北方匈奴更加强盛,彪悍的铁骑屡向南犯,破旧的长城已挡不住敌人。汉朝又重新大规模兴筑长城以固边陲,汉武帝在长城上大摆兵法,智破敌军,名将霍去病驱逐匈奴于长城之外,使汉朝繁荣昌盛,推进了历史的发展。
我还看到了旌旗猎猎,铁马金戈,狼烟四起,长城外的部落虎视眈眈,窥视中原。就在这长城内外演绎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御敌颂歌:隋拒突厥,唐败胡人,成吉思汉夜走松林坡,北取居庸关,南占中都,位成大业。是长城成就了历代伟业,是长城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诗人们浑厚有力的声音还在耳畔回旋。
历史的车轮前进着,时光到了明朝初年,经过长久的岁月和风雨的侵蚀之后,古长城许多地方已经衰破,不能御敌。明太祖农民皇帝朱元璋,为了防御北逃的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下令重修长城。朱元璋深知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方针,也深知长城对他抵抗入侵,巩固政权的伟大作用,并把这个固国方略告知他的子子孙孙。因此,明朝两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修长城。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差不多就是明长城,它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全长一万二千华里。
随着游人我来到了居庸关,这里不愧是天下第一关。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筑的京张铁路,依然火车轰鸣,“人字形”线路是这条铁路的神来之笔,詹天佑铜像巍然屹立。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向世界挑战,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长城啊,你骄傲的挺立在那里,是在向人们述说,中华山河的锦绣,中华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灿烂,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你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伟大。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步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祖国大地四海升平,莺歌燕舞,长城早以失去了它重要的军事意义,但它却多了一种历史意义,这即是人们对古长城的凭吊,也是人们怀旧的最好地方。人们在这里抚今追昔,牢记历史。今天的长城已成了旅游胜地,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长城是世界遗产,它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
我站在崇山峻岭的高峰之颠,站在万里长城耸入云霄的城墙之上,对着大自然,对着全世界我纵情呼喊:长城,我来了,我爱你!
作 者 简 介
邓训晶,女,四川省隆昌县石燕桥人,隆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有散文、随笔、诗歌、小小说在《四川文学》《西南商报》《四川政协报》《精神文明报》《半岛都市报》《城市快报》《天津日报》《教育文汇》《内江日报》等发表。近400篇散文、随笔,散见于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