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人间小儿女,患难老夫妻……
01
前段时间,父亲病愈未及一个礼拜,母亲又因太过操劳突发眼疾紧急住院。
病床前嘘寒问暖的人,换母亲为父亲。住在洛阳的小妹再次匆忙赶回,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医生讲明病情后语重心长地说:你爸妈看起来脾气都不好啊,他俩的病啊都不能生气。我们外人劝不了,你们做儿女的,多劝劝,这个岁数了,还较什么劲儿……
小妹诺诺地答应,回头将医生的话说给他俩听,母亲嘿嘿地笑,父亲则一脸不以为然:吵吵怎么了,还不让人说话了?!想憋死我呀,吵吵更健康……
看母亲立刻横眉立眼,感觉到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小妹赶紧躲了出来,在电话里跟我无奈地说:如果儿女劝了真能管事,几十年前他们早就不吵了……
我也只是会心一笑,不作评论。
年轻时,父母三观不合,性格相左,吵架如同三餐般频繁。父亲抽烟酗酒以作解脱,母亲则把所有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
父亲对此诸多不满:你们仨闺女就是你的祖宗!母亲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反正比你重要;
遇到父亲斥责教训,母亲总是奋不顾身地挡在我们前面,时时护着我们,就像我们同一个战壕的盟友,绝对忠诚永不背叛那种;
如今,情势突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悄然退到了父亲身后,跟他站在了同一条战线:
母亲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按顿吃药,父亲总会在及时提醒后,揶揄她说:儿女哪有老伴儿重要,老了还是得靠我吧。母亲讪讪一笑:是啊是啊,得靠你……
父亲故土难离,哪也不想去,母亲便安心与他厮守在老家。应邀到女儿家小住,不几日,父亲便会厌烦焦躁,坐卧不宁,嚷嚷着非要回家,任性得像个孩子。有时,弄得我们不免气急,提出他可以先走。我们自以为了解母亲,认为她绝对愿意多待一些日子。没想到,往往还不待父亲说话,母亲就一脸温顺,先自开口:我跟他走……后来,像是怕我们伤心,母亲总不忘安慰:看到你们过得好,妈放心得很……
父亲生病住院,由于路远回不去,我便给了足够的钱,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记得雇个护工。母亲嘴上答应,凡事还是亲力亲为。小妹回去后发现真相责怪她,她却笑着解释: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待这次母亲住院,我又交代父亲找护工,他也用了同样的话回我: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当下,鼻子莫名一酸。想来,他俩也不过曾是人世间一对小儿女,打打闹闹,却毫无心机,只是不懂得控制情绪,不懂得表达感情。虽然时而天翻地覆地吵架,时而不可开交地干仗,却不妨碍两人年迈时如鱼儿和水,谁也离不开谁。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愿意付出满腔热忱,献上毕生功力。
02
曾跟在医院住院部工作的朋友聊天,说到少年夫妻老来伴儿的话题。
住院部多是中老年人,儿女陪伴就医的少之又少。大多数老人,都是在老伴儿的陪同下,不厌其烦地看病、拿药、治疗、住院、贴身照顾。
虽然跟儿女同在一个城市,虽然儿孙不少,但各有各忙,每次来都如蜻蜓沾水,看一眼,买点东西,给点钱,很快又都飞奔进入生活的战斗状态。
旧年冬天,一对老夫妻住进了同一间病房,原因竟是医院不让陪护,老头不放心,特意费尽周折让人安排住的院。
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外地出差,都不在家。老两口谁也没惊动,每次接电话,对住院的事情只字不提,都兴高采烈地说好着呢,朋友亲耳听过他们面不改色撒谎,不是“你妈做饭呢”,就是“跟你爸遛弯呢”。
不治疗的时候,两人爱玩儿纸牌消磨时间。偶有一次,老头没让老太太,输了牌的老太太生气,死活不肯吃饭,老头费了半天劲儿才让她破涕为笑。
看得朋友经常笑着笑着,就忍不住泪湿眼眶。
之前,她与丈夫因婆媳矛盾有些隔阂,冷战了许久,但调入住院部后,见过了生死离别,见证了情深义重,她慢慢放松了一直紧绷的神经。
回家后,她主动降低姿态,向婆婆示好,和丈夫重归于好:迟早有一天,父母会走,儿女也会走,无非是你我在一起,彼此陪伴,我们不要再闹了……
她说,就像存款一样,每段婚姻若都能多沉淀点美好、温暖、感动,年老时可借此取暖,安度余生,该多好。
03
著名作家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也是到老时才顿觉对彼此的亏欠。
沈从文草根出身,只读过两年私塾,并无学历,不过是个北大的“旁听生”,当时能到中国公学教书全靠徐志摩推荐和胡适提携,说着湘西土话,教学没有经验,却对白富美的学生张兆和一见钟情。
沈从文内向自卑,自然不敢表白,只敢一封封写着软绵绵的情书诉说衷情。
刚开始心高气傲的张兆和自然看不上他,将他的来信和其他追求者的来信摆在一起,还编号为“青蛙13号”,碍于面子不好拒绝,却无形中给他了一丝希望。
沈从文央求胡适为他做媒,可张兆和明确表态,不喜欢这个人。
倔强的沈从文,依旧含情脉脉地写信,矢志不渝坚持,千古佳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是他爱情的有力见证。四年之后,终于打动芳心,抱得美人归。
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都要落入一粥一饭的尘世。婚后,经过短暂的甜蜜期,两人的差距开始显山露水,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浪漫一个务实,加上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年龄性格等等方面的差异,矛盾一日日凸显。
接着,沈从文与女粉丝传出绯闻,两人有了裂隙。抗战爆发后,沈从文随学校转战西南联大,张兆和却决定留在北京。二人依旧通过书信来保持联系,但信中不再情意缠绵,而是无休无止的争吵。
加上抗战时期,两人政见不同,感情越发冷淡,开始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文革期间,沈从文更是心灰意冷,企图自杀。
文革后,社会和家庭慢慢走上正规,一切秩序回归正常。但之前政治运动摧毁了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一度精神失常。在张兆和的悉心照料下,沈从文才渐渐恢复了健康。
1978年他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此后,他做学问、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到美国讲学、回故乡、微中风,直到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期间,张兆和一直跟随左右。
岁月磨砺,终让两个浪漫的人间小儿女,变成了俗世的患难老夫妻。
1988年5月10日下午,他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临终,他握着张兆和的手,留下最后的话是,“三姐,我对不起你”。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开始整理他生前的文稿,思考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发出由衷感慨,“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如此才华横溢的两个人,如果能主动放下芥蒂,走进彼此,懂得彼此,或者两人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痛苦。
04
多少婚姻,都百折千回,殊途同归。
从短暂的浓情蜜意,到后来的互相嫌弃,彼此厌倦,以为最好的风景在外面,便都别有寄托,于是,或专注工作,或钟情山水,或热衷社交,亦或情感出轨……
但,无论你如何闪转腾挪,如何左突右冲,也不管你头顶有多大的光环,手里有多大的权力,最终都会停靠在一个叫苍老的渡口,与伴侣坦诚相见,与婚姻握手言和,然后大彻大悟,护佑着彼此,依赖着彼此,与劫难斗争,与疾病抗衡,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如果知道年老陪伴你的人是他(她),知道在病榻之前守候的仍是他(她),知道无论何时对你不离不弃的都是他(她),知道生死弥留之际最爱你的是他(她),我们会不会收敛心性,胸怀慈悲,多交付一些温存和温柔?!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尊重?!
每一对人间的小儿女,都会在时光的雕刻下,在世事的牵绊里,最终变成患难的老夫妻,在子女抵达不了的地方,在子女或遗忘或忙碌的岁月,患难与共,相依为命,靠彼此取暖,护彼此周全。
反过来看,每一对患难老夫妻,也都曾是如你我一样的人间小儿女,可以撒娇使性,可以斗嘴生气,却不能互相伤害,离心离德,唯有珍惜少年情义,怜取眼前伴侣,才能积累种种福报,不负浩浩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