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涉县招岗村杏花山文化研究文献集(一): 招岗村仙姑洞洞主之考辨
2020-12
招岗村的仙姑洞,自古,远近闻名。
但,“仙姑”是谁,谁是“仙姑洞”洞主?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民间,老一辈善男信女确信,这里住着的是:三仙姑和(小闺女)九仙姑,2005年塑像时便也就塑成了王母娘娘和九位仙女(洞府之前,琼台之上,庭院之中恰好种植了10棵侧柏,树龄均88年)。
也有人曾揣测,是赵明公妹妹“三霄”或包括娲皇在内的“三霞”(紫霞、碧霞、丹霞)仙姑中的“紫霄”或“紫霞”,但终止于不能自圆其说。
从山下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碑刻看,洞府主人分明应该是唐代中期得道成神的“圣后天仙”紫霞仙姑——武梅娘。
笔者认为,关于仙姑洞洞中“仙姑”到底是谁,应从两个层面去讲:
一、在普罗大众心目中,那就是王母娘娘的女儿:三仙姑和九仙姑(参照《西游记》,王母与玉帝有七个女儿,依次是;红衣仙女张天寿、青衣仙女张天阳、素衣仙女张天荣、皂衣仙女张天昌、紫衣仙女张天显、黄衣仙女张天庆、绿衣仙女张天羽,是七个“仙女”,与九个“仙姑”并不能完全相对应。“七仙女”的另一种说法是:珠王圣母、碧霞元君、白娘圣母、青娘圣母、西王圣母、仙女圣母、九天玄女,也不能恰好与九个“仙姑”完全对应)。因此,与“紫霄”或“紫霞”无甚关联。
二、在古今文士骚客及高道大德眼里,那就应该是唐代“粤绣第一人”,即名道“紫霞仙姑”,也即道教神谱体系中的“圣后天仙”,唐代中期南海人,神龙元年(705)进宫,曾经的唐中宗时期的宫女——武梅娘。
初步厘清在不同层面意义上的洞主身份后,笔者再对“仙姑”在招岗后山道场的自然环境及历代修造过程作粗略介绍,既为便于加深我们对紫霞仙姑在招岗后山弘道艰辛之印象,也为方便我们对历代士子文人及普通信众之热忱有个总体的了解和有效的把握:
首先,招岗的紫霞仙姑洞,作为天生洞窟,位于后山阳面巍峨的“南天门”后侧琼台之上,系接近于峰顶石罅之间的上下双层溶洞。(时人张太元先生曾题句曰“挂”— —“洞窟挂在云雾中”,很形象!)下洞平走,不及3米,狭不容身;上洞上行,洞口朝下,深约15米。该双层溶洞,是后山众多岩穴溶洞中最为奇特也最为著名的一个(另有老师傅岩、洪岩、老君洞等10多个)。作为道场,就其规制而言,包括山上、山下和城外三组建筑,从县城北关村外(一号桥盐业大厦处)一直到招岗村后,道路行程约为6华里,为涉县乃至全国都很罕见的道场规模。
据大清道光三十七年(1857)七月本村禀膳生赵庭兰撰《建立紫霞宫碑志》云:“涉之东者,有紫霞洞,紫霞洞下作紫霞宫焉。所以继碧霞成圣后天仙而封神也。昔以仙姑名洞,未知何据”。民国二十年(1931)杨如升撰《重修仙姑洞碑记》则具体描述:“洞之前部宏敞处有如厅堂,而洞之最深处则非蛇形匍匐不能达其奥境,且泉水潴积,四季不溢亦不涸。洞前之西侧,孤山屹立,下空如门,形势天成,人人惊为奇景”。“斯山之麓及城东北隅各有歇马店一所”。
其次,大清道光三十七年(1857)七月《建立紫霞宫碑志》载,“乾隆年间”,紫霞洞紫霞仙姑就“显应如响,四方祈祷如堵”。“越道光廿五、六年,岁大旱,惟此处降雨二次,聊免凶荒。沙阳送水至今矣。忽有女善人出外募捐,建立宫殿。善首等妥拨善工。基址壁舍不数日而工成告竣”。“然迄今瑞气腾腾,云遮殿宇;祥光霭霭,雾笼仙宫,实胜地千载巨观也。嘉庆已卯迄道光丁酉,时文人郁郁彬彬,不敢谓和士鸣盛,也可免面墙冶讥”。
由此看来,后山仙姑洞的区位和山形地貌及沟谷幽深而又处高敞亮的地势优势乃为天造地设,钟灵而毓秀。最迟在清乾隆年间,招岗后山已是紫霞仙姑弘道的重要道场。嘉庆已卯迄道光丁酉(1819-1828)这9年,村籍“文魁”张岸登儒道兼修,本字瀛宾,斋以古顿寄居,入世出世,董道遇人而又能“行到水源处,坐看云起时”,(民间盛传其早年割柴时,曾路遇仙弈的传奇故事),紫霞宫仙姑洞一时成文士骚人集聚修禊之惬意地。道光廿五、六年(1845-1846),“建立宫殿”,已成“胜地”“千载”之“巨观”!
又据民国二十年冬《重修仙姑洞碑记》载,“韩山为吾涉群山之主,中多奇峰佳洞,而尤奇特者,首推本村之仙姑洞”。“ 仙迹莅止,大显灵于斯山也。附近之居民每逢春秋佳日,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斯山之麓及城东北隅各有歇马店(紫霞宫)一所,本村及城关善男信女,募资建筑以备仙驾憩息者也”。“民国十九年尊神圣旦日,有原曲村女善人捐钱十九千五百文,皆以为仙灵香火之资。于是,本村士女起修葺洞府之念,即于本年季夏以捐赀为基,由本村女善人等四方募化,奔走跋涉,涓滴集凑,共得麦四石有余。本年秋后,即开始动工。一面由本村住户施工,一面由木匠、石匠承包,皆奋勇当前,唯恐落后,甫经二月有奇,厥工即告成”。“除将洞前积石除去,建立大殿三楹外,又修葺山麓之歇马殿(紫霞宫),铺垫路途坎坷不平者。规模虽不甚宏大,然画栋雕梁,焕然一新,为斯洞增色不少”。
很明显,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这里仍是“奇峰佳洞”、“ 仙迹莅止”、“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重修之后,“规模虽不甚宏大,然画栋雕梁,焕然一新,为斯洞增色不少”。
然而,可惜的是,文革期间,紫霞仙姑洞山上山下及城东北隅建筑群一概被毁。特别是建立紫霞宫碑志上“河南省沙阳”等字样也被红卫兵小将用瓦片磨毁,使得涉县“沙阳”又少(毁?没毁?少?没少?)了一处还算比较重要的金石文献。
有幸的是,天道好还!80年代中期,紫霞仙姑洞又获重修。香首冯翠心、张九年、赵小廷,维首张火廷、樊起平、樊玉生、杨孝中等规划并主持,全村男女老少自发投工,恢复拜殿三楹,增建精舍三间。改道(东移)十八盘,沿途种植柏树50余棵。2002年,韩王山被河北省规划为风景名胜区。笔者于2003年春,点命韩王山64景并各题七言绝句一首。其中,后山被点出祖师印迹、仙桥飞虹、云床禅定、古柏垂披、石罅通天、洪岩绝壁、鹿洞奇观和桃辿仙踪等8处,被称为“后山八景”。
更为幸运的是,2005年当年,仙姑洞神像塑成并开光。有村两委支持,赵小廷、张保兰、冯普鱼等村内众善人积极筹办,文化名流王立新联络和协调政界和文化界人士,民间文化老人“久长道长”竭力鼓噪和渲染,举办了大型文化活动,到会各界人士越千人。至此,依托紫霞仙姑洞和紫霞宫(歇马殿)及赵小廷名人寓所的后山风景名胜区建成。2007年春,张保兰、赵小廷、王乃林、张月心主持又重修紫霞宫(张虎庆承建)。2008年,西戌吕祖庙牛道长考察后山道教基地。2009年后,邯郸市旅游规划师张国胜和陈新、剧作家杨兰春等名人团队每年光顾3—4次,后山风景名胜区在邯郸一带的影响越来越大。
2011-2014年,后山风景名胜区趁势延伸开发至韩王山主峰西南侧浆板凹。景区既成道路超过12华里。核心开发区从牛王垴到跑马岭,面积约1平方千米。已开发著名景点有紫霞宫(歇马殿)、广场及戏台、十八盘、老师傅岩、南天门、紫霞洞(仙姑洞)琼台及献殿,还有赵小廷名人寓所及新建常仙观等8处。碑刻遗存:清代1通,民国1通,新碑1通。新塑神像一组12位。古柏10株,古桑1株,名枣木1株,竹林1片。新建观景台1处。2014年,时任涉县县委宣传部长张婷婷由统战部苏副部长陪同欣然考察后山风景名胜区。随即,本邑文化创意名人李凤岐先生考察和规划后山“杨家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十年代中后期,南关周姓文化人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杨家将的传说》,内容涉及招岗后山紫霞仙姑洞,对洞府仙境及村前玉石栏杆驸马桥七星庙等有较多描述)。2016年,冯普鱼争取村委支持,拓宽仙姑洞十八盘部分盘道。2017年春,五台山高僧考察后山风景名胜区。是年,增创庙会,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三,开始一年两度的常仙观民间传统文化集中活动。2018年3-6月,杨三林、王怀明、赵小廷、樊金平、张海林、王拉弟等施工,依山就奇,建成精巧名观常仙观。常仙观开始对外开放。
关于招岗的仙姑洞,“紫霞仙姑”到底是谁,如上所考,前人语焉不详。经笔者查考,已于2011年认定:紫霞仙姑,俗名武梅娘,南海人,生于唐中期。善绣入宫。花甲返里,隐居西樵山。因道德高尚、鄙夷权贵成“圣后天仙”而被封为神。
至于具体什么时间招岗后山仙姑洞成了“圣后天仙” 紫霞仙姑武梅娘的道场,并不十分的清楚。但,因后山乃本村赵姓发祥地,他们最初生产活动主要在后山后半截。又知,赵姓系明洪武年间自更乐南池迁来。始祖单讳泰。明嘉靖年间即居埝上周围,曾为主要姓氏,明中后期直至清初,村还因以称“赵岗”。从旧文书记载和传说可以看出,后山最早捐地建庙供奉仙灵的理所当然地首先应是地主赵家先贤。如此说来,后山仙姑洞供奉紫霞仙姑最早可能是明洪武年间。大清道光三十七年(1857)七月《建立紫霞宫碑志》就是赵姓监生赵庭兰撰文并由其门人张永言书写的。民国二十年(1931)冬《重修仙姑洞碑记》则由国立北平大学毕业 、河南省立十一中学教员杨如升撰,业儒赵兰秀“沐手书丹”。时至80年代中期(1986),又是赵家后人赵小廷(赵金廷)开发后山后半截,积极倡导重修紫霞仙姑洞,使得此“胜地千载巨观”劫后新生,逐步开始再现往昔的盛大与辉煌。
笔者情不自禁,慨然在《招岗后山风景区志(资料)》中热情洋溢地起赞:后山,乃“赵氏发祥,杨家倚重,张门悠游之胜地也。处生门而景致幽,崖崦岫穴尤为沙阳绝胜世所罕见者也”,“不惟古圣先贤高道大德乐得寄寓,今之闲散高蹈之士亦蜂集蝶簇,啸咏歌哭,挥洒才情,放浪形骸,看杯中日月,转袖里乾坤,忽尔又作餐霞饮露状”,意畅情舒,风流极尽。敢祈仙姑武梅娘齐天之大气洪福,诚袭一代“帝师”、“三晋八府巡按” 、周围九省“文魁”首领张岸登儒道兼修之高蹈遗风,沐浴弹冠,焚香列鼎,恭祝紫霞胜境俨成世所罕有,修行养性、羽化升腾绝佳之圣地!!!
山雨居士
戊戌岁腊八后七日 于古赵御金台东神威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