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不治中非其治也 万瑞祥许寿仁
先生是江西省的一位名医,他热心于中医事业,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医人才,真不愧是一位既有高度理论水平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家。回忆1952年春我陪同数例患者去请他会诊,在会诊时,先师对我叙述了“治病不治中非其治也”的道理。中者脾胃也,无论是肺病、肝病、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均应注意脾胃功能之盛衰。《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说明脾胃有共同完成饮食受纳运化,以及生化气血充养全身组织器官之功能。他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充分反映了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功能。所谓脾之气,概括为“胃气”,无论何种疾病,胃气不败预后良好,胃气已绝预后不良。多年来按许先生所说“治病不治中非其治也”的教导,用于临床颇有收获。现举例如下:例一:张某,男,32岁,农民。因咳嗽痰中带血丝反复发作三年余,而来我院就医。患者自1977年4月起,常有咳嗽,吐痰带血丝,气短盗汗,午后低热,经X线检查,右上肺有结核空洞形成,痰中有抗酸杆菌。近年来经常腹痛便溏,食欲欠佳,经抗结核药物(链霉素、异烟肼)等治疗均无显著效果,乃于1985年2月来我科就诊。检查:身体消瘦,面色苍白,两颧潮红,声低气短,脉细而数,舌苔白薄,质淡红,听诊右上肺呼吸音减低,心律正常,腹部肠鸣音增强,腹壁松软,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中医辨证为脾失健运,土不生金,以致肺病久治不愈。病虽在肺,根系脾胃。除用抗结核药外,必须健脾和胃,选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予党参15克,焦术10克,云苓15克,淮山药15克,芡实15克,黄芪15克,鳖甲30克,诃子肉10克,白芍15克,白芨20克,甘草3克。服药15剂大便溏泻日减,每日1~2次,精神食欲逐增。由于低热仍未解除,守原方减诃子肉加煅龙牡各15克、地骨皮10克,长期服用二月余,低热盗汗逐渐消失。同年6月26日门诊,患者自觉症状显著好转,大便正常,面色有华。X线检查肺部空洞缩小三分之一,痰中抗酸杆菌消失。继以培土生金法善后。例二:患者罗某,女,59岁。于1986年来我科就诊,曾有肝炎史,经西药治疗后黄疸消退。现症:腹胀食欲缺乏,食后心下痞硬,时常呻吟嗳气,大便稀薄。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浅表性胃炎。检查脉弦细,舌苔薄白而润,腹软无包块,按之嗳气,时有矢气不畅,进油腻食物心下痞满更甚。证属肝胃不和,法宜健脾和胃。拟参苓白术散合保和丸加减。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炒山楂10克,炒二芽各15克,陈皮10克,木香7克,砂仁5克,柴胡6克,神曲10克,黄连7克,甘草3克。复诊8次,服药32剂。大便日渐正常,嗳气、腹满、痞硬均消失,停服中药参加正常家务劳动。例三:宗某,男,42岁。曾患“重感”,续发水肿。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时好时患,已四年余。于1977年3月6日来我科就诊。症见患者面色苍白,面部及四肢尤甚,腰酸,小便不利,动则气急,食后腹胀、恶心欲呕,大便稀溏,日行2~4次,量少,脉细濡,舌红苔薄,舌质淡红。检查左肾区叩击痛(+),血压140/90毫米汞柱。血检:白细胞4430/立方毫米,红细胞320万/立方毫米,胆固醇250毫克。尿检:蛋白(+++),红细胞2~4,白细胞4~8。辨证为水气病,脾肾亏损。法宜健脾利水。拟方:黄芪15克,防己15克,白术8克,泽泻15克,茯苓皮15克,淮山药15克,前仁15克,大腹皮10克,枣皮10克。服七剂后,小便增长,水肿渐减。原方出入,继服四个月,精神食欲正常,能参加轻度农活,化验检查尿常规5次阴性。胆固醇180克。为了巩固疗效,予金匮肾气丸调治八个月,一年后随访,病情稳定而未复发。综上所述,说明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应非常重视脾胃,许寿仁先生对脾胃学说有着深刻的研究,他提出的“治病不治中非其治也”论点,在临床上颇有实用价值。(原载《纪念许寿仁先生诞辰86周年暨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199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