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玄德与明德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无疑是儒家和道家,它们就象两条平静深邃的河流,数千年来流淌不息,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引导我们这个民族走出荒蛮,日渐理性和成熟。

那么,儒家与道家各有何特色呢?把两家放在一起比较,各自的特a色就更加鲜明了。儒家讲“明德”,而道家讲“玄德”。何谓“玄德”?《道德经》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德就是道之德。道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而不以为己有,顺自然施化而不以为己功,虽为万物之长而不自以为主,而是让万物自在自为。

老子在《道德经》十七章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人间的帝王,效仿道,悠闲自在不轻易向百姓发号施令,百姓各遂其生息,自然而然上下相和,百姓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是说,这是自然如此。

子见老子图(资料图)

这体现了道家的特色,对人的自主性和自由充分的尊重,他相信人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而不需要别人的控制与干涉。什么是“明德”呢?《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儒家看来,要通过学习,了解并彰显光明的德性,亲近爱护老百姓,并达至最完美的境界。

《论语》中,子贡向孔子请教,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普遍照顾百姓又能够确实济助众人,可以说是一个仁人吧?孔子回答,岂止是仁人,已经是圣者的境界了。这种境界连尧舜都难以做到。接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见这个明德,大者言之,博施济众,对天下人行善,从而感动天下人,让天下人一起行善。小者言之,自己想要立足安稳,也要帮助他人立足安稳,自己想要进展通达,也要帮助他人进展通达。合而言之,明德,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我与他人皆达完美之境。由此看来,“明德”是要主动作为,他要照顾他人,他要为天下人谋福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资料图)

“玄德”不一样,它根本无心作为。老子不以红、黄、蓝、绿等耀眼的颜色来命名他的“德”,偏偏以“玄”来命名。“玄”,黑色也,最不显眼的颜色,却代表着老子深远的大德。

儒家、道家都希望给人间一个美好,让人民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但差别就在“明”和“玄”上。“明德”是有为,“玄德”是无为。儒、道两家都强调修身,但这个显著的差别导致儒、道两家修身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儒家修身最强调的是光明的德性。儒家认为人人皆有同情的心,善良的心,只要把这颗心存养扩充,大可造福天下,小可经营好家庭。所以孟子强调:“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己矣。”

“放心”,也就是天生的善心被自我放逐了,修养最要紧的是把这颗被放逐的心找回来,一旦找回了这颗心,人生就没有问题。

道家修身强调弃除物欲,认为物欲是导致人产生偏邪行为的根本原因。《道德经》用大量的章节来说明这一点,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求放心,找回天德良知(资料图)

所以,一定要抛弃物欲的享乐,“为腹不为目”,只取所需,不取所欲,才能进入一种安宁、平静的精神境界,也才能不会出于自我的目的去干涉别人,控制别人。

儒家的修养是外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内圣外王”。道家的修养是内敛的,无欲无求,就不会干涉人,不想控制人,天下又何需治哉!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啊。

儒道两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在于世界观的不同。在儒家看来,天作高山,天生万民,天是最高的主宰,天赏善罚恶,是有为的。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这个“命”是天给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代天施为,用《大学》的话说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在什么位置上,你就要尽相应的责任。

天给人以使命,还给人以心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就是人性,这里天命除了使命之外,还有完成使命所应有的心性在内,这个心性是什么?从《中庸》全文的论述看,就是诚。人必须以诚心来践行天命。

见素抱朴(资料图)

道家的世界观是什么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一个整体,整体里面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就是三,“三”产生万物。

万物无不背负阴,怀抱阳,它们都是阴阳二气和合的产物,它们也只有在阴阳和合的状态下才能存在。

道家的这个世界观决定了道不对万物有主宰控制的作用。道都不控制、主宰万物,何况人类呢?何况个人呢?

儒家强调责任和义务,道家强调要尊重个性与自由,儒道互补,刚柔相济,也许才是人生境界的最佳答案。

(0)

相关推荐

  • 中国人应该学儒家还是学道家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二个学派,儒家由孔子创立,倡导积极入世,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推崇圣贤,主张教化,让我们学习君子并努力成为君子.服务社 ...

  • 中庸之道的“道”与道家之道,其关系是并列,还是融合?

    一桩文化公案的是与非 关于老庄.孔子的先后问题,胡适跟他的学生钱穆.冯友兰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晚年,在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哲学史>时才对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做了总结,他说:"有一天 ...

  • 艺术人生 | 六个哲理洞见老子智慧

    卡萨布兰卡 纯音乐 - 绿色花园 打开音乐 体验不一样的观赏感受! ... 老子,又称李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教祖.下边这6个成语,可以说老子一生的智慧尽在其中. ...

  • 老子智慧:静以修身,有静气者,方能成大器

    老子哲学中曾提到一句"致虚极,守静笃",要追求"虚",持守"静","极"和"笃"体现出致虚守静的的彻 ...

  • 老子智慧下的传奇人生:从《道德经》的角度观察刘邦的一生

    导读 <道德经>又称<老子>,它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所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它的来历很神奇,<史记>记载老子前往西方时经过函谷关,当时他被函谷关关令尹喜拦住,尹喜请求老子用 ...

  • 6个成语,洞见老子智慧

    道家 道法自然...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老子,又称李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教祖. 下边这6个成语,可以说老子一生的智慧尽在其中.[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

  • 洞见老子智慧的6个成语

    老子,又称李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教祖. 下边这6个成语,可以说老子一生的智慧尽在其中. - 01 - 富在知足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 ...

  • 六个成语,洞见老子智慧

    六个成语,洞见老子智慧 文教艺在线 04-1503:43老子,又称李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教祖.下边这6个成语,可以说老子一生的智慧尽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 ...

  • 与人结了怨怎么办?老子智慧教你化解!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七十九章) 和解了大的仇怨依然会有残余的不满,这又怎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释好呢?因而智者宁肯让别人有负 ...

  • 老子智慧:人生最高境界,应当是这4个字,...

    做好了,顺遂无忧   有人问,人这一生中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才不算虚度光阴,才可以事事无忧? 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 老子智慧:为无为、法天道,意味着选择与众人截然相反志趣与事业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