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一个世纪的传奇
原载:《看历史》2018年第3期
作者:雪阳
一个人童年和青少年的经历和遭遇,大体可以奠定他这一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当他渐渐老去,最近的记忆往往容易模糊,但最初的记忆却总是清晰如画,历历在目。董竹君在她的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里也说:“由于我童年、青年时的遭遇,在我心灵中曾播下一颗种子:我恨世间贫富不公平。我虽曾有过一段‘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我看到的始终是国内外劳苦大众和苦难深重的双亲以及许多亲友们的悲惨生活。想为他们干些事,是我从青年时起一直追求的目标。”
阿富汗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奇娅·库菲在她的自传《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中写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或许最糟糕的莫过于迷失了自己。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没有任何梦想,那么这才是女人最大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说,董竹才犷在她走过的那个漫长世纪里,虽然遭遇过无数坎坷艰辛,但从她的自述来看,却是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深夜里,逃向那个要娶她的人
出生于1900年的董竹君,是家中的独女。这个原名“阿媛”的女孩,父母都是江苏农民,在上海讨生活,父亲拉黄包车,母亲给人当“粗做”娘姨,也就是保姆。
如果他们家不是那样贫穷,她还可以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生活的困窘,幼小的弟妹出生后没有足够的奶水,有病更无钱医治。她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天折。她清楚地记得,出生才4个月的弟弟,就是在自己怀里忽然停止了哭声。
董竹君出生的家在上海洋径浜边上,就是今天繁华的延安东路和延安西路。当时沿着臭水沟,住满了和她家一样的贫苦百姓。尽管生活贫苦,董竹君的父母却想尽办法让她上学。这也是她人生最初的第一个幸运之处。“他们感到一个人不读书没有出头的日子,所以再苦也很重视我的读书问题。”当然,她的父母让她读书,期待的是她能嫁个好丈夫,晚年好有个依靠。
然而,在家附近的私塾读到9岁时,董竹君的父亲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加上劳累过度,得了伤寒病,几乎死掉。后来母亲东拼西凑借钱治好了丈夫的病,但家里再也无力供她上学了。
走投无路的父母将她抵押到堂子(青楼)里,300块钱押3年。那是1913年的冬末春初,13岁的董竹君被一顶轿子接到了不远处的那栋大房子里。下轿子后,董竹君看到门口放了一束用红纸扎着的的稻草。“他们用火点着后,叫我用左右脚在上面绕跨一下,然后才进门。”
这么做的意思是:烧掉晦气,怕影响他们发财。董竹君心想:穷人身上有这么多霉气吗?
因为长得美,聪明,唱戏好,董竹君很快就成了长三堂子里的红人,艺名“小杨兰春”,生活起居很受优待,身边也随时围着一群爱慕者。
在这里,她认识了那位来自四川的革命党人夏之时,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