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末日感的世界中,如何面对信息爆炸?
2020 年,世界天翻地覆,在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每天的确诊数字都在上升,至今(2020 年10 月)累计确诊人数甚至超过了4000 万人。
疫情之中,全球往来停顿、经济萧条、各方角力、各地反政府示威、天灾、粮食危机、全球暖化等新闻更是不断──相信多数人在2020 这一年,很容易因此有着浓浓的「末日感」。
但「末日感」的来源,除了世界上真的充斥了负面消息外,另一个原因是媒体的取材角度与科技:新科技已经彻底改变了传媒生态,以及我们接收资讯的方式,智慧型手机和社群媒体的出现,更令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够──有时也是无可选择地──接触了大量的资讯。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普遍面对的问题,早已不是昔日的「资讯不足」、「资讯鸿沟」;而是「资讯泛滥」的全新挑战。
例如,眼见每天真假难辨的负面消息不断,甚至有着满满的「末日感」,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甚至陷入抑郁⋯⋯。我们到底该抱持什么心态阅读新闻?
面对网路资讯泛滥,应如何准备自我?
现代人的生活,可谓接近「人机合一」:人们每天主动或被动地在智慧型手机上,接触了无数的资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社群媒体平台或搜索引擎等工具,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偏好」的新闻──但如此个人化地接收资讯,真的可取吗?
或许,现在唯有懂得自己「需要」(而不只是「想要」)什么样的新闻,并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的防卫心态、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眼界,才有办法在今日资讯泛滥、立场甚至「事实」却各异的时代中,不至被虚假资讯所蒙蔽。
换言之,在科技时代看似享有更多选择的背后,其实更是考验我们的明智选择。
理想的新闻应该是什么模样?新闻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深刻需求?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把新闻分为六大类: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并带大家重新反思当前媒体的报道方式,与我们自身解读资讯的方式。以下略为分享其中几类。
媒体应如何报导,我们又应如何解读?
.国际新闻
艾伦.狄波顿认为,如果国际新闻只重「精确」、「即时」、「中立客观」并且「以危机为主」的报导,反而会造成一种全球化的褊狭性,导致虽然读者知道许多国际事务,但真正关心的却不多。
因此,国际新闻应采用较具想像力的报道方式,以「扩展同理心」,从而超越表面上看来无可跨越的地理、文化、种族与阶级藩篱,并与对方(他者)产生同理。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国际新闻?又该抱着怎样的态度读?狄波顿认为,我们应该要有「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人」的能力,因为若一直只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很容易令人忘却自己的文化所具备的优势,遑论欣赏。
适度地与其他国家比较,可提供一道尺,评估自己的国家与生活方式,就如我们看到他者一样,是一面帮助我们观照自身的镜子──举例来说,现在各地政府如何处理今次疫情的问题,便是一例。
国际新闻的重要也在于,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熟悉且难解的问题,早已在他方找到了解决方法,从而能够借镜其他地方的经验。至于某些看似「理所当然」或「不可挑战」的事物或价值观,亦可能会因国际新闻的报导,而发现那其实只是文化选择,并非绝对不能改变、无可救药。
.政治新闻
政治新闻不应只揭露黑暗,令人回避政治。艾伦.狄波顿认为,政治新闻应「在观众的想像中,打造一个面面俱到且堪接受的国家,偶尔唤起我们的自豪与集体共鸣。监督对象非只是权势人物,也应包括一切有碍社群发展的系统性缺陷。媒体应该体认到自身拥有极大的权力,能透过评论影响整个国家的价值观。」
有益的政治新闻,不应驱赶人们远离政治,而应激发我们了解社会复杂机制的兴趣,明白纵使因若干难以打破的限制、改革与进步并非一蹴而就,但这无阻我们怀有改革的希望与热情。
.灾难/ 犯罪新闻
艾伦.狄波顿认为,灾难新闻(包括「天灾」与「人祸」)往往能呈现出「人一旦失去自制、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从而提醒我们必须随时保有对自我的控制。
但可惜的是,新闻通常把这类悲剧呈现为「仅是某一特定人士的行为或某一特例」,并且仅聚焦于案件或灾难本身,而令我们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且不易从中产生共呜。例如随机杀人事件。
因此他认为,比较理想的灾难新闻应促使我们「待人更加宽容」:举例来说,人们如何看待犯人,有一大部分取决于这个人的故事获得怎样的讲述,对他的动机有什么样的了解,以及对这个人的内心世界、背后的脉络与结构有多么深刻的洞见。
其实,所有人距离「犯罪」可能都只有一线之隔。其他人犯下的罪行,或许不像我们自以为的那样与自己毫无牵连。很大部分的我们尽管这辈子没有任何严重的犯罪纪录,但可能有一大部分是相对良好境遇造成的结果,并不足以证明我们「性情高洁」。
.名人新闻
在成名的渴望中,其实存在着一股动人、脆弱且简单的核心企盼:希望获得别人的善待,不论次要的动机是追求财富、奢华的生活、性或权力等皆然。
在一般的社交圈子,没有人保证自己一定能获得有尊严的对待,大城市里尤其如此。渴望名气的程度高低,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因此,狄波顿认为,一个懂得平等、善待别人的社会,充满了无名气但知足快乐的成人,不需任何赞颂即可在朴实的职业里获得满足──这才是真正得天独厚的社会。
与之相反,若一个社会愈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取高度的尊严与善待,想要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冲动就会愈强烈。同时这个社会也必然有着某些根本上的缺陷,导致平凡人所获得的尊重,并不能够满足人对尊严的原始需求。
换言之,「名人文化」的真正原因不是肤浅的自恋,而可能是社会上善的欠缺。
因此狄波顿认为,媒体报道名人新闻时,应引导我们如何从真正明智高尚的人身上获得启发,并会提醒我们创造一个和善、尊重和更为平等的世界,才能矫正大众对虚幻名气的渴求。我们也不会只集中精力在「明星外遇、劈腿」等八卦新闻之上。
学会辨别「新奇」与「重要」,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
看新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落入一种想法:只要看到新事物,就立刻假定这必然值得重视。但「新奇」与「重要」,其实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今日的我们,日以继夜被海量的新闻讯息轰炸着。虽然有这么多新闻,但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可能仅占了少数──但那些「不重要」的新闻倒也非毫无意义,狄波顿说:「它们合理化了我们的无聊、媚俗、对世事的漠不关心,也合理化了人们的偏见和歧视。」
艾伦.狄波顿认为,比垃圾新闻充斥更严重的事情是,新闻大体上是以一种扁平的方式呈现这个世界,它会压缩人们的智性与感性纵深。因此,新闻呈现出的世界看起来很热闹多姿,但实质内涵却很贫瘠荒凉──人性中的恶质一面经常被发扬,积极向上的一面则受到压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新闻,经常都是负面的消息,看完后心中的「负能量」和「无力感」亦由此而生。
今日的诸多新闻媒体,确保了我们「保持连线」、随时能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也永远不愁寂寞。然而,新闻从业员若是没有发挥耐心与自省的能力,并催生较深刻的观点与深入的资讯读者,就不可能生产出任何实在的东西提供给大众。
至于身为大众的我们,应该体认到今日的「新闻」经常是内省的一大敌人。当我们阅读新闻之时,不妨有意识地做一些挑选,将目光投向内在、容让更多沉淀时间,而非仅追求刺激、或符合自己「敢想不敢讲」的耸动报导/评论──有时候,刻意思索令人不自在、但可能深具重要性的观念,才有办法促成智性的进步。
活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再负面、再海量、再令人感觉乏力的资讯,我们也往往难以回避。但真正的解决方法不在于就此不读新闻、对世事不闻不问。我们能够做的,是反求诸己的「思想革命」:多深入思考、也多参照不同消息来源;不过份负面、也不过份乐观;不简化世界、不简化他人,也不简化自己。
希望大家不再觉得国际新闻事不关己,不再认为政治只有黑暗,不再认定犯事者必然十恶不赦,不再认为想成名者只是肤浅自恋。更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新视角,判断解读每天看到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