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女生离婚险些丧命,丈夫行为令人发指!看到这一幕,我才知道嫁错人有多恐怖
人在爱情中逃避自我的习性。而自我是一个深渊,它如此庞大,爱情不可填补。
——刘瑜
这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悲剧。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9月初,有两口子去民政局办理离婚。 两人一路争吵。 在经过一座桥时,丈夫居然抱起妻子将其抛下。然而离开现场。 要知道,这可是高10米的桥。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 妻子当即摔成重伤,昏迷不醒。
“我女儿额头,盆骨,肋骨,腰椎,尾椎等,全身多处骨折。” 事发之后,受害者母亲告诉记者。 据了解,女方叫翁小娟,22岁。男方叫唐达松,30岁。 可能你会好奇,女方才22岁,岂不是刚结婚就离婚? 不。 他们居然结婚8年,大女儿都已经快8岁。 掐指一算,翁小娟是14岁就怀孕生子。
这是真的。女方父母告诉记者,翁小娟13岁就辍学了。 之后就认识了同村的唐达松。比她大8岁。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 很快,两人“自由恋爱”,并确定关系。 第二年,14岁的翁小娟怀孕了。 双方家长正式见面,并筹办婚礼。 也就是说,14岁的翁小娟和22岁的唐达松是奉子成婚。
由于家境不好,再加上彼此都很年轻,没有什么储蓄。婚后生活,十分不易。 两人是村里的贫困户。 唐达松没有技能。他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骑摩的。 白天晚上都在外面跑。操劳一天,能赚200块已是不易。 而翁小娟从14岁起,就成了一个完全家庭主妇。 小女儿。大女儿。哥哥嫂嫂。公公婆婆。 一家八口的生活起居,全是她一个伺候。 这也是为什么事发之后,翁小娟在病床上念叨:生活太难,没办法过下去了。
至于婚姻——年龄的增长就像撕开了一道裂缝,越撕越大。 两人是分床睡的。 孩子和翁小娟睡。唐达松睡客厅。多年都是如此。 两人感情渐渐走向冰点。
翁小娟和两个孩子的居室 有段时间,唐达松一度怀疑妻子有出轨行为。 怀疑对象是家里一位亲戚。 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翁小娟还有被家暴。
但翁小娟毕竟只有22岁啊。 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熬,不是办法。离婚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谁能想到,离婚路上,竟也酿成这悲剧的一幕。 有媒体报道,目前唐达松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已被刑事拘留。 另外,唐达松还可能涉嫌“性侵幼女罪”。因为翁小娟结婚时,仅14岁。 不过翁小娟也深陷两难的抉择。 要不要原谅唐达松?如果丈夫判个十年八年,2个孩子怎么办?谁来抚养她们?自己经济能力可以吗? 可惜,没有人能给予答案。
像翁小娟那样14岁成婚,或许为极端个例。 但不置可否,在很多偏远县城、农村,早婚的现象,尤为严重。 那这一块有数据作证么? 极少。也很难统计。 因为国家规定只有女性满22周岁,男性满23周岁才能领证。否则只能“单身”。 但现实却是,很多农村地区是办酒席再领证。 生个孩子过几年再登记的,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在知乎就有很多类似的话题。 “你们怎样看待农村十六七岁就结婚的人?”
“农村那些十七八岁就生小孩的人,不会后悔吗?”
前段时间也爆出一个新闻。 “江西25岁女子留下4个孩子失踪9个月。” 算下来,该女子17岁就当母亲。
有些偏远地区,女性过了25岁就是剩女。没法嫁到好人家。 如果是男性,25岁还没个女朋友,那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可见,越底层的地方,早婚越严重。 对此,我是持排斥态度的。 甚至想给所有未婚青年一个劝告:嘿,别着急!结婚越早,后悔的几率越大。
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早在几年前,英国临床心理研究就发现,人的大脑,直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
创造力。意志力。逻辑推理能力。 这些大脑功能的发育,会在18岁左右达到一个峰值。 但这个峰值,仅指“发育速度”。 之后,我们智力、意志力还会缓慢增长。在25岁时,发育停止。 人,才算定型了。
有人半开玩笑说,“25岁之前,千万别做人生的重大决定。” 因为智力还在发育,三观没健全啊。 而早婚的弊端就在于,你可能只是找了一个暂时符合你三观的伴侣。 比如,你今年20岁。 在你眼里,人生苦短,要满足当下。所以,嫁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公子哥。恨不得把每天都当成末日来过。 但到25岁时,很大概率,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变了。 追求稳定。追求积累财富。以前觉得酷酷的事,现在指不定觉得很“中二”。 也就是说,你变了。 可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任何一方的三观改变,都意味着某种破裂。 《无问西东》有个片段。 青年时,许伯常向女友刘淑芬许下不少诺言。 但那时,许伯常还是个愣头青,脑子还没完全发育——或者说,三观还没定型。喜欢刘淑芬,是暂时的,是不稳定的。 几年后,许伯常果然变了。 虽然是结婚一起过日子,但对妻子态度极其冷淡。没有半点欣赏。 一次吵架,妻子咬牙切齿问:“当初是你说,你会对我好一辈子的。”
丈夫同样怒斥:“人就不能变吗?为什么其它事情都可以变,这件事就不能变?!”
是啊,我就是变了!就是不喜欢你这种人了! 多么无奈,却又多么普遍的现实。
三观的变化,会让昔日恋人分道扬镳。 而外在能力的变化,则会让你拥有更多选择权。 就拿文初翁小娟来说。 结婚那年,她仅14岁。刚辍学进入社会,没有阅历,没有赚钱能力。 她能匹配的伴侣,无非就是A村的打摩的青年,或B村的搬砖小伙。都是三、四十分的选择范围。 但如果10年之后呢? 大概率,她就能选择60分以上的伴侣了。 因为在青春阶段,人的智识、财富基本都是正向增长。 月薪5K和月薪10K的人相比,终归还是后者有更多选择权——只要前者不是家里有矿。 有一个前同事就感慨过此事。 她也来自江西某农村。18岁高中毕业,父母就急着给安排相亲。 相了吗? 由于懵懂无知,还真相了。 但由于她父母要求的彩礼太高,最后全都不欢而散。 我曾问她,是否留有遗憾。 同事急忙反驳:还遗憾?庆幸都来不及! 原因是受自身条件束缚,当时认识的男生,普遍不怎么样。 有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有的张口TMD,闭口NMD,毫无素养可言。有的就是男生版“傻白甜”。对未来没一点想法,就指望在工厂干大半辈子。 同事感慨,“在北上广奋斗个几年,闭着眼挑男人,也比那时候强吧?” 写此文,倒也不是劝大家熬过三十再婚。 只是想阐述一个社会现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婚姻的幸福、稳固程度,和结婚年龄呈正比。 常有人说:不论什么年纪,只要遇到对的人,那就可以结婚。 其实,这句话是存在逻辑漏洞的。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对的人”。 15岁那年,你对着初恋女友说,此生只爱你一人。 后来,你变了。 还是也爱了别人。甚至一个又一个。 那么,20岁的你又拿什么肯定说,这次,她就一定是“对的人”? 不能保证。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赢的几率大一点。 等心智成熟一些再做决定。等见识更广了,口袋更厚了,再将爱情一脚揣进坟墓。 TED演讲有一段话,与诸位共勉。 你20岁时的人格,跟你50岁时的人格关系不大。 但30岁的人格,跟你50岁的人格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问过很多早婚的人,为什么要分手,他们都会说,“我们都变了。” 真是一语中的! 因为二十到三十岁,正是我们迅速变化和成熟的十年。
人生无常。婚姻难测。 我们无法100%确定谁是真爱,谁是错爱。只能站在“年龄”、“经历”的垫脚石上,百般斟酌,要不要嫁,该不该娶。还是说,再过段时间看看。
资料来源:《最新研究发现:人类25岁左右大脑发育才完全》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1025/c1007-23325347.html澎湃《云南男子离婚路上把妻子扔下桥,涉嫌故意杀人已被批捕》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20811电影《无问西东》部分资料来源于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