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的麻雀,为啥说也有三两酒量?这就​是酿酒微生物背后的秘密……

这是周山荣公众号的第677篇原创文章

传统固态法酿酒,不管形式多么复杂、多么神秘,其酿造过程主要就靠四种菌: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
一说到『菌』,大多数人就头大了。
这么说吧:窖池好比是个加工厂,四大菌就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咱们把材料给它们送过去,约好时间再来取,等取回来,一蒸就是酒。
要问这几种微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
周恒刚先生说微生物是植物,不是动物。其他人不是这么说的,有说是动物的,也有说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的。
咱们换个词,说它们是『生物』准没错,它们有生有死,有完整的生命过程。
蒸好的谷物叫酒糟,装到窖池里后,微生物就开工干活了。
领军的是霉菌,它们藏在酒糟颗粒间的缝隙里,利用缝隙蕴藏的稀薄空气呼吸。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
霉菌一边呼吸,一边分泌淀粉酶,淀粉酶是大杀器,能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
霉菌产生淀粉酶,淀粉酶把淀粉转化为糖。
与此同时,酵母菌正在大量的繁殖,只要还有氧气,还能生存,酵母菌就不停的繁殖,数量越来越多。
直到窖池里的氧气,被霉菌全部消耗完。
没了氧气后,酵母菌开始分泌酒化酶,酒化酶把淀粉酶转化得来的糖,再进一步转化为酒精。
概括一下,糟醅装进窖池密封好,窖池里仍是有氧状态,在有氧状态下,淀粉转化为糖;当窖池内的氧气消耗完后,在无氧状态下,糖转化为酒精。
淀粉变糖、糖变酒,这个过程只需要20天左右。
这时酒精含量才刚刚好,酒还没有酒味,不好喝。所以传统白酒在此之后,将进入漫长的生酸期、产味期。
『无酸不成酯』,在生酸期,细菌代谢生成酸类物质,而酸类经系列变化后,转化成酯类。
酯类物质呈香呈味,决定性的影响白酒质量。
因此,在生酸期和产味期,发酵时间越长,酯类生成的就越多,酒的品质就越好。
但是,酯的生成需要消耗酒精,酯类生成的越多,则酒精含量就越少。
酒厂由此陷入困惑:要想品质好,发酵周期就长,出酒率就低;要想周期短出酒率又高呢,那么酒的质量就欠佳。
世间安有双全法?这个矛盾至今无解。
所以直到如今,发酵时间的长短,依然是考量白酒品质的重要因素。
传统白酒的发酵过程呢,大概就是这样。但新的问题来了,被茅台说得神乎期神的微生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茅台酒厂确实是不遗余力。今天中国酱酒有关微生物的认知,也多半来源于此。
从1964年10月至1966年4月的茅台酒『两期试点』开始,很多专家对茅台酒发酵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
以周恒刚先生为代表的专家组,就分离并保藏了70种微生物菌株,建立了微生物档案,并开展了『中草药对酒精酵母的影响』等课题研究。
1982年,贵州省轻工科研所丁祥庆所长和茅台酒厂的研究人员,又对『茅台酒香气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分离微生物菌株95种。
此后,有关茅台酒与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高温制曲是酱酒特殊工艺之一,这为耐高温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研究人员从酱酒高温大曲中初步分离得到98种微生物,其中细菌41种,多为芽孢杆菌属,酵母菌6种,霉菌51种包括曲霉属、毛霉属等。
这些微生物,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重点是,一般人也搞不懂。
可以想见,如果搞明白了这些微生物与酱酒高温大曲的内在联系,那岂不是就能驾驭『酱酒之骨』了吗?
酱酒是少数的使用野生微生物菌群进行发酵的蒸馏酒之一。大曲,正是酱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启动器。
微生物在酱酒酿造特别是堆积发酵时,持续地刷着『存在感』:
酒糟在入窖发酵前,先堆积,这是酱酒的独特工序。
专家们认为,堆积的作用为微生物的重组,特别是产酯酵母大量繁殖,保证了发酵产酒所需;类似于大曲培养,使原材料淀粉、蛋白质等产生初步的分解作用,因此也称之为『二次制曲』。
酱酒生产试验和经验都表明,堆积工序不堆积不仅产不了酱香风味物质,而且出酒率也低。
『浓香靠窖泥,酱香靠堆积!』原因就在这里。
总之,微生物是酱酒发酵的基础,其独特的发酵工艺,筛选到了一些功能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于酱酒酿造和风味成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为此,茅台酒厂建立了首家酿酒微生物资源菌种库,已分离保藏了100种1000多株微生物。
对酱酒来说,一代又一代仁怀人在这里酿酒,享受着空气中的天然输送。
这些微生物菌群长期以来便飘荡在这一带,在人为和自然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得到了长期平衡的繁衍和生长,并且进行着封闭式的训练,逐渐被驯化成一个强大的部落。
这个部落,就是茅台镇。
人们通过制作大曲、堆积发酵、窖池窖泥等原料、设备和工艺,实现了对微生物的利用。
以堆积发酵为例,仁怀人主动给微生物加戏,让堆积发酵足足重复8次之多。
在酿造地区不同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会闻到空气中不同的酱香味,老酒工认为这是由不同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结果。
这些肉眼不能看到更无法用技术手段进行量化分析的菌群,对酱酒品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走进仁怀,随着与茅台镇的距离越来越接近,空气中的酒香也越来越浓郁。这弥漫四周的酒香来源,便是一个个闻得着却看不到的微生物精灵。
曾有人打趣说,茅台镇的麻雀,也有三两酒量。
大量的微生物浮游在空气中,与飞鸟玩耍,与落叶嬉戏,还簇拥着凑到路人鼻息间,提醒着慕名前来的造访者,眼前这番天地便是蜚声中外的酱酒发祥地、主产区。
前人对酿酒微生物的了解,远不如今天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我们。
但仁怀人还不了解微生物为何物时,在修建酒厂时,也一定会考虑酿酒车间地理空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他们认为,这样建酒厂才符合『风水』。
他们知道,如果一个酒厂里两个车间的地理关系不合理,酱酒的品质便会受到影响。他们,其实就是在让微生物帮我们酿酒!
然而,微生物工程毕竟不是建筑工程。
地球上的微生物实在是太多了,已知的微生物种类据说约8万余种,人类对酿酒微生物的认识,迄今还非常有限。
中国微生物学先驱陈騊声曾说过,『如果有谁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
可以肯定的是,白酒发酵过程主要是微生物在起作用,人只起辅助作用。
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酿酒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