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秋七绝赏析/何平
文/何平
思乡怀远 悯人恋情
——几首唐人咏秋七绝赏析
秋天,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大多是凄凉惨淡的。因为秋天寒霜降临,草木凋谢,大雁南归,动物蜇居,人容易产生星移物换、沧桑变易之感。
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给秋天定下了悲伤的传统基调,北宋欧阳修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秋声赋》中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真是写尽了秋天的悲怆,这种氛围下人的情感也往往受其影响,产生于人于物于时于史的感喟,许多优秀的诗作也应时而生。
下面试以唐代几位诗人咏秋的七绝为例,作简单分析,以感受其深邃艺术魅力。
王建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此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仲秋的月夜图:庭院之中,满地洒下皎白的月光,夜已深了,乌鸦已经栖息树上。露水初生,凝于桂花。本是一派宁馨情景,作者却寂然发问:在望月的众多人中,那思乡、思亲之情又落于谁人呢?
其实正是诗人自己被秋凉撩起的那缕思念在萦绕于怀,故夜深而无法入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意象的景,让我们读出了诗人蕴含在心中深厚的情。
张仲素 秋闺思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唐代边塞战火连年不息,思念征人,是留守在家中女子的唯一心结。
这首诗便是写一位独守闺房的妇人听到寒螀叫声油然而生的思念。螀即是蝉,寒螀即是秋蝉,秋蝉之鸣,凄切如泣。蝉鸣惊梦,月光西斜,夜深难眠,孤单生愁,伤离念远,泪洒衣裳。依稀记得梦中已经到了边关,只是不知哪条道路通向丈夫所在的金微山(古称阿尔泰山,今新疆境内)。此诗写秋,只寒螀两字,便渲染了极浓的伤感。
王昌龄 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所谓“宫怨诗”,即是反映宫中妇女的不幸命运,慨叹她们“得宠忧移失宠愁”的复杂处境。宫女们的生活是刻板而单调的,寂寞与怨苦折磨着她们,诗人们的宫词往往对她们寄予同情与怜悯,为她们发泄了苦闷的心声。此诗便是这一类型。
起句先写秋色,点明时节,梧桐叶黄秋已深;再写环境,点明地点时间,珠帘不卷即庭院深深,寒霜袭人即长夜未央;再写身份,熏笼玉枕,只能是宫中之人;最后写心情,静静躺着听更漏的水滴声,却不能入睡。何以如此?诗人没有言明,留待读者想像。这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李商隐 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李商隐的另一首《常娥》诗似乎更加有名,但这首诗的秋景写得凝炼出色。月夕节即是中秋节,在这良辰美景之时,远在月宫的嫦娥(姮娥)会作何之想呢?陪伴她的只有清寒的玉兔、冰冷的蟾蜍和霜白的桂花,只有冷落,只有孤独,只有断肠。
以凄清之景衬伤悲之忧,言别离之苦,道相思之情。一个女子,如果以寂寞孤独远离亲人为代价,换取永驻青春和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是“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刘禹锡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是一首“翻案”的诗作,即对秋天与众不同的感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的情绪。其实秋天的确可以给人并不悲凉的感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天高气爽,秋阳高照,秋水宜人,景色分明,有很多可写之处。
然而诗人只在第三句写了一个场景:一群白鹤排队直飞上云霄。这是很壮观的场面,蓝天白云之下,鹤飞戾天,给人博大旷远的感觉,给人蓬勃向上的情怀,于是,诗人的诗情也随之而直上九霄,一扫悲秋伤感,充溢豪情壮志。这是在唐诗咏秋诗中不多见的另类作品。
总之,这些咏秋的篇什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和多样的手法,或借物抒怀,或含蓄寓理,或描摹叙写,或婉辞措意,对“秋”这个题材表达了唐代诗人强烈的人文精神,即思乡怀远、悯人恋情的关切,为我们留下了值得反复吟诵、精心品味的经典之作。
正如清初宋荦所言:“诗至唐人七绝,尽善尽美。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妇人女子,佳作累累。取而讽之,往往令人情移,回环含咀,不能自己。此真《风》、《骚》之遗响也。”
经典回眸(点击链接可阅读)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
1、聚会/曹芸
2、登天平山/杨祥云
3、咏秋七绝赏析/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