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十三五”巡礼:建设一流师资 打造人才高地

人民新闻报12月4日消息 (黄强青岛报道通讯员 魏喆吉)“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全球配置人才资源。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优化人才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落实发挥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带动教师队伍发展
聚焦一流学科建设,坚持国际视野,全球延揽一流人才。“十三五”以来,学校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23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45人,省部级以上高水平人才64人。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3903人,其中专任教师266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8.36%,较“十二五”末提升了3个百分点。专任教师博士率逐年上升,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337人,占专任教师的50%,人数较“十二五”末增加了22%。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实施教师分类,深化考核评价改革。遵循“人岗相适、个性发展、学科差异、院为主体”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师岗位类型的设置调整,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服务社会型(产业型、临床型、实践型)4种教师岗位。坚持综合评价,突出师德导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条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突出人才培养,确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把成果用在学生发展上;按照人文、社科、理、工、医、艺体六个学科组,分类建立学术评价标准。在教学为主型岗位中单独设置公共课教师评价标准。学校按照学科分类、岗位分类、岗位分级以及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等四个维度,设置了75个教师评价标准,有效避免了教师评价过程中的“一刀切”问题。

坚持正向激励,创新评价机制。实行代表作制度,更加注重质量导向;实行“第三方学术评价”;实施动态管理,评聘结合,形成“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实施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等校内工程,不唯帽子,不论资排辈,只追求教师取得成果的质量和成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长远影响。

完善绩效分配办法,激发内生动力。以目标管理和综合考核为基础,以业务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完善了“以目标任务为牵引,按人员分配目标任务,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配绩效,按劳分配,优质优酬”的学院津贴核拨办法。

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做强了人才增量、激活了人才存量。十三五期间学校培养国家级人才10人,其中四青人才6人;培养省部级人才130人;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批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列第21位。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建设、考核、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教职工荣誉体系,构建从个人到集体,从入职到退休,从教学科研一线到服务保障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荣誉体系。挖掘身边榜样,实行典型引领,广大教职工勇担立德树人神圣使命,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秦文等143名附院医护专家组成援鄂医疗队,分三批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由于抗击疫情的突出表现,先后有19名医务员工、6个集体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18项。他们在抗疫一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在保卫青岛、驰援武汉的两线作战中,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医学教育发展史馆(沈福彭教授纪念馆)获批山东首批师德涵养基地。

——“全国先进工作者”于文成、“全国优秀教师”沈若武、“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牛海涛、“中国医师奖”孙运波、“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张孝田、“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孙万超、“齐鲁最美教师”郭俊杰等先进典型人物,他们勇于担当、不忘使命的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鸿图华构当应景,雕栏玉砌须因时。谋划定夺乘势动,改弦更革有张弛。“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创造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高层次人才加快聚集,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得到有力支持,构建起了日趋完善的教师成长发展和荣誉体系,广大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不断提升。行远自迩、踔厉奋发,我们将继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以更高标准、更大担当、奋勇向前的改革创新精神,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 管理员  审核:刘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