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清 | 渐行渐远的故乡

编者按

朴实无华的文字,简单勾勒的生活,却又似乎浓缩了无数人的人生。从求学开始,夹着生活的艰辛与欢笑,从毕业开始,面临人生的奔波,按着轨迹遇到有缘人结婚生子,现实的平淡显出都市的虚无,永恒的故土留在了作者的心灵深处,却不可望不可及。

——编辑 梓悦

读初中时,我每个星期的生活费是五块钱的饭票,五块钱的零花钱。饭票两毛五一张,一共20张。每周要在学校吃15顿饭,主要的菜是家里带来的罐头瓶装的咸菜、花生米,偶尔会有一瓶油炸的鱼块。一顿饭用一张饭票,剩下5张饭票可以用来买些新鲜的蔬菜——摆在食堂门口,用大铁锹在大锅里炒的白菜粉丝或者萝卜粉丝,没什么油水,白水加点盐煮的。但对于天天吃咸菜罐头的我们来说,白菜粉丝都是美食了。

学校里五六百个学生,但总共只有三个水龙头,所以我们需要趁着下晚自习或者中午吃饭时,用水桶或者盆子提好水,备在宿舍里,洗碗和洗漱用。学校里不提供热水,只在学校门口有家老师的亲戚开的小卖部里,有热水卖,两毛钱一开水瓶,一毛钱一水杯。我们每个人在宿舍备一个开水瓶,晚上洗澡用。

有时,九点半下晚自习,晚上吃的米饭咸菜早消化完了,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就邀上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去小卖部买一包五毛钱的北京方便面。我们先把面饼捏碎,再撕开调料包,撒上调料粉,慢吞吞地一点一点地吃,生怕一下子吃完就没有了,最后连一点方便面末末和调料粉都不放过,倒在吃饭的搪瓷盆里,冲点开水,喝掉。

快到中秋节时,我就会从每周仅有的五块钱生活费里挤出两三块钱,在学校斜对面的那个糕点加工作坊,买上两三个月饼,带回家和奶奶一起过节。

作坊有扇黢黑的厚重的大木门,我用力推开,再关上,里面雾气缭绕,昏暗的灯光下,工人们一声不吭地熟练地和面、调料、烤制、包装。提浆的面皮,冰糖,红丝,绿丝,看得我的心怦怦直跳,有一种窃喜的感觉。

拿上红白相间的纸包着的月饼,我在崎岖蜿蜒的乡村小路上一路狂奔。回到家,放下书包,去地里找奶奶。和她一起荷锄劳作,晚霞染红半边天时,就牵着牛,扛着锄头一起回家。晚饭后,我们就分享着一块钱一个的月饼。那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月饼。

再后来,我在县城里读一中,只能在每次月考结束,或者法定长假回家。繁忙的学业、高考的压力,让中秋节的概念越来越淡了。

从湖北东部的一个小县城来到省会城市武汉上大学,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仿佛是只从井底跳出井口的青蛙,在广阔的天地里,显得渺小而可笑。新奇、害怕、不知所措、跃跃欲试、猛冲猛打、头破血流,然后平静、内敛、淡定。

大学四年,除了读书,我做了很多兼职,接触了和小县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我学会了说标准的普通话,出门抹防晒霜,打遮阳伞,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武汉话也能来几句。我学穿衣打扮,化妆,喝酒,讲笑话,荤段子。

走在大街上,我不再是一个皮肤黝黑,穿着土气的乡下妹子。我看似气定神闲,实际上,内心充满了不安。我害怕,我焦虑,我担心自己融不进城市这个圈子,仍然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村人。我知道,老家回去不了,我离它越来越远了。

毕业找工作时,碰了一鼻子灰,我远走广东,又回武汉,最后来到浙江。很惭愧,在浙江桐乡待了几年,还是不会说一句本地话。那是一个两千多人的工厂,交通闭塞,宿舍条件特别差,没有网络,像是与世隔绝的一座孤岛。无数个无事可做的夜晚,我和同事们斗地主,打麻将,在麻醉自己、逃避现实中挥霍着大把的青春。假期少,每年只能在过年时回家半个月,家乡于我,变成了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坐标。

有时,遇见一个人,会把你的命运全部改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相恋、结婚,生子,一切顺理成章,我开始了“海漂”的生活。在上海三四年,搬了三四次,最长的一年半,最短的三个月。没买房子就是这样,享受了自由和灵活、便利,就得接受动荡、变化、居无定所。高房价让我们望房兴叹,高房租、高学费又逼得我们一推再退。一家三口在一起生活,看似简单的愿望,却要不断权衡经济收益,个人价值,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艰难地下定决心。

这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自己小家庭的烦恼和困境中,无法沉下心去看书,写作,和家里也疏远了联系。直到前天姐姐给我打电话,我才意识到,中秋节快到了,国庆节也不远了。这个本该与家人团聚的假期,我们第一次两边家里都没有回。节日于我而言,只不过是昨天的日子重复,简单平淡的生活依旧。

儿子说,他有三个家,一个在湖北,外公家,一个在湖南,奶奶家,一个在上海,我们自己的家。“家”,多么温暖,又多么沉重的话题。春风得意,平步青云时,我们往往淡忘了它。挫败受伤,孤独无助时,我们却时常想念着它。

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人,就像是一株失去根系的植物,插在花瓶里,看似美丽娇俏,实际上却飘飘摇摇,无所依傍。也许,从我考上大学,离开它的那天起,故乡就渐行渐远,是血在变淡,是根在枯萎。或许,我真正回到它的怀抱,只有唯一的一种方式,落叶归根。

童年回不去,老家已无人居住,偌大的前庭后院,两层的小洋楼空置,打谷场边杂草丛生。坡上的乱坟岗上,那个一手赶猪放草,一手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的女孩早已不见踪影,淹没在物质繁华、精神失落的大都市里,为明天的房租、菜钱,孩子的学费焦头烂额,苦心钻营,泯然众人。

作者简介:

李三清:80后女子,原籍湖北,现居上海。自由撰稿人。喜欢读书、写作,文章散见于各类报刊和各大微信平台。

本文由作者李三清授权吧啦原创文学发布。本文由作者同意授权吧啦原创文学申请原创保护,其他平台转载此文会默认此原创标识。

备注:其他公众号若想转载此篇,请联系“吧啦原创文学”主编(微信ID:344253345)。经主编同意,才可转载。

转载请注明转自“吧啦原创文学”公众号,谢谢。

文 李三清 | 图 网络 | 编辑 梓悦 张琳

END

(0)

相关推荐

  • 精选原创中的月亮!看看有没有漏掉您的作品?

    照澈心灵的月光 史话中秋人月圆||彭林家 中秋<外三首>||麦萨 月到中秋分外明||王元 戊戌中秋书怀(10首)||徐建华 又是一年中秋到||张维民 喜度中秋  庆祝国庆||乔萍(悉尼) ...

  • 原来烀咸菜这么简单,两块钱买一袋子菜,烀上一锅够吃半年的

    原来烀咸菜这么简单,两块钱买一袋子菜,烀上一锅够吃半年的

  • 20210505生活日记:致敬渐行渐远的故乡

    在很远的外地工作,最让人讨厌的一点就是假期永远不是自己的,因为我们得回老家.以前是只回自己老家,后来是需要回老公老家,又或者是先回老公老家,然后再回自己家. 我的故乡在山东县城的一个小镇上,从18岁起 ...

  • 李品刚:故乡新貌

    故 乡 新 貌 安徽桐城  李品刚 又是细雨纷纷的季节,我回到故乡做清明. 每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无论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对故乡都有一种道不完的眷顾和依恋. 我的故乡在桐城市双港镇,素有"塑料 ...

  • 【我的乡情58】李宝刚:故乡的大豆(外三首)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故乡的大豆(外三首) 李宝刚 大豆生长在一支歌谣里 把故乡唱成一片金色 涉过粗壮的根 紧紧拥抱泥土 走过清澈的叶脉 靠近激情籽粒 向故乡的上空倾斜 在温暖的阳光里 感到泥土的恩 ...

  • 李双全:故乡有座父亲的山 /父亲节思念父亲

    故乡有座父亲的山 /父亲节思念父亲 李双全 故乡的山都不高 有座特别的山 在我心中特别的高 我一辈子也爬不过 一座无法翻越的山 小时候,常常 爬到山上闹着玩 长大了,只有 抬起头来仰望 望夕阳映月,朝 ...

  • 李双全:故乡是坛 父亲没喝完的米酒

    故乡是坛 父亲没喝完的米酒 李双全 秋将故乡的天空高高举起 名字写在叶子的脸上 爱和痛已成枯黄的皱纹 秋是一瓶深色的催熟剂 催熟了山岗农田 催熟了思念的曲线 风将落叶弹成黄色的音符 丰收低下了沉重的头 ...

  • 李双全:故乡的路,是根脐带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李双全,自由职业,以汗水养命,用岁月换金.东南西北,早出晚归.游山玩水,春夏秋冬,四时轮回 ...

  • 散文天地 / 李云峰:梦回故乡看母亲

    梦回故乡看母亲 李云峰 昨夜突然梦里回家乡了,熟悉的景致清晰地走到我的面前,那些陪伴我青少年时代的植物,老朋友般与我娓娓交谈.我坐在院里的小板凳上,双手支撑着头,睁着双眼看屋顶并不明亮的太阳,几株槐树 ...

  • 李采陵: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故乡啊, ...

  • 李本深的故乡情结【专辑】

    [夢故鄉] 一別故乡梦千里, 戌楼吹角声声急. 忽見新燕銜泥過, 春風遇君可相識? [乡情吟] 早早起身迟迟行, 乡音偏怕绕白鬓, 最是一声情更怯, 伤怀多少游子心 故乡如梦 李本深  一个小孩在浮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