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为何建“碉楼”,清朝军机处有4道秘密奏折,破解了秘密
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曾经树立着两座神奇的碉楼,它们平地而起,高为八米左右,据古籍记载其为战争使用,莫非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可是黑龙江多是平原,建两座碉楼,就变成有险可守?敌人又不是傻子,他们难道不会绕路进攻吗?要探明其中的真相,就要从清军机处的四道密奏上做研究,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君主,可谓是一个成功的君王,他曾称自己为“十全老人”,意思是自己经历了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最令他头疼的就是“大小金川”战役。方圆不足百里的大小金川,当时人口不过数万,清军却耗时29年,用兵12万多人,耗银7000余万两,这才最终拿下。这大小金川为何如此难打?难就难在碉楼上。当时部落的首领索诺木,依仗当地的天险,单单在攻城的唯一入口处,修建了两座高达十六米的巨型碉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直接阻绝了清军近三十年。
由于实力的悬殊,大小金川最终告破,索诺木和小首领们自然被处以死刑,但是其中的家眷和士兵不能统统处死,于是乾隆皇帝大手一挥,他们就被发配到了黑龙江。从巴蜀天国走到严寒北国,这群人一路上死伤无数,等到了齐齐哈尔时,仅剩下45人,负责接收的军官可不管这个,死了就是白死,而活着的只能充当军工。
当时驻守黑龙江的将军名为傅玉,他对大小金川的碉堡十分感兴趣,恰好这群人中还有垒砌碉楼的工匠,傅玉就下令让这些工匠建立两个碉堡,将军下令了,这些工匠哪敢说半个不字,于是在当时凯阔屯附近开始建设碉楼,一座是生活住的碉楼,高约6米,另一座是用于战争的碉楼高约8米,可是这两座碉楼,到底用来做什么呢?难道真有战争的作用吗?
事实上,这两座碉楼绝不可能预防外族侵略,其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一点就是形制不符,大小金川用于防御的碉楼,高达15到16米,这才6米左右的高度,士兵们用攻城梯,可以很轻易地就爬上去,随即楼破城亡。第二点就是地形问题,黑龙江和四川不同,这里多为平原,没有天险可守,侵略者可以有很多路线进攻,碉楼的战略意义极其有限。
这两座碉楼是干啥用的呢?在查阅大量古籍后,专家们得出结论,这居然是两个模型!在清朝军机处的资料文献中,有四道秘密奏折十分有趣,这些秘密被藏在历史档案馆中,其中《军机处满文录奏折》第1568卷写道:“傅德尔(傅玉)至黑龙江后,将自金川降来之百余人聚集,以温和之语劝勉,于其内选二三十人,着尔等监之,砌盖大小两碉试看。”
原来当时大小金川虽然拿下,但西南地区仍不稳定,还有大量难啃的碉楼存在,乾隆帝极其睿智,他自然懂得“参考”模型的重要性,直接批准了傅玉等人的申请,如此以来,两座高度不同的碉楼就在齐齐哈尔建造了起来。嘉庆时期编撰的《黑龙江外传》中记载:“有金川苗,奉将军傅玉命,运内兴安岭乱石,在齐齐哈尔北境建造碉楼二座,今尚在。”嘉庆年间尚在的两座“参考碉楼”。
但历史又是公正的,当时乾隆并不满足仅在黑龙江建造碉楼,于是他下令,让黑龙江的金川工匠进京,并在北京的香山南边修建了三座和金川相似的碉楼。随后命令城中守将选拔二千名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士兵组成“健锐云梯营”,又名“飞虎营”,进行攻打碉楼的操练。乾隆十四年,他派大学士傅恒率领大军及“飞虎营”去西南平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下,各地叛军纷纷归顺投降,自此西南地区回归平静,人民又过上安定的生活。
拨开迷雾,才能看清事实的真相,如果不研究军机处的秘旨,还真以为清朝将军战术愚蠢,在黑龙江建设碉楼,就是为防止外族入侵,所以我们面对历史谜题,千万不可轻易下定结论,多找些资料做分析,最终得出一个客观的答案,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求真路上应有的心态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历史档案》2013年第二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