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咳痰老不好,调理肺经也不管用,那是因为你没找准关键点!

阵阵秋风吹来,天气骤然转凉,最近路上的咳嗽声明显的多起来了。

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也是呼吸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当呼吸道内有痰或者其他的异物时,就可以通过咳嗽将这东西排出去,保持呼吸道的清洁。

秋冬季节的感冒即使在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之后,咳嗽、咳痰也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也和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寒湿之邪容易入侵人体有关。

咳嗽有痰在临床上进行拔罐调理时,肺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事实情况却是,调完了肺经还是有痰,咳嗽也是没完没了的,这其实就是没找到“关键点”!

说到“痰”,不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咳嗽咳出来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痰湿的产生就要从“津”谈起。

津是人体的津液,停滞或部分停滞后就会变成湿邪,湿邪停聚变成水,水积聚变成饮,饮凝滞则成痰湿。

痰湿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游走身体各处,停滞在哪里,相应脏腑就会出问题。

中医认为,痰湿的产生主要受脾、肺、肾三大脏腑影响,故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肺为贮痰之器。肺部痰证最易被人察觉和感受,可分为热痰、燥痰、寒痰及湿痰。热痰表现为咳吐黏稠黄痰并伴有热象,调理时应以泻法为主,同时配合清热的腧穴,如肺经的尺泽穴;燥痰量少而黏、咳吐不利、口鼻干燥,秋季最容易出现,调理时要以滋肺阴为主,所以可以配合肺经的太渊穴,另外也可以用麦冬、百合等养阴生津之品泡水以缓解肺燥;寒痰、湿痰均表现为痰液清稀量多,灰白有沫。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痰或寒湿困脾往住是内外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以运化功能障碍为特点,临床可分为痰热犯胃、痰浊中阻、痰瘀内结三种类型。痰热犯胃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脘胀痛等,调理时应配合清热的腧穴,如内庭;痰浊中阻表现为不思饮食、腹胀腹泻、体倦身重,调理时应调和中焦为主,可配合中脘穴;痰瘀内结表现胃脘疼痛,日久不愈,或吞咽困难等,调理时应配合活血化瘀的腧穴,如血海。

肾为生痰之本。中医认为,人体最重要的阴阳二气寄藏于肾,肾主水液开关,开阖不利,则水湿内聚为痰,故治痰从肾着手可防止痰湿再生。所以在调理时可配合上涌泉、太溪等穴。

当然除了以上的穴位、经络以外,化痰祛湿的要穴——丰隆、阴陵泉也是必不可少的,可在拔罐后配合艾灸,事半功倍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