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新规:不得承诺保本保息?
保险资管新规已在近日发布,并且从今年5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
其中有提到一句话"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应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于是有人惊呼,保险也不保本保息了,我们以后买保险不安全了?
保险资管新规提到不得保本保收益
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搞错了这个文件的主体。
保险资管新规中的确有这句话,但针对的是保险资管机构,并非保险公司。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般由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东发起成立的金融机构,目的是管理保险资金。
保险资管公司的运作资金来源主要是保险公司委托,约83.5%的资金比例来自保险公司。
除了金融机构之外,保险资管可以对接个人投资者吗?
可以,但是门槛非常高,必须具有两年以上投资经历,且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三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产品的投资门槛也不低,固定收益类产品30万、混合类产品40万、权益类产品100万、非标债券类产品100万。
保险资管产品投资门槛
因此,《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到的不得承诺保本保息,指的是保险资管公司面向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符合条件的高净值用户,属于私募性质,和我们普通投资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保险资管是我国"大资管"背景下的产物,一切都源自于2018年的"资管新规"。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刚性兑付问题,比如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很多都承诺保本保息。
四部委联合发布资管新规
为什么监管要去刚兑呢?一句话总结就是化解金融行业的风险。
有点投资常识都应该知道,理财都是要承担风险的,只不过投资标的不一样,风险不一样而已,银行理财也是同样如此。
在老百姓传统的观念里,钱存在银行就是安全的,但并没有分清楚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的区别,两者安全性并不一样。
而银行之前为了吸收社会公众资金,也没有刻意去区分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对银行理财产品也承诺保本保息,万一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收益,银行就会自己垫资来兑付。
银行如何转移资金垫付的风险呢?主要有3种方法: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错配,滚动发行,用下一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来兑付当期理财产品的本息;
和其他金融机构签协议,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付,将兑付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
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银行从中获取超额收益来应对刚兑。
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
这么做会导致风险累积越来越大,风险难以得到释放,最终引发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这就是监管在2018年发布资管新规,要求去刚兑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业要符合市场化,风险就要回归投资者,不能由机构来承担。
继最顶层的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银行、基金、券商、信托行业都陆续发布了自己的资管办法,保险资管新规已经是"大资管"的最后一块拼图了。
资管新规颁布以来资管行业的主要政策(来源:中信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