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荣:桐花万里丹山路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064】
作者 | 肖向荣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在古诗里面,尤其喜爱那些行路的诗句,比如志南的“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曾几的“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觉得尤为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富含生趣,随着诗人轻快的脚步,心情也变得格外明朗起来。
通过行万里路,可以多增长一些见识,多明白一些道理。世界这么广大,不能让自己活得太憋屈了。专科毕业的时候,每人发了一本纪念册,栏目有很多,其中有一栏是“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我在上面写的是,携一架6000美元的照相机,周游欧美各国。
想法固然很好,但真正实现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可以尽可能地多转几个地方。我很喜欢到一个地方以后,随意地走一走,细细地看一看,充分感受那里的环境和氛围,而不是像打仗一样匆匆地走马观花。
到了一个城市之后,很喜欢到这个城市的小巷子里面走一走,而不是只在主干道、商业区或者旅游区,那是这个城市的表面,不是这个城市的真实。只有到小巷子里,看看那些普通居民的生活,你才能够真正了解、感受这个城市。城市之间真正的差距,往往就在小巷子里。
无疑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要转的话,肯定要找个白天,或者是人很多的时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多走一走,到这个城市的小巷子里看看,这里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那样才有味道。只有那样,才算真正到过这个城市。
当然,景点是一个地方最为集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的。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你会邂逅那种触及内心的悸动和静美。记得到泰山脚下的普照寺,印象最深的是一棵六朝时植下的古松,历时已有一千五六百年,枝繁叶茂,枝叶伸展出很大一块地方。想想这棵松树经历的时间,真是长的可怕,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依然长得很好,生命力依然旺盛。而人间,从六朝到现在,经历了多少朝代和历史变迁,与自然比较起来,人要脆弱得多。
另有两棵大银杏树,很有特色。雄株上有鸟巢十个左右,而雌株上则没有,让我觉得特别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鸟怎么只到雄株上做巢呢?难道在鸟的世界里,也是重男轻女?
冯玉祥先生曾在此居住。看到有两幅字,“欲除烦恼需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寺庙的主旨在一个静字,只有在幽静的环境里,人们才会停下烦乱的脚步,真正亲近自然,感读历史,产生那种肃穆的感怀,变得谦恭圆通。
正好是芒种那天,我步行到红门,一路登泰山,边走边看。两边有不少石刻,很多都是历代文人的题字。而我主要是看两边的山势和树木,路两旁的山势很好,每一段路都有不同,很多地方特别壮美,周围满眼都是树木,其中还有不少古树,长势很好,郁郁葱葱,令人赏心悦目,这些自然景致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山路比较曲折,要不停地上坡和下坡,让我时时有峰回路转的感觉。很多地方非常陡,感觉总是有爬不完的台阶,特别是到十八盘的时候,连续要走好几大段台阶,这时只能是扶住路边的铁护栏,一步步慢慢往上挪。不大敢回头往下看,怕会头晕。我看到别的游客也是这样,都是用手紧紧抓住护栏,慢慢往上走,这样从上看下去,整个登山的人流就形成了一个长串,蔚为壮观。
等到登上南天门,来到天街上,再往山下看,感觉豁然开朗了。刚登山的时候,天气就很闷,登上南天门后又走了走,天气很快就变了。我看到白色的云彩一股股地从山谷里面升起来,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再过了一会儿,就感觉云从身边呼呼地过,完全站在了云雾里。周围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了,全是云雾缭绕,感觉尤为神奇。
然后,开始下雨。我打着伞继续往上走,一直到玉皇顶。在雨中,我一路下山,就感觉雨水干脆就是顺着台阶往下流。紧靠着山路的山涧里面,水流湍急,气势很大。在泰山上,难得遇到这么大的雨。我一直觉得,一座山,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了雨水,就好像缺少了灵气,水是一个地方的神韵。
所以,我更喜欢南方,喜欢水乡,喜欢那种满目苍翠、小桥流水,觉得那才是更美丽、更适合居住的地方。记得第一次看到长江的时候,特别惊叹于它的壮阔,那才是一条真正的大江。北方的河流,大多没有这样的气势。
没想到,泰山的雨居然也如此气势宏大。特别是在云步桥,水势特别大,水流特别急,给人以震撼。在半路上,雨停了,天放晴了,整个天空就像被水冲洗过一样,放出湛蓝的亮色,看上去特别美丽,让人心情特别舒畅。大自然是如此的壮丽,不好用语言来描述。
在山路上,看到很多挑夫,他们挑着担子,稳步前行。我跟其中的一位交谈了几句,他说把60斤的担子挑到山顶上,收入30元,一天只能来回一趟,非常的辛苦,但已经习惯了。看着他们的身影,给我太多的感慨。或许,每天都能领略泰山山路上不一样的风景,他们的心情会与众不同吧。(全文完)
作者简介
肖向荣,男,43岁,山东省广饶县广饶街道人。现居济南,在省直某机关工作,喜欢读书思考写作,发表法学方面的论文及随笔数十篇。乡土赊旗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