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诗人罗宾逊·杰弗斯
罗宾逊·杰弗斯:从石屋到鹰塔文/文/王岩 来源:译文一战之后,美国文坛百家争鸣,而此时,身在加州的罗宾逊·杰弗斯(RobinsonJeffers,1887-1962)以其冰冷的厌世情结让文学界耳目一新。杰弗斯是诗人,也是剧作家,他的作品《美狄亚》(Medea,1946)、《悲剧之外的塔楼》(TheTower BeyondTragedy,1950)等都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特立独行的古典悲剧遗产。诗人不相信人性,也不是所谓的人道主义者,他那激情四射的诗歌大胆前卫,独树一帜,成为当时人们批判的众矢之的。他厌恶虚伪的人类,拒斥文明社会的一切,却热爱自然,向往海洋,在荒凉的卡梅尔海岸亲手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石屋(TorHouse)和鹰塔(HawkTower)。完成这两项工程困难重重,然而,最终它们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他独特而真实的诗风。这里远离尘嚣,诗人可以在此反思人性,瞻望未来。一1887年,杰弗斯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父亲威廉·杰弗斯(WilliamJeffers)是长老教会的一位牧师,经常周游欧洲各国讲授《旧约》,这份工作使全家人不得不经常更换住所,不过杰弗斯并未因此而中断学业,相反,他在欧洲接受了全面的早期教育。杰弗斯天资聪颖,先后在瑞士和德国的私立学校学习。他对语言非常敏感,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还有希腊语样样精通。他博览群书,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孩童时代在欧洲的游历让杰弗斯爱上了大自然,也培养了他独立的个性,他时常独自去远足、野营,在自然的怀抱里,杰弗斯抛开一切烦恼,尽情地放松,开心地享受。在他日后的诗歌创作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丰富的经历使杰弗斯的羽翼渐渐丰满起来。1903年,由于父亲身体的原因,杰弗斯一家迁居到气候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在这里,漂泊多年的杰弗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非常珍惜,很少出门,只是偶尔去近郊走一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美丽的加州赋予杰弗斯以灵感,后来他在《加州人》(Californians,1916)中描述了这个他称之为“世界尽头”的西海岸和当地人们的生活,不过,这部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1904年,17岁的杰弗斯从西方学院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继续深入研究古英语和德语。次年,他在南加州大学学习医学。1906年,才子杰弗斯遇到了他的红颜知己——尤娜·卡斯特。当时尤娜还是洛杉矶一位杰出律师的妻子,正在丈夫的支持下攻读硕士学位。杰弗斯疯狂地爱上了这位大自己三岁的已婚妇女,尤娜也被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所吸引,二人不久便坠入爱河。然而纸包不住火,尤娜的丈夫还是知道了此事。为了让她忘掉杰弗斯,这位律师建议尤娜去欧洲旅行,虽然极不情愿,但由于对丈夫心怀愧疚,尤娜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踏上了驶向欧洲的航船。未曾想,尤娜的丈夫在此期间竟然“红杏出墙”,另结新欢,他向法院正式申请离婚。就在他们办完离婚手续的第二天——1913年8月2日,尤娜嫁给了杰弗斯。经历了长达七年的分离,这对饱受相思之苦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二人幸福甜蜜,然而,平静如水的生活偶尔也会泛起涟漪。杰弗斯一度有过婚外情,尤娜醋意大发,疯狂嫉妒,甚至试图以自杀来使他回心转意,不过,这次风波之后,他们彼此更加珍惜这份婚姻。杰弗斯不善交际,父亲留给他的那点儿遗产足以让他远离喧闹的艺术家聚居区,过自己逍遥安静的生活。喜欢离群索居的杰弗斯素不好客,平日里的来客也都是尤娜招待,所以很少有人了解他。也难怪,杰弗斯向来表情严肃,沉默寡言,连说话声音也那么低沉,听起来很严厉。在外人眼中,杰弗斯神秘古怪,可是尤娜了解他,上帝赐予杰弗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妻子。“她关注并激发了我冷漠而驽钝的本性,给它一双慧眼,胆量还有支持……她更像是苏格兰歌谣里的女人,激情洋溢,桀骜不驯,而且英勇无比——或者说它像一只猎鹰——而非一个普通人”,杰弗斯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温柔的尤娜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也会游刃有余地帮杰弗斯打发那些聒噪的访客。有这样一位好妻子,杰弗斯可以免受外界的打扰,认真地去创作。这段姻缘是杰弗斯生活和创作的坚实后盾。杰弗斯一直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早年受到了威廉·华兹华斯的影响,创作的诗歌也或多或少地模仿了华兹华斯的风格,这些诗描述了他的父母,歌颂了纯真的自然,美丽的加州,还有幸福的爱情。1912年,他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酒壶与苹果》(FlagonsandApples),不过,这本简单的爱情诗集缺乏创意,未能符合大众口味,但它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诗人独创之门。此后,他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搬进了卡梅尔的石屋,才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说,石屋是他创作的摇篮。当然,没有尤娜陪伴左右,诗人建不起石屋,美国诗坛上也就不会升起这颗耀眼的明星了。二杰弗斯悲观厌世,鄙视虚伪的美国文明,憎恶嘈杂的社会人群,但他又不得不生活在美国,只好与妻子尤娜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加利福尼亚蒙特雷半岛南部的卡尔梅安家落户。现在的卡梅尔小城仍保留着自然的纯美,那里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建造的一个美丽殿堂,每个看似不经意的角落都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1914年,杰弗斯夫妇来到这个原生态荒野中。当时的卡梅尔海岸风浪侵蚀,遍地沙砾,一片荒凉。可是,游历无数地方的杰弗斯心灵为之一颤,即刻被这份野性触动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是他渴望已久的归属。杰弗斯日后写道,“当马车到达山顶时,我们透过松林海雾俯瞰卡梅尔湾,显然,我们来到了一块人迹罕至的圣地。”卡梅尔的确是一块圣地,这里蓝天碧海,气势澎湃,不少作家都曾在这里迸发出创作的火花。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在这儿居住了一段日子,据说这为他创作《金银岛》积累了素材。杰克·伦敦也曾想在这里安家,不幸的是,他的房子不久便被烧毁了。正如杰弗斯自己所说,我第一次看到“人类生活在如此壮丽的原生态风景里,仿佛他们生活在田园诗或传奇中,亦或是在荷马史诗奥德修斯的家园里”。生活在这块圣地,人类灵魂得到了净化。从1919年到1962年,杰弗斯创作了很多自由诗来赞美这片海岸。于是杰弗斯在海边的岬角上买了一块不到一英亩的空地,随后的五年里,他又购置了4英亩多。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杰弗斯决定亲手建造自己和家人的房子。他找来当地的泥瓦匠,学习如何敲凿海边的花岗石,学会了用这些石块来垒砌墙壁,也学会了他称之为“使石头爱石头”的技术。在与石头接触的日子里,杰弗斯发现了石头的灵性,而且觉得自己和这些粗糙的巨石有些相似之处。尤娜曾在一封信中提到,杰弗斯“开始意识到自身蕴藏的巨大力量”,他还要从诗歌中汲取能量,而诗歌所蕴含的力量恰好与这种原始的自然力是相通的。建造房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杰弗斯驾着马车从崖下的小海湾里拉来三四百磅重的花岗石,抹上泥浆砌筑坚固的墙体。除了笨重的巨石,杰弗斯还独具匠心,在墙上砌了些稀奇的东西,有的是他在世界各地旅游时收集的,有的则是友人的馈赠,如中国北京一座寺庙里的瓦片,夏威夷基拉维厄火山和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等等。这里的冬天暴风怒号,飞雪狂舞,房子如何在风雪中“立足”?杰弗斯真是煞费苦心,经过一番精心设计,房子建得比较矮小,可以傲立风雪了。1919年,这所倾注了杰弗斯心血的房子终于竣工了。杰弗斯把房子命名为“石屋”(TorHouse)。在古凯尔特语中,“Tor”意为突出地表的陡峭的岩丘,显然,杰弗斯想让他的房子成为大地上的堡垒。的确,从远处看,石屋犹如一座城堡,稳固坚实。如今,石屋已经成为加州象征创意、个性和力量的纪念碑。一家人迫不及待地搬进了石屋,然而,屋里的生活可没有想像的那么好。没有煤气,尤娜只能用一个小煤油炉来煮饭。直到1949年,这块岬角上才通了电,石屋告别了油灯和蜡烛,杰弗斯满心欢喜地安装了电灯和电话。屋里虽然有自来水,但却是凉的,一家人习惯在周六沐浴,他们只能一趟一趟地把炉子上烧好的热水倒入澡盆里。然而,清苦的生活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兴致,夫妇两个和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加思(Garth)和唐南(Donnan)生活得都有滋有味。杰弗斯和尤娜向往欧洲的浪漫情调,于是,石屋仿照了英格兰都铎王朝的仓库样式,布局简单却不乏精致,一间客厅,一间客房,一个厨房,一间小浴室,还有两间阁楼卧室。客厅精致简洁,虽然不宽敞,却也看不出拥挤。石屋建得不高,客厅的天花板似乎触手可及。杰弗斯从当地采来砂岩砌成了一个方形的壁炉,细心的尤娜总是把炉火烧得旺盛,火苗欢舞,驱走寒冷和潮湿,整个客厅都被烘得暖暖的。壁炉边放了几把铺着柔软坐垫的扶手椅。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听杰弗斯朗读小说。此时,客厅里异常安静,两个年幼的儿子似懂非懂地认真听着,尤娜的爱犬趴在她两脚中间打着瞌睡,偶尔伸个懒腰,咕噜几声,壁炉里的桉树枝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火光映着晚霞,生活其乐融融。尤娜在地上铺了一层陈旧的基里姆地毯,踩在上面柔软舒适,双胞胎儿子经常光着脚丫在上面玩耍。墙壁典雅素淡,夫妇两个用精心挑选的红木和冷杉木做墙板,镶嵌得恰到好处,古色古香,甚是好看。后来,红木被炉烟熏黑了,更显房子的那种温暖色彩。墙上悬挂着几幅大小不一的画像,充满了诗情画意。那扇窗户位置极好,站在窗前就可以欣赏到卡梅尔湾的全景。窗户干净明亮,水晶般的玻璃镶嵌在一排排窗格中。阳光洒进来,照耀在旁边的斯坦威钢琴上,这架钢琴也许是石屋里唯一的奢侈品,它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琴键映射着阳光,恰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心情好的时候,尤娜会弹奏一两首曲子,她钟爱爱尔兰民歌,那是她故乡的声音。每当音乐响起,尤娜总会想起儿时的欢乐时光。岁月流逝,如今琴谱还在,却也只能唤起来访者的阵阵感叹。窗边花架上的玻璃花瓶里插着尤娜喜欢的花卉,在明媚的阳光下娇艳盛开。钢琴边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尤娜儿时的照片,一幅爱尔兰的旧地图,还有几张别的画像,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温馨。客厅的一角安放着尤娜的书桌,这里是她自己的一隅。天花板上垂下的吊灯正对着书桌,桌上摆着她最崇拜的诗人叶芝的画像。尤娜爱读叶芝的诗,诗中的温暖与朴实会让她怀念起故乡爱尔兰。书桌靠着窗,窗台上的那瓶鲜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思考之余,尤娜转头欣赏一下窗外的景色,还可以看到杰弗斯在庭院里忙碌的身影。坐在桌前,尤娜抬头可见杰弗斯的照片,旁边还挂着双胞胎儿子婴儿时期的照片,两个小家伙不知在争着要什么东西,调皮又可爱。客厅的一边立着一个别致的橱柜,上面摆一盏精美的台灯,那是1949年通电以后才上任的。台灯旁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钟表,那沙哑的钟声陪伴诗人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此刻它依然不知疲倦地摇摆着。这种工匠建筑风格的房子在当时的卡梅尔非常普通,而石屋却与众不同。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曾提到,“石屋是一件诗一样的杰作。石屋的每个角落都比美国其他任何房子更直接地展现出智慧。”所以,很多文学界和文化界的名人都慕名来访,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狄兰·托马斯、兰斯顿·休斯、辛克莱·刘易斯、乔治·格什温、玛撒·格雷厄姆,还有查尔斯·林德伯格都曾到这里来作客。作家们的来访使不善交际的杰弗斯也热情起来,他们谈论诗歌,交流心得。如果天色已晚,尤娜会打扫一下客厅旁的那间客房,让客人们休息。客房设计得很不错。诗人总是那么有创意,每间房的布置都别具一格。他说过,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变得更美丽。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摇篮,简单而不寒碜,即使是那张普通的床,也配有精致的木床架。窗户的设计更是巧妙,躺在床上仍可以看到延伸到海狼岬的海岸线,欣赏那绵延的海雾和翻腾的海浪。然而现在看来,这间房、这张床似乎都有着某种神秘意义。1932年,诗人在《窗边的床》(TheBed by theWindow)一诗中写道,“楼下窗边的这张床”将会是他临终时的卧榻。1950年,尤娜正是在这间房里,在诗人的怀抱中去世。若干年后,诗人的预言成真,他也在这张床上永远地离开人世。这似乎印证了屋梁上写着的埃德蒙·斯宾塞《仙后》里的两行诗:“辛劳后的安睡,海上风暴后的港湾/战争之后的休息,生命终结后的死亡,实在快乐至极。”厨房也是简简单单,只有一个煤油炉,旁边立着一个干干净净的橱柜,擦得锃亮的餐具摆放得井然有序。这里是尤娜的天地,这位贤妻良母会亲自下厨为杰弗斯和孩子们做可口的饭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晚餐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浴室的门上写着一行诗,许多柜子门上也都是如此,一般都是杰弗斯喜欢的中世纪诗歌。诗人的雅兴弥漫着整个石屋,生活在这里的那份惬意也只有诗人能表达了。陡峭狭窄的楼梯通往楼上一间阁楼,这里是全家人的卧室,也是杰弗斯的书房。他的书桌遥望着大海,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书籍,其中不乏像哈代、叶芝、司各特、劳伦斯这些名家的书。在这里,杰弗斯创作了他最杰出的诗作。诗人习惯早上作诗,沐浴在朝阳里,他静静地踱来踱去,下笔之前,诗歌的韵律已经随脚步的节奏而出。尤娜是诗人最忠实的读者,诗人的每一篇诗歌,尤娜都要抑扬顿挫地朗读上多遍,细细地推敲,体会它的节奏,斟酌它的韵意,没有人比尤娜更熟悉诗人的思想了。与大海为邻,与苍鹰为伴,杰弗斯和尤娜享受着自己的天地。他们在山垣上骑马牧牛,在岬角上辛劳耕种。孩子们呢,追逐着雄鹰,欢呼雀跃。吹拂着海风,陶醉于海雾,漫步在海滨,寻访每块礁石,问候翱翔的海鸥……与大海的亲密接触这些都给诗人以无尽的遐想,诗人的灵感随着波涛滚滚而来。远离城市的尘嚣,杰弗斯得以畅抒情怀,静静地思考人性。他的诗歌不再是唯美的浪漫,也不再是纯真的爱情,而是转向了人类的暴力和人性的悲剧。1924年,杰弗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泰马及其他诗篇》(Tamarand OtherPoems),一举成名。这部曾受到T.S.爱略特称赞的诗歌以乱伦为主题,从《圣纪》中大卫王之女的故事出发,展示了杰弗斯对于人类性欲和自恋的关注。是的,此时的杰弗斯是一位警世预言的哲人,他的标志就是雄鹰,诗人向往那本真的雄鹰,桀骜不驯、无拘无束,他曾写诗集《把你的心献给鹰吧》(GiveYour Heart to theHawks,1933)。杰弗斯对人性绝望了,他认为“人性是从面包皮开始侵蚀的霉菌”。他宣扬“非人道主义”,否定了人性的唯我论,赞扬超越人性的伟大。他的诗歌结合古典悲剧、圣经传说与现代人黑暗和荒诞的本性。在《杂色牡马》(RoanStallion,1925)中,他幻想了一个女人想要和一匹马交配,全然不顾这匹马有可能会把她踩伤。《苏尔角的女人们》(TheWomen of Point Sur,1927),《马祖》(Cawdor,1928)和《亲爱的朱达斯》(DearJudas,1929)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诗歌融合了人性的野蛮,满是暴力、乱伦和谋杀。早上的时间,诗人几乎全用来创作。中午,体贴的尤娜会为他做一顿丰盛的午餐,餐后杰弗斯喜欢去花园里享受一会儿。尤娜把花园打理地野味儿十足,娇艳的玫瑰,芳香的薰衣草、迷迭香、天竺葵,在这里争奇斗艳。整个花园芳香四溢,生机盎然,在这里小坐,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杰弗斯还饶有兴致地种下了好多树,放眼望去,桉树、柏树、蒙特雷松树,郁郁葱葱,海风轻拂,碧叶摇曳。他像爱护孩子一样呵护这些树木,给他们浇水、修枝,杰弗斯学过林学,做这些事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最初的那块光秃秃的岬角上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花园的栅栏门直通海边,杰弗斯偶尔会带孩子们穿过花园去漫游清静的峡谷,寻访古老的城堡,识别稀奇的动物,探索神秘的海洋,既可以痛快地游玩,又增长了见识。吃过晚饭,孩子们跟父母嬉闹玩耍,累了之后,一个个便迷迷糊糊地上楼睡去。客厅里安静下来,尤娜和杰弗斯幸福地享受着这二人世界,欣赏几篇诗歌,品着自家酿的桔子酒,听着壁炉里噼里啪啦的响动,温馨之情难以言表。杰弗斯没有学过建筑,但他在这方面却极具天赋,他一直在扩建家园,把这份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先是建了一个车库,可惜缺了几根柱子,车库不久便被暴风雨掀了顶棚。1930年,杰弗斯又为石屋增建了一间大餐厅,这里还可以举行些娱乐活动,这间房子给杰弗斯一家的生活添趣不少。屋内有一扇面向大海的窗户,从这扇宽敞的窗户观海确实是一件美事。杰弗斯还专门为音乐家们设了一间厢房,再加上一台老式留声机和一根独角鲸的螺纹牙,这间房总能让人驻足欣赏。值得一提的是,房顶上镶嵌着一块得来不易的埃及基普奥斯金字塔的石头,更显石屋的情趣。然而,最能体现他建筑天赋的当属他耗费五年光阴建起的鹰塔了。三1919年,杰弗斯开始建造闻名于世的鹰塔(HawkTower)。塔楼一直以来就具有浪漫的吸引力,尤娜非常仰慕叶芝居住的图尔巴列利塔,她渴望拥有自己的塔楼。为了表达自己对尤娜的爱,诗人也要献给爱妻一座塔,满足她的心愿。于是,他参照卡尔·荣格在苏黎世波林根居住的塔和叶芝的图尔巴列利塔,在石屋旁边建起了一座四十英尺高的古堡式塔楼。据说,当年杰弗斯在建塔时有只鹰经常在他上空盘旋,于是他便给塔楼取名为“鹰塔”。今天,这座充满古典风情的鹰塔依然俯瞰着卡梅尔湾,嵯峨突兀,朴实坚固。然而,建造这座富有魅力的鹰塔是一项艰巨而又费力的工程。杰弗斯先要把花岗石凿成方方正正的石块,再用一个原始的滑轮装置将三四百磅重的石块吊起,这似乎是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方法。一天砌好三四块巨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每块石头都浸透着诗人的汗水,倾诉着诗人真挚的爱。两个年幼的儿子时常会跑过来帮他做些简单的活,不过他们总是会帮倒忙。诗人最喜欢活泼可爱的他们过来给他解解闷儿,身体虽然劳累,却依然热情高涨,神采奕奕。手推车、马车、滑轮,诗人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那份热情,把巨石和泥浆砌成了高墙。可以说,巍然耸立的鹰塔是杰弗斯自己独立完成的杰作。跟当年建造石屋一样,杰弗斯在鹰塔的石墙上也砌上了那些“奇珍异宝”,有吴哥窟、拜伦故居纽斯泰德修道院、罗德西亚的罗德士墓园的石头,亚瑟王城堡那里的海滩上的卵石,意大利的瓷砖,陨石块,叶芝故居图尔巴列利塔的碎石,还有一块石头来自中国的长城。粗糙的石头虽不及白玉琉璃,却也美在其中。诗人情趣浓厚,谁能想到塔的基石也这样别有风味。1924年,鹰塔在一家人的期待中终于拔地而起。世人喜欢浪漫的幻想,总认为杰弗斯是在鹰塔里创作出的那些备受争议的诗歌,尽管他的诗主要是在石屋的阁楼里面对浩瀚的太平洋吟咏而出。而鹰塔呢,它是杰弗斯送给爱妻的礼物,没有她,诗人不可能来到这片荒野的海岸;没有她,诗人不可能建起石屋;没有她,诗人不可能鼓起勇气抨击文明。鹰塔是尤娜的天地,是她静养的所在,也是孩子们最神往的地方。打远处望去,整个鹰塔巍然而圣洁。鹰塔外部盘旋一条蜿蜒的楼梯,塔内还有一条隐秘且狭窄的楼梯。塔的底层是一个下沉式“地牢”,这里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去处。还有杰弗斯的一间小房,他在这儿放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二楼的房间整洁明亮,哥特式拱形的秃肚窗充满了欧洲风情,墙壁嵌着桃花心木,古朴美观。杰弗斯的精心设计让尤娜眼前一亮,于是,这间富有情调的房间便成了尤娜的书房。她喜欢在这间雅致的小屋里读书,写作,安静地思考些问题。书桌旁陈放着几片从雪莱墓园里收集来的枯叶,还有一幅杰弗斯的照片,那是1929年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来加州西海岸时给他拍的。照片上的杰弗斯穿着一件敞口衬衫,外面套一件夹克,英俊而又深沉的侧影给人无限的遐想。房间的石壁上刻着维吉尔的拉丁文诗句,大意是“创造自己的梦想”,鹰塔的确是一个梦想,尤娜卧室里麒麟挂毯图就是对高贵纯洁的憧憬,也是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至于那架手风琴,尤娜闲来无事时就弹奏一两曲,如今它寂寞地立在那里,似乎在回忆女主人娴熟的十指。琴的右侧摆着一个雕像,上方悬挂一幅画,简约朴素。三楼是一个大理石铺面的平台,宽敞而又明亮。杰弗斯巧妙地在塔内的这个楼梯间嵌上了一个窗,那是拿破仑被放逐厄尔巴岛时所乘船之舷窗。沿着楼梯再往上走,是鹰塔顶层的角楼,这里是塔的至高点,也是杰弗斯一家看海观星的最佳去处。登上塔顶,视野豁然开朗,海、天、山、雾,一切尽收眼帘。鹰塔融入了自然,这里宛如仙境。鹰塔象征着诗人的对妻子的爱,他在塔内摆设了很多女性权力的象征物。其中的一个壁龛内摆放着一个古老的玩偶,那是一位身着黑色丝绒长裙的印第安女人;而在另一个壁龛里则放着一块雕刻有楔形文字的巴比伦砖块,写着向女神伊师塔祈祷的祷词。诗人对尤娜的爱与日俱增,鹰塔的高度也随之提升,堡垒,钟楼,灯塔,依次建起。他亲手堆砌每块石每堆泥,这是他生活的塔,也是他爱情的塔。杰弗斯是个性的,也是独立的,正如那傲然孤立的鹰塔,而鹰塔的孤立又把他的厌世情结表现地淋漓尽致。慕名前来的文人不禁惊叹鹰塔的巍然,我们现在仍可以看到1930年米莱来访时与诗人的合影。诗人精力旺盛,建造鹰塔的同时他也一直在创作。1924年,闲暇下来的诗人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了。1932年,诗人声名鼎盛,他的照片也登上了同年4月4日《时代》杂志的封面。这段时期杰弗斯名声大噪,每逢他的讲座,教室里都座无虚席,连走廊里也都挤满了来听他演讲的人群,此时的杰弗斯可以与惠特曼相提并论。杰弗斯看透了都市生活的邪恶和堕落,痛快淋漓地唾骂城市和现代文明。他迷恋中世纪文学和英雄史诗,想从这些古老的题材那里得到“一种更合理想也更正常的美,因为我们这个种族的神话从来没有得到发展,和我们是疏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所以他的许多诗歌和戏剧都是基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杰弗斯也因此以他的神话抒情诗和叙事诗而闻名。他的诗歌多以卡梅尔和大苏尔海岸为背景,充满了暴力、通奸和乱伦。其中最有名的诗歌当属他1946年改编自古希腊欧里庇德斯的悲剧《美狄亚》(Medea),虽然外界对此褒贬不一,然而这部戏在百老汇一上演,竟然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1950年,杰弗斯改编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俄瑞斯忒斯》,创作了《悲剧之外的塔楼》(TheTower Beyond Tragedy)。1951年,基于欧里庇德斯的《希波吕托斯》,杰弗斯又写下了《克里特岛的女人》(TheCretan Woman)。这些融合了古希腊血液,描写当时荒野人性的诗句使他名声大振,也使他成为最具争议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二战期间以及整个四十年代,杰弗斯试图走政治写作的路线,不过没有成功,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杰弗斯再也没有从四十年代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年轻的诗人心灰意冷,越来越悲观,他的诗歌也越来越乏味,令人不解。曾经追捧他的读者迷惑了,纷纷离他远去,然而此时的杰弗斯早已不在意这些。对他来说,诗歌是“自然的杰作,像一只鹰,或者是一轮红日,你从不欠它什么。如果你喜欢,就听任它;反之,就随它而去。”失败或成功,痛苦或欢乐,对他来说没什么差别。最后,他立在那里,像一块巨石,扎根于他的领地,傲然冷漠,“无须寻找我的灵魂,它/可能在这里,黯淡,深入岩石,/不曾随风舞动/与那疯狂的翅膀和白天的月亮。”1950年9月1日,诗人的爱妻尤娜先他一步辞世。杰弗斯伤心欲绝,整日借酒消愁,麻痹自己,威士忌是他唯一的安慰。儿孙们有时回来看望他,然而,没有巫娜的日子,苦涩而勉强。在这以后的日子里,诗人很少写诗,创作的诗歌也全是思念、祭奠亡妻的,回忆往昔的快乐生活成为他残存的支柱。他写道:“巫娜走了,而我/像一棵秃树,慢慢等待死亡/等待树根腐烂,等待树枝凋落。”1962年1月20日,备受煎熬、筋疲力尽的杰弗斯带着他美好的回忆,在石屋里孤独地去世了。1965年,塞拉俱乐部汇集了杰弗斯的诗,出版了一本图文诗集《无一例外》(NotManApart),穿插了美丽的大苏尔海岸的图片,让读者在细细品味诗歌的同时也欣赏了诗人的海岸。1978年,石屋由美国国家文物保护信托基金会(National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下属的石屋基金会(Robinson Jeffers Tor HouseFoundation)接管,这个由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性机构负责维护石屋和鹰塔,并且向公众展览杰弗斯的作品。今天,石屋和鹰塔已被列入了美国国家史迹名录(NationalRegister of HistoricPlaces),周末会向公众开放参观。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踏上这片美丽的海岸,追忆着往昔诗人的踪迹。诗人走了,石屋与鹰塔却依旧傲立于这片海岸。诗人亲手种下的树林还在执行它们的使命,保护着他的居所。诗人的精神与诗句也将和他的居所一同流传千古。来自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164262&cid=507521罗宾逊·杰弗斯:从石屋到鹰塔文/文/王岩 来源:译文一战之后,美国文坛百家争鸣,而此时,身在加州的罗宾逊·杰弗斯(RobinsonJeffers,1887-1962)以其冰冷的厌世情结让文学界耳目一新。杰弗斯是诗人,也是剧作家,他的作品《美狄亚》(Medea,1946)、《悲剧之外的塔楼》(TheTower BeyondTragedy,1950)等都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特立独行的古典悲剧遗产。诗人不相信人性,也不是所谓的人道主义者,他那激情四射的诗歌大胆前卫,独树一帜,成为当时人们批判的众矢之的。他厌恶虚伪的人类,拒斥文明社会的一切,却热爱自然,向往海洋,在荒凉的卡梅尔海岸亲手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石屋(TorHouse)和鹰塔(HawkTower)。完成这两项工程困难重重,然而,最终它们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他独特而真实的诗风。这里远离尘嚣,诗人可以在此反思人性,瞻望未来。一1887年,杰弗斯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父亲威廉·杰弗斯(WilliamJeffers)是长老教会的一位牧师,经常周游欧洲各国讲授《旧约》,这份工作使全家人不得不经常更换住所,不过杰弗斯并未因此而中断学业,相反,他在欧洲接受了全面的早期教育。杰弗斯天资聪颖,先后在瑞士和德国的私立学校学习。他对语言非常敏感,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还有希腊语样样精通。他博览群书,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孩童时代在欧洲的游历让杰弗斯爱上了大自然,也培养了他独立的个性,他时常独自去远足、野营,在自然的怀抱里,杰弗斯抛开一切烦恼,尽情地放松,开心地享受。在他日后的诗歌创作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丰富的经历使杰弗斯的羽翼渐渐丰满起来。1903年,由于父亲身体的原因,杰弗斯一家迁居到气候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在这里,漂泊多年的杰弗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非常珍惜,很少出门,只是偶尔去近郊走一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美丽的加州赋予杰弗斯以灵感,后来他在《加州人》(Californians,1916)中描述了这个他称之为“世界尽头”的西海岸和当地人们的生活,不过,这部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1904年,17岁的杰弗斯从西方学院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继续深入研究古英语和德语。次年,他在南加州大学学习医学。1906年,才子杰弗斯遇到了他的红颜知己——尤娜·卡斯特。当时尤娜还是洛杉矶一位杰出律师的妻子,正在丈夫的支持下攻读硕士学位。杰弗斯疯狂地爱上了这位大自己三岁的已婚妇女,尤娜也被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所吸引,二人不久便坠入爱河。然而纸包不住火,尤娜的丈夫还是知道了此事。为了让她忘掉杰弗斯,这位律师建议尤娜去欧洲旅行,虽然极不情愿,但由于对丈夫心怀愧疚,尤娜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踏上了驶向欧洲的航船。未曾想,尤娜的丈夫在此期间竟然“红杏出墙”,另结新欢,他向法院正式申请离婚。就在他们办完离婚手续的第二天——1913年8月2日,尤娜嫁给了杰弗斯。经历了长达七年的分离,这对饱受相思之苦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二人幸福甜蜜,然而,平静如水的生活偶尔也会泛起涟漪。杰弗斯一度有过婚外情,尤娜醋意大发,疯狂嫉妒,甚至试图以自杀来使他回心转意,不过,这次风波之后,他们彼此更加珍惜这份婚姻。杰弗斯不善交际,父亲留给他的那点儿遗产足以让他远离喧闹的艺术家聚居区,过自己逍遥安静的生活。喜欢离群索居的杰弗斯素不好客,平日里的来客也都是尤娜招待,所以很少有人了解他。也难怪,杰弗斯向来表情严肃,沉默寡言,连说话声音也那么低沉,听起来很严厉。在外人眼中,杰弗斯神秘古怪,可是尤娜了解他,上帝赐予杰弗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妻子。“她关注并激发了我冷漠而驽钝的本性,给它一双慧眼,胆量还有支持……她更像是苏格兰歌谣里的女人,激情洋溢,桀骜不驯,而且英勇无比——或者说它像一只猎鹰——而非一个普通人”,杰弗斯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温柔的尤娜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也会游刃有余地帮杰弗斯打发那些聒噪的访客。有这样一位好妻子,杰弗斯可以免受外界的打扰,认真地去创作。这段姻缘是杰弗斯生活和创作的坚实后盾。杰弗斯一直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早年受到了威廉·华兹华斯的影响,创作的诗歌也或多或少地模仿了华兹华斯的风格,这些诗描述了他的父母,歌颂了纯真的自然,美丽的加州,还有幸福的爱情。1912年,他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酒壶与苹果》(FlagonsandApples),不过,这本简单的爱情诗集缺乏创意,未能符合大众口味,但它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诗人独创之门。此后,他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搬进了卡梅尔的石屋,才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说,石屋是他创作的摇篮。当然,没有尤娜陪伴左右,诗人建不起石屋,美国诗坛上也就不会升起这颗耀眼的明星了。二杰弗斯悲观厌世,鄙视虚伪的美国文明,憎恶嘈杂的社会人群,但他又不得不生活在美国,只好与妻子尤娜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加利福尼亚蒙特雷半岛南部的卡尔梅安家落户。现在的卡梅尔小城仍保留着自然的纯美,那里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建造的一个美丽殿堂,每个看似不经意的角落都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1914年,杰弗斯夫妇来到这个原生态荒野中。当时的卡梅尔海岸风浪侵蚀,遍地沙砾,一片荒凉。可是,游历无数地方的杰弗斯心灵为之一颤,即刻被这份野性触动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是他渴望已久的归属。杰弗斯日后写道,“当马车到达山顶时,我们透过松林海雾俯瞰卡梅尔湾,显然,我们来到了一块人迹罕至的圣地。”卡梅尔的确是一块圣地,这里蓝天碧海,气势澎湃,不少作家都曾在这里迸发出创作的火花。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在这儿居住了一段日子,据说这为他创作《金银岛》积累了素材。杰克·伦敦也曾想在这里安家,不幸的是,他的房子不久便被烧毁了。正如杰弗斯自己所说,我第一次看到“人类生活在如此壮丽的原生态风景里,仿佛他们生活在田园诗或传奇中,亦或是在荷马史诗奥德修斯的家园里”。生活在这块圣地,人类灵魂得到了净化。从1919年到1962年,杰弗斯创作了很多自由诗来赞美这片海岸。于是杰弗斯在海边的岬角上买了一块不到一英亩的空地,随后的五年里,他又购置了4英亩多。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杰弗斯决定亲手建造自己和家人的房子。他找来当地的泥瓦匠,学习如何敲凿海边的花岗石,学会了用这些石块来垒砌墙壁,也学会了他称之为“使石头爱石头”的技术。在与石头接触的日子里,杰弗斯发现了石头的灵性,而且觉得自己和这些粗糙的巨石有些相似之处。尤娜曾在一封信中提到,杰弗斯“开始意识到自身蕴藏的巨大力量”,他还要从诗歌中汲取能量,而诗歌所蕴含的力量恰好与这种原始的自然力是相通的。建造房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杰弗斯驾着马车从崖下的小海湾里拉来三四百磅重的花岗石,抹上泥浆砌筑坚固的墙体。除了笨重的巨石,杰弗斯还独具匠心,在墙上砌了些稀奇的东西,有的是他在世界各地旅游时收集的,有的则是友人的馈赠,如中国北京一座寺庙里的瓦片,夏威夷基拉维厄火山和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等等。这里的冬天暴风怒号,飞雪狂舞,房子如何在风雪中“立足”?杰弗斯真是煞费苦心,经过一番精心设计,房子建得比较矮小,可以傲立风雪了。1919年,这所倾注了杰弗斯心血的房子终于竣工了。杰弗斯把房子命名为“石屋”(TorHouse)。在古凯尔特语中,“Tor”意为突出地表的陡峭的岩丘,显然,杰弗斯想让他的房子成为大地上的堡垒。的确,从远处看,石屋犹如一座城堡,稳固坚实。如今,石屋已经成为加州象征创意、个性和力量的纪念碑。一家人迫不及待地搬进了石屋,然而,屋里的生活可没有想像的那么好。没有煤气,尤娜只能用一个小煤油炉来煮饭。直到1949年,这块岬角上才通了电,石屋告别了油灯和蜡烛,杰弗斯满心欢喜地安装了电灯和电话。屋里虽然有自来水,但却是凉的,一家人习惯在周六沐浴,他们只能一趟一趟地把炉子上烧好的热水倒入澡盆里。然而,清苦的生活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兴致,夫妇两个和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加思(Garth)和唐南(Donnan)生活得都有滋有味。杰弗斯和尤娜向往欧洲的浪漫情调,于是,石屋仿照了英格兰都铎王朝的仓库样式,布局简单却不乏精致,一间客厅,一间客房,一个厨房,一间小浴室,还有两间阁楼卧室。客厅精致简洁,虽然不宽敞,却也看不出拥挤。石屋建得不高,客厅的天花板似乎触手可及。杰弗斯从当地采来砂岩砌成了一个方形的壁炉,细心的尤娜总是把炉火烧得旺盛,火苗欢舞,驱走寒冷和潮湿,整个客厅都被烘得暖暖的。壁炉边放了几把铺着柔软坐垫的扶手椅。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听杰弗斯朗读小说。此时,客厅里异常安静,两个年幼的儿子似懂非懂地认真听着,尤娜的爱犬趴在她两脚中间打着瞌睡,偶尔伸个懒腰,咕噜几声,壁炉里的桉树枝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火光映着晚霞,生活其乐融融。尤娜在地上铺了一层陈旧的基里姆地毯,踩在上面柔软舒适,双胞胎儿子经常光着脚丫在上面玩耍。墙壁典雅素淡,夫妇两个用精心挑选的红木和冷杉木做墙板,镶嵌得恰到好处,古色古香,甚是好看。后来,红木被炉烟熏黑了,更显房子的那种温暖色彩。墙上悬挂着几幅大小不一的画像,充满了诗情画意。那扇窗户位置极好,站在窗前就可以欣赏到卡梅尔湾的全景。窗户干净明亮,水晶般的玻璃镶嵌在一排排窗格中。阳光洒进来,照耀在旁边的斯坦威钢琴上,这架钢琴也许是石屋里唯一的奢侈品,它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琴键映射着阳光,恰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心情好的时候,尤娜会弹奏一两首曲子,她钟爱爱尔兰民歌,那是她故乡的声音。每当音乐响起,尤娜总会想起儿时的欢乐时光。岁月流逝,如今琴谱还在,却也只能唤起来访者的阵阵感叹。窗边花架上的玻璃花瓶里插着尤娜喜欢的花卉,在明媚的阳光下娇艳盛开。钢琴边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尤娜儿时的照片,一幅爱尔兰的旧地图,还有几张别的画像,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温馨。客厅的一角安放着尤娜的书桌,这里是她自己的一隅。天花板上垂下的吊灯正对着书桌,桌上摆着她最崇拜的诗人叶芝的画像。尤娜爱读叶芝的诗,诗中的温暖与朴实会让她怀念起故乡爱尔兰。书桌靠着窗,窗台上的那瓶鲜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思考之余,尤娜转头欣赏一下窗外的景色,还可以看到杰弗斯在庭院里忙碌的身影。坐在桌前,尤娜抬头可见杰弗斯的照片,旁边还挂着双胞胎儿子婴儿时期的照片,两个小家伙不知在争着要什么东西,调皮又可爱。客厅的一边立着一个别致的橱柜,上面摆一盏精美的台灯,那是1949年通电以后才上任的。台灯旁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钟表,那沙哑的钟声陪伴诗人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此刻它依然不知疲倦地摇摆着。这种工匠建筑风格的房子在当时的卡梅尔非常普通,而石屋却与众不同。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曾提到,“石屋是一件诗一样的杰作。石屋的每个角落都比美国其他任何房子更直接地展现出智慧。”所以,很多文学界和文化界的名人都慕名来访,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狄兰·托马斯、兰斯顿·休斯、辛克莱·刘易斯、乔治·格什温、玛撒·格雷厄姆,还有查尔斯·林德伯格都曾到这里来作客。作家们的来访使不善交际的杰弗斯也热情起来,他们谈论诗歌,交流心得。如果天色已晚,尤娜会打扫一下客厅旁的那间客房,让客人们休息。客房设计得很不错。诗人总是那么有创意,每间房的布置都别具一格。他说过,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变得更美丽。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摇篮,简单而不寒碜,即使是那张普通的床,也配有精致的木床架。窗户的设计更是巧妙,躺在床上仍可以看到延伸到海狼岬的海岸线,欣赏那绵延的海雾和翻腾的海浪。然而现在看来,这间房、这张床似乎都有着某种神秘意义。1932年,诗人在《窗边的床》(TheBed by theWindow)一诗中写道,“楼下窗边的这张床”将会是他临终时的卧榻。1950年,尤娜正是在这间房里,在诗人的怀抱中去世。若干年后,诗人的预言成真,他也在这张床上永远地离开人世。这似乎印证了屋梁上写着的埃德蒙·斯宾塞《仙后》里的两行诗:“辛劳后的安睡,海上风暴后的港湾/战争之后的休息,生命终结后的死亡,实在快乐至极。”厨房也是简简单单,只有一个煤油炉,旁边立着一个干干净净的橱柜,擦得锃亮的餐具摆放得井然有序。这里是尤娜的天地,这位贤妻良母会亲自下厨为杰弗斯和孩子们做可口的饭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晚餐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浴室的门上写着一行诗,许多柜子门上也都是如此,一般都是杰弗斯喜欢的中世纪诗歌。诗人的雅兴弥漫着整个石屋,生活在这里的那份惬意也只有诗人能表达了。陡峭狭窄的楼梯通往楼上一间阁楼,这里是全家人的卧室,也是杰弗斯的书房。他的书桌遥望着大海,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书籍,其中不乏像哈代、叶芝、司各特、劳伦斯这些名家的书。在这里,杰弗斯创作了他最杰出的诗作。诗人习惯早上作诗,沐浴在朝阳里,他静静地踱来踱去,下笔之前,诗歌的韵律已经随脚步的节奏而出。尤娜是诗人最忠实的读者,诗人的每一篇诗歌,尤娜都要抑扬顿挫地朗读上多遍,细细地推敲,体会它的节奏,斟酌它的韵意,没有人比尤娜更熟悉诗人的思想了。与大海为邻,与苍鹰为伴,杰弗斯和尤娜享受着自己的天地。他们在山垣上骑马牧牛,在岬角上辛劳耕种。孩子们呢,追逐着雄鹰,欢呼雀跃。吹拂着海风,陶醉于海雾,漫步在海滨,寻访每块礁石,问候翱翔的海鸥……与大海的亲密接触这些都给诗人以无尽的遐想,诗人的灵感随着波涛滚滚而来。远离城市的尘嚣,杰弗斯得以畅抒情怀,静静地思考人性。他的诗歌不再是唯美的浪漫,也不再是纯真的爱情,而是转向了人类的暴力和人性的悲剧。1924年,杰弗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泰马及其他诗篇》(Tamarand OtherPoems),一举成名。这部曾受到T.S.爱略特称赞的诗歌以乱伦为主题,从《圣纪》中大卫王之女的故事出发,展示了杰弗斯对于人类性欲和自恋的关注。是的,此时的杰弗斯是一位警世预言的哲人,他的标志就是雄鹰,诗人向往那本真的雄鹰,桀骜不驯、无拘无束,他曾写诗集《把你的心献给鹰吧》(GiveYour Heart to theHawks,1933)。杰弗斯对人性绝望了,他认为“人性是从面包皮开始侵蚀的霉菌”。他宣扬“非人道主义”,否定了人性的唯我论,赞扬超越人性的伟大。他的诗歌结合古典悲剧、圣经传说与现代人黑暗和荒诞的本性。在《杂色牡马》(RoanStallion,1925)中,他幻想了一个女人想要和一匹马交配,全然不顾这匹马有可能会把她踩伤。《苏尔角的女人们》(TheWomen of Point Sur,1927),《马祖》(Cawdor,1928)和《亲爱的朱达斯》(DearJudas,1929)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诗歌融合了人性的野蛮,满是暴力、乱伦和谋杀。早上的时间,诗人几乎全用来创作。中午,体贴的尤娜会为他做一顿丰盛的午餐,餐后杰弗斯喜欢去花园里享受一会儿。尤娜把花园打理地野味儿十足,娇艳的玫瑰,芳香的薰衣草、迷迭香、天竺葵,在这里争奇斗艳。整个花园芳香四溢,生机盎然,在这里小坐,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杰弗斯还饶有兴致地种下了好多树,放眼望去,桉树、柏树、蒙特雷松树,郁郁葱葱,海风轻拂,碧叶摇曳。他像爱护孩子一样呵护这些树木,给他们浇水、修枝,杰弗斯学过林学,做这些事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最初的那块光秃秃的岬角上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花园的栅栏门直通海边,杰弗斯偶尔会带孩子们穿过花园去漫游清静的峡谷,寻访古老的城堡,识别稀奇的动物,探索神秘的海洋,既可以痛快地游玩,又增长了见识。吃过晚饭,孩子们跟父母嬉闹玩耍,累了之后,一个个便迷迷糊糊地上楼睡去。客厅里安静下来,尤娜和杰弗斯幸福地享受着这二人世界,欣赏几篇诗歌,品着自家酿的桔子酒,听着壁炉里噼里啪啦的响动,温馨之情难以言表。杰弗斯没有学过建筑,但他在这方面却极具天赋,他一直在扩建家园,把这份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先是建了一个车库,可惜缺了几根柱子,车库不久便被暴风雨掀了顶棚。1930年,杰弗斯又为石屋增建了一间大餐厅,这里还可以举行些娱乐活动,这间房子给杰弗斯一家的生活添趣不少。屋内有一扇面向大海的窗户,从这扇宽敞的窗户观海确实是一件美事。杰弗斯还专门为音乐家们设了一间厢房,再加上一台老式留声机和一根独角鲸的螺纹牙,这间房总能让人驻足欣赏。值得一提的是,房顶上镶嵌着一块得来不易的埃及基普奥斯金字塔的石头,更显石屋的情趣。然而,最能体现他建筑天赋的当属他耗费五年光阴建起的鹰塔了。三1919年,杰弗斯开始建造闻名于世的鹰塔(HawkTower)。塔楼一直以来就具有浪漫的吸引力,尤娜非常仰慕叶芝居住的图尔巴列利塔,她渴望拥有自己的塔楼。为了表达自己对尤娜的爱,诗人也要献给爱妻一座塔,满足她的心愿。于是,他参照卡尔·荣格在苏黎世波林根居住的塔和叶芝的图尔巴列利塔,在石屋旁边建起了一座四十英尺高的古堡式塔楼。据说,当年杰弗斯在建塔时有只鹰经常在他上空盘旋,于是他便给塔楼取名为“鹰塔”。今天,这座充满古典风情的鹰塔依然俯瞰着卡梅尔湾,嵯峨突兀,朴实坚固。然而,建造这座富有魅力的鹰塔是一项艰巨而又费力的工程。杰弗斯先要把花岗石凿成方方正正的石块,再用一个原始的滑轮装置将三四百磅重的石块吊起,这似乎是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方法。一天砌好三四块巨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每块石头都浸透着诗人的汗水,倾诉着诗人真挚的爱。两个年幼的儿子时常会跑过来帮他做些简单的活,不过他们总是会帮倒忙。诗人最喜欢活泼可爱的他们过来给他解解闷儿,身体虽然劳累,却依然热情高涨,神采奕奕。手推车、马车、滑轮,诗人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那份热情,把巨石和泥浆砌成了高墙。可以说,巍然耸立的鹰塔是杰弗斯自己独立完成的杰作。跟当年建造石屋一样,杰弗斯在鹰塔的石墙上也砌上了那些“奇珍异宝”,有吴哥窟、拜伦故居纽斯泰德修道院、罗德西亚的罗德士墓园的石头,亚瑟王城堡那里的海滩上的卵石,意大利的瓷砖,陨石块,叶芝故居图尔巴列利塔的碎石,还有一块石头来自中国的长城。粗糙的石头虽不及白玉琉璃,却也美在其中。诗人情趣浓厚,谁能想到塔的基石也这样别有风味。1924年,鹰塔在一家人的期待中终于拔地而起。世人喜欢浪漫的幻想,总认为杰弗斯是在鹰塔里创作出的那些备受争议的诗歌,尽管他的诗主要是在石屋的阁楼里面对浩瀚的太平洋吟咏而出。而鹰塔呢,它是杰弗斯送给爱妻的礼物,没有她,诗人不可能来到这片荒野的海岸;没有她,诗人不可能建起石屋;没有她,诗人不可能鼓起勇气抨击文明。鹰塔是尤娜的天地,是她静养的所在,也是孩子们最神往的地方。打远处望去,整个鹰塔巍然而圣洁。鹰塔外部盘旋一条蜿蜒的楼梯,塔内还有一条隐秘且狭窄的楼梯。塔的底层是一个下沉式“地牢”,这里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去处。还有杰弗斯的一间小房,他在这儿放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二楼的房间整洁明亮,哥特式拱形的秃肚窗充满了欧洲风情,墙壁嵌着桃花心木,古朴美观。杰弗斯的精心设计让尤娜眼前一亮,于是,这间富有情调的房间便成了尤娜的书房。她喜欢在这间雅致的小屋里读书,写作,安静地思考些问题。书桌旁陈放着几片从雪莱墓园里收集来的枯叶,还有一幅杰弗斯的照片,那是1929年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来加州西海岸时给他拍的。照片上的杰弗斯穿着一件敞口衬衫,外面套一件夹克,英俊而又深沉的侧影给人无限的遐想。房间的石壁上刻着维吉尔的拉丁文诗句,大意是“创造自己的梦想”,鹰塔的确是一个梦想,尤娜卧室里麒麟挂毯图就是对高贵纯洁的憧憬,也是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至于那架手风琴,尤娜闲来无事时就弹奏一两曲,如今它寂寞地立在那里,似乎在回忆女主人娴熟的十指。琴的右侧摆着一个雕像,上方悬挂一幅画,简约朴素。三楼是一个大理石铺面的平台,宽敞而又明亮。杰弗斯巧妙地在塔内的这个楼梯间嵌上了一个窗,那是拿破仑被放逐厄尔巴岛时所乘船之舷窗。沿着楼梯再往上走,是鹰塔顶层的角楼,这里是塔的至高点,也是杰弗斯一家看海观星的最佳去处。登上塔顶,视野豁然开朗,海、天、山、雾,一切尽收眼帘。鹰塔融入了自然,这里宛如仙境。鹰塔象征着诗人的对妻子的爱,他在塔内摆设了很多女性权力的象征物。其中的一个壁龛内摆放着一个古老的玩偶,那是一位身着黑色丝绒长裙的印第安女人;而在另一个壁龛里则放着一块雕刻有楔形文字的巴比伦砖块,写着向女神伊师塔祈祷的祷词。诗人对尤娜的爱与日俱增,鹰塔的高度也随之提升,堡垒,钟楼,灯塔,依次建起。他亲手堆砌每块石每堆泥,这是他生活的塔,也是他爱情的塔。杰弗斯是个性的,也是独立的,正如那傲然孤立的鹰塔,而鹰塔的孤立又把他的厌世情结表现地淋漓尽致。慕名前来的文人不禁惊叹鹰塔的巍然,我们现在仍可以看到1930年米莱来访时与诗人的合影。诗人精力旺盛,建造鹰塔的同时他也一直在创作。1924年,闲暇下来的诗人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了。1932年,诗人声名鼎盛,他的照片也登上了同年4月4日《时代》杂志的封面。这段时期杰弗斯名声大噪,每逢他的讲座,教室里都座无虚席,连走廊里也都挤满了来听他演讲的人群,此时的杰弗斯可以与惠特曼相提并论。杰弗斯看透了都市生活的邪恶和堕落,痛快淋漓地唾骂城市和现代文明。他迷恋中世纪文学和英雄史诗,想从这些古老的题材那里得到“一种更合理想也更正常的美,因为我们这个种族的神话从来没有得到发展,和我们是疏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所以他的许多诗歌和戏剧都是基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杰弗斯也因此以他的神话抒情诗和叙事诗而闻名。他的诗歌多以卡梅尔和大苏尔海岸为背景,充满了暴力、通奸和乱伦。其中最有名的诗歌当属他1946年改编自古希腊欧里庇德斯的悲剧《美狄亚》(Medea),虽然外界对此褒贬不一,然而这部戏在百老汇一上演,竟然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1950年,杰弗斯改编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俄瑞斯忒斯》,创作了《悲剧之外的塔楼》(TheTower Beyond Tragedy)。1951年,基于欧里庇德斯的《希波吕托斯》,杰弗斯又写下了《克里特岛的女人》(TheCretan Woman)。这些融合了古希腊血液,描写当时荒野人性的诗句使他名声大振,也使他成为最具争议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二战期间以及整个四十年代,杰弗斯试图走政治写作的路线,不过没有成功,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杰弗斯再也没有从四十年代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年轻的诗人心灰意冷,越来越悲观,他的诗歌也越来越乏味,令人不解。曾经追捧他的读者迷惑了,纷纷离他远去,然而此时的杰弗斯早已不在意这些。对他来说,诗歌是“自然的杰作,像一只鹰,或者是一轮红日,你从不欠它什么。如果你喜欢,就听任它;反之,就随它而去。”失败或成功,痛苦或欢乐,对他来说没什么差别。最后,他立在那里,像一块巨石,扎根于他的领地,傲然冷漠,“无须寻找我的灵魂,它/可能在这里,黯淡,深入岩石,/不曾随风舞动/与那疯狂的翅膀和白天的月亮。”1950年9月1日,诗人的爱妻尤娜先他一步辞世。杰弗斯伤心欲绝,整日借酒消愁,麻痹自己,威士忌是他唯一的安慰。儿孙们有时回来看望他,然而,没有巫娜的日子,苦涩而勉强。在这以后的日子里,诗人很少写诗,创作的诗歌也全是思念、祭奠亡妻的,回忆往昔的快乐生活成为他残存的支柱。他写道:“巫娜走了,而我/像一棵秃树,慢慢等待死亡/等待树根腐烂,等待树枝凋落。”1962年1月20日,备受煎熬、筋疲力尽的杰弗斯带着他美好的回忆,在石屋里孤独地去世了。1965年,塞拉俱乐部汇集了杰弗斯的诗,出版了一本图文诗集《无一例外》(NotManApart),穿插了美丽的大苏尔海岸的图片,让读者在细细品味诗歌的同时也欣赏了诗人的海岸。1978年,石屋由美国国家文物保护信托基金会(National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下属的石屋基金会(Robinson Jeffers Tor HouseFoundation)接管,这个由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性机构负责维护石屋和鹰塔,并且向公众展览杰弗斯的作品。今天,石屋和鹰塔已被列入了美国国家史迹名录(NationalRegister of HistoricPlaces),周末会向公众开放参观。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踏上这片美丽的海岸,追忆着往昔诗人的踪迹。诗人走了,石屋与鹰塔却依旧傲立于这片海岸。诗人亲手种下的树林还在执行它们的使命,保护着他的居所。诗人的精神与诗句也将和他的居所一同流传千古。来自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164262&cid=50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