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坛新领军人物——杨必位
从生活的体验中重塑新田园诗话
杨必位,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曾授予的“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巿第九、十届,重庆直辖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巿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长。
杨必位曾十二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多件作品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党校、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收藏。有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重庆三峡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洛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及日本原首相海部俊树收藏。是一位有影响的,深受社会关注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天安门五十年珍藏画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中央党校《世纪辉煌》书画集、《现代山水画库》、《重彩山水画作品集萃》、《当代美术教学意象山水范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巨匠绘画作品集》、《现代中国美术大展作品集》等数十种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百杰画家杨必位作品精选集》、《中国西部名家作品选集》、《名画典藏·杨必位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绘画专集。
杨必位曾经配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重庆主持、组织过“徐悲鸿艺术大展”、“张大千画展”及学术研讨会,曾被聘为全国纪念香港回归艺术大展艺委员会委员,以及组织中国著名画家赴三峡慰问三峡建设职工活动。
澄怀观澜,觅得逸乐笔墨
——读杨必位老师的《画眼春秋》有感
庞茂琨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少年时代梦想着一定要到艺术殿堂里去走一遭,认为能在膜拜的大师门下去追迹求道才是人生的最大理想与幸福”,杨必位老师的文章《伴行在师友的情义之中》的第一句话便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并实现着年少时的梦想,但每每检索自己艺术发展的轨迹则不免更加感恩于每一位给予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杨必位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杨老师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是他将我从懵懂的少年涂画带入到了绘画的正规语系之中。在杨老师循循善诱和悉心教导之下,我成功考入了川美附中,之后便在川美学习、工作直到现在。尽管跟随杨老师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且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在学习期间,杨老师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却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领略到绘画世界里不同画种语言的魅力以及中西方艺术的博大精深。杨老师的亲和与健谈,也让原本晦涩的绘画基本功学习变得生动易懂。每次听完杨老师的课,我都获益良多,对艺术又多了一份憧憬。
甚至,杨老师带给我关于艺术的认知和对于绘画语言的理解在多年的大学专业学习以及毕业为人之师后对我都有持续的影响与启发。他那化深奥为浅显的教学能力是很多艺术高校的专业老师都不及的。当然,我所汲取的杨老师那些言简意赅的教学营养,其中蕴涵着杨老师对艺术系统的知识积累,更与他笔耕不辍的艺术实践紧密相关。可以说,在艺术的起始阶段,承蒙杨老师的教导为我打开了认知艺术的窗口,进而有机会在专业的艺术学院里追迹求道,实属我人生的幸事。
然而,一路艺术的探索与求真,加之工作的繁杂,多年来我却鲜有与杨老师认真坐下来交流艺术与创作心得。近日,收到一部关于杨老师从艺漫语的文集《画眼春秋》并无意外,因为艺术家出画集已是常态,以杨老师的艺术理论造诣与洋洋洒洒的文笔,得一文集出版在我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但当我仔细翻阅上下两部文集之后,从36万字的文章体量,断章有序,逻辑缜密的篇幅划分里可以看出,这部文集已经不仅仅是杨老师从艺的漫语,散记,而是他多年以来对于艺术的深入理解,在笔墨实践中的个人体悟,也更是在触感人生的百味交集之后的通达畅然。
观书如见人,杨老师是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画家,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性的审美浪漫,将无味的道理变得鲜活有生命,这本文集亦是如此。文集上篇谈艺术认知与态度,多为有见解有立场的论述性文字;下篇讲感悟,描述从艺历程与写生游记,每篇文章他总能娓娓道来,在给予读者阅读的快感的同时,也将所言之理不经意地让读者心领神会。这是一种写作的能力,也是杨老师的才华所在。此外,文集在篇篇长文或各大章节之间,多有杨老师的诗词穿插。同时,在每个章节之间,也都有老师的写生速写作为开篇引入,以及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诗词提纲挈领,在诗词的旁边也会有老师写生途中的照片记录。这看似不经意的版式设计,一定是杨老师用心经营的结果。诗词与画作相得益彰的点缀,让文集的文章节奏变得张弛有度,阅读起文章来更觉回味无穷。
更为重要的是,杨老师的诗性漫语是厚重且有力的,是在其人生阅历与艺术经验之上的厚积薄发,整本文集有着坚定的艺术立场又颇具理论性。杨老师的艺术态度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观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说在1982年用9角钱偶然买回的《美学散步》,其间似乎蕴藏着审美精神的必然关联。正如刘小枫所概括的关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态度—— “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将艺术作为一种人生观的表现,其实在我1970年代认识杨老师的时候,从他的身上已经有所感受,只是借助《美学散步》的启示,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艺术与审美的追寻。
在杨老师的文集上册“画路观澜”中,首先,可以窥见他关于美术史修养的深厚与扎实,并在多篇艺术史的论述中,可以明确感受到杨老师艺术追寻的参照坐标——即是以范宽与董源为代表的宋画所追寻的悠然深远、空灵恬静的无我之境为其文化审美的终极追求。其次,杨老师也花了很多篇幅来讨论绘画的创作体验与创作方法,他常常在生活中找寻灵感,通过生活的点滴来参透艺术的本质,例如在泡温泉的生活趣味中体会“逸乐之笔”的灵感来源,并且以古鉴今,在“三水映月”、“残池浅影”间,总结并形成了富有个人风骨气韵的笔墨方法。
再次,以史明今,文集上册所体现出的杨老师对于当代艺术的思考与判断也是令我尊敬的。在《刍议中西绘画互动中的审美观》中,杨老师道出了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及其创作路径——把握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主核精神,方能重新阐释出富有民族与自我个性的艺术作品。此外,杨老师有限的几篇关于艺术家的评论也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经验与观展阅历的基础上的,没有随性的夸大其词,而是言之有据,朴实见心的品评赏析,这都集中在“艺林拾萃”的章节中。
杨老师见心见性的艺术态度与诗人气质又是以质朴的生活和坚韧的艺术实践为前提的。“人生几何难刻舟,风华四境意不同。庖丁困解情中结,故苑春荫醉趣浓”,从这首诗词中可以体味出,杨老师在艺术探索中的努力与不懈的实践精神,以及他所期望达到的艺术境界——通达与自然,自在忘我的逸然之乐。“业精于勤荒于嬉”:一瓶水一个干馒头可以支撑他在田间一天的描画,8日轮渡上与工友打成一片的三峡写生创作,多次祁连山间、太行山间的游历与写生,与各路艺术大师与理论专家的秉烛夜谈、笔墨交锋,案头如饥似渴的阅读与从不间断的绘画创作……如此的实践积累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均一一隐现在《画眼春秋》之下集,然而于文集的唯美辞藻之上,却向我们每位从事艺术的实践者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最为基本的艺术态度与创作原则,我们看到了一位执着于艺术的长者的坚持与沉浸其中的快乐所得。
近日翻看杨老师的《画眼春秋》,总能使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之源应该就是在艺术上的惺惺相惜。可以说,杨老师的文章尽管是温婉的,但是他的艺术风骨却是坚实有力的。篇篇砚边心语都是澄怀观澜的朴素道理,道的通达必能觅得逸乐之笔,文集后杨老师的画作中苍劲、润泽的笔墨,以及其所描绘的那种蕴涵充满的怡然之境即是对其文集的最好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