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进入大学,一个必须知道的“常识中的常识”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问的是“高中生进入大学,有哪些必须知道的常识和经验”?
这个题目我特别想回答,因为我有个堂妹,憨憨的,过完中秋节才正式去大学报道,想来在大学里的时间还不算久,我觉得我应该对她说些话----这些话她知道的越早越好,所以今天发了。(尽管昨天才更新过,没看过的可以点击蓝色字体:昨天我写了什么好文章?你不点进来都不知道!
今天这篇文章发在公众号,也是我想对所有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所说的话,一定要认真看下去,并且要认真的对待这篇文章里提到的问题,相信一定可以对你有所启发,请记住这篇文章给出的建议,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你错过一些机会。
正文:
抛开所有“高中生进入大学必须知道的”,如果只讲一条的话,那就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提到过的,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必须中必须”、“常识中的常识”的问题,这问题就是:你进入的这个大学,以及你选择的这个专业,是否出自草率的决定?
宝贝,这个问题值得你用一下午时间,去调动记忆,去回想当初你填报志愿的方方面面。
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你的父母、老师是否参与你填报志愿的决策?
这个问题的思考背景是,大多数的老师、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填报这件事是没有经验的。
先说老师,也许是你填报志愿是最可以依靠的人,他们的确往往精通教学,但这也就是他们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的专业局限于此,在志愿填报上,他们的意见不能作为你太大的参考比重。
再说父母,不从事教育行业相关的父母的意见,参考性还不如你的老师所给的意见,但他们是你父母,对你而言,影响权重更大,可惜的是,因为他们对填报志愿也同样缺乏认知,最后也只会根据他们自己的过往经验来干预你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的选择,有过大的比重参考了这两方的意见,那么,这是值得再做评估的。
2.自己填报志愿的时候,你做过了哪些工作,哪些调研?
你对你刚进入的这个大学的了解有哪些,针对你认为重要的方面,其信息准确?
你对同类别的大学,又还有哪些了解,做品类竞争分析了吗?
事实上,我觉得高三学生高考完之后,最大的功课应该不是策划怎么玩、去哪里旅游,而是在成绩下来之前,就开始为“填报志愿”进行调研的筹备。
当然,我指的这个调研,是积极利用网络的公开信息、公开知识对有选择可能性的院校进行全面了解。
之所以,让大家进行以上两个问题的自我审视,那是因为:你还有机会!
如果是专业,近的来说,大一就有一个可以转专业的机会窗口。
如果是学校,那就是远一点的,考研,你还可以考研或保研,去更为高等的心仪院校。
所以,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最紧要的不是去构思怎么旅游、该看什么电影、参加什么社团才好,而是先得做一个叫做「验证」的工作:
你得去验证那个你所选的专业,是否适合,是否喜欢;
你得去验证当初的选择是否是草率的、是否错误的。
就好像填报志愿是一个选择题,来到大学之前,你填了一个选项,现在到了大学,你总他妈的去验证自己的选择是否对吧?不是吗?!
但是,没有人告诉你要去做这件事啊!我也很遗憾,当年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要去做这件事!都是到了大学就解放天性了!!遗憾......
而且这个验证的工作,一定要强调「主动性」。
你得主动去验证,而不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你才后知后觉发现自己不喜欢那个专业,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不同院校和专业的设置不同,有的专业,在大一的时候,第一学期就开始进行专业学习。
这部分学生相对的幸运,因为第一年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你所选的专业,如果发现不喜欢,就可以及早了解本校的转专业条件,比如学习需要达到专业的前10%或5%......总之,是有选择余地的。
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的专业,这是不幸的,但不幸中的万幸就是----你发现得及早,发现得越早,你的沉没成本也就更小,另一方面,你的余地也就越大,因为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大学生根本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没人告诉他们这些的,他们一进大学就玩疯了,当他们玩疯的时候,正是你努力的时刻。
相对不幸的是其它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大一学的是基础课、通识课,甚至有些专业到大二还在上这些大课,要等到了大三才会进入细分专业。
为什么说这类专业的学生不幸?恰恰就是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到了大二或者大三,才晓得不喜欢自己所在的专业,但是等你到了大二、大三才发现就晚了,已经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因为转专业的窗口期就只在大一啊!
所以,如果问我,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哪一年?我觉得,是第一年。
你之前选择草率了,选错了学校、选错了专业,也许是因为态度轻浮,也可能是因为认知的局限——归根结底是认知所致,但过去的不能改变了,只有眼前:大学第一年,唯一一次可以用来弥补过去认知局限所造成的错误选择的机会。
那么,你该怎么做?
前面我们说了,需要你的主动性,你得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专业,是大一就开始专业课授课呢还是需要等到大二大三才细分专业——对此,你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了解以上信息之后,请开始“验证之旅”吧,如果大一就上专业课,那你跟着走就行,最值得提醒的是,大部分要到大二、大三才细分专业的学生,你大一没有专业课,那怎么感受呢?
额……最好的方式就是,请做一只“癞皮狗”吧!
鼓起勇气,撑大胆子,从师兄师姐那里弄来课表,在不上课的那些时间,好好去蹭课。
有的同学很怂,连师兄师姐那些大课都不敢去,更遑论小班专业课……那怎么办?
其实不是怎么办,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没见过世面”导致的,没见过世面,自然脸皮就不够厚。
我告诉你,哪怕同一专业的师哥师姐,不同班级的课表也多有不同,所以要多找来几份,这样你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知道本专业的专业课开课情况,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不上课的时间。
找到专业课,哪怕是小班的,你直接进去。
当然,不想要显得唐突的话,最好在上课之前就坐在教室里,然后等他们开课就可以了,一开始怕尴尬的话,你可以带着作业去做,别发出声响就行,就这样?嗯,就这样……他们会赶你走?谁赶你啊?还不是你自己走的。
怎么还是觉得尴尬?第一,这尴尬也只有你自己那么觉得;第二,要记住你是来干什么的,尴尬相对于你要做的事来说,算个屁啊!
当然,如果你非觉得你那“尴尬”是天大的事,那就拉一两个同学去,很多事情,两个人一起做,就不尴尬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些专业课,我们一个班靠教师前几排坐着,教室后面就有一小撮,三四个,有时候是一两个,堂而皇之的坐在那里,他们看似是在我们教室里自习的原住民,但,嗯,他们就是蹭课的……我没发现我们的老师赶过他们啊!!!
我自己也会这样去蹭别的班级的,甚至是别的专业、别的学院的课程,我也没有被赶过。
还记得在大一的时候,我去上经济学院的课,我跟着经济学院的同学上了半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那是两个班级合起来上的课,他们压根不知道我不是他们经济学院的……而且,我甚至没有刻意去挑教室角落坐着,而是每次都“融入群体”。
我猜测,当我跟A班级的学生坐着的时候,他可能会以为我是B班的学生,当我跟B班学生坐着的时候,他又会以为我是A班的学生……这是大学里常见的现象,“不好意思,就算是隔壁班,我也认不了你全班的人,更尴尬的是,我可能连我自己班的人都忍不全”!
当然,你搁那儿坐着,有时候老师会问你,你是这个班的同学吗?这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不是。
然后他可能就不再问你了.......莫名其妙吧?其实他也只是问问而已。
不需要额外理由,你不走也没事,老师也不会赶你走;
遇到少数的情况,比如那老师真让你出去,你就直说,“想上你们的课”,相信我,当你说想要上他们课的时候,授课老师绝对不会拿出手机收款二维码说,来,付一下旁听费!
他会允许你留下来,并且想到前面那一堆上课会偷玩手机、不时打瞌睡、假装听课的本班学生,他会乐意你留下。
总之,大学里的课,你只管去上,直到授课老师把你赶走——但相信我,不会!
你要做的事情还可多,不仅是听本专业的课,从而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还要去听别的学院、别的专业的课:
1.经过验证,发现自己喜欢所选的专业,你会不会好奇,是否有更适合、自己也可能会更喜欢的专业?
2.经过验证,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的专业,那么别的专业有更适合你的吗,还是目前这个专业就是“所有不适合我的专业之中最适合的了”?
第一问,告诉我们,转专业这件事,不是只有发现不喜欢了才换去喜欢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想到这个选项),也可以在喜欢的情况下换到更喜欢的(少数人才能想得到);
第二问,告诉我们,转专业不要盲目,一定要先尽可能多的对选项进行考察。
所以,蹭自己专业的课,长征之路才走一小截,你还要去听其他学院其他专业的课。
这些事情需要在大一做才行,并且同时还要保持努力学习,如果你最后找到了自己更为喜欢的专业,但最要紧的学习成绩没有满足转专业的条件,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大一最好的姿态是:以可能需要转专业的要求来学习,以可能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的要求去“蹭”各种专业课程。
当然,如果一进大学,就对学校不满意、稀烂,那么最好的姿态就是:以保研或者考研的姿态脱身。
外面总有玩闹者,爱疯任由他们疯,你不要同流合污;
始终告诉自己,你不属于这里,努力着,你就可以到别的地方去。
当然,你要抓住机会。
爱你们,祝你们人生顺遂...至少大学顺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