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学生任务驱动作文批改评点指导(116)‖ 《“二十四节气“精华不可弃》

一、文题呈现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学生作文
“二十四节气“精华不可弃

(题目的格局太小,不能提炼出概念性观点)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之美学价值不可忽略,亦有人认为它已脱离时代轨迹,成为食之无味之鸡肋。我则认为,“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乃中华文化之传统精华,千年沉淀,其现实意义依然重大。因此,“二十四节气”诚可取,传统精华不可弃。(结合材料分析,明确指令任务,但是观点拟就语意有点问题,“诚可取”什么意思?和后一句合并在一起有问题吗?而题目是  “二十四节气“精华不可弃,看看你想说什么?再说“二十四节气”只是由头,应该抽象为传统文化,否则文章很难深入下去)

  诚然,“节气歌”之美学价值不可忽略,小丁关于其“不入时”之担忧也不无道理,然,二十四节气之余现世之至深价值绝不囿于其审美体验(病句,需修改),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绝不意味着“节气”这一实践-理论体系的崩坏。恰恰相反,节气体系经久不衰,日久弥坚,不但没有出现传统式微之象,反而对个人生活的充实助力,对“自豪感”“家国感”的传承与社会发展起催化作用。斯为传统之琼浆,诚不可弃。(这里分析前后有交集现象,而且看问题也不符合现实特点   )

“二十四节气”不是“不入时”的鸡肋之物,亦不会被信息时代的退潮席卷沉没。恰恰相反,其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渗透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惊蛰”雷鸣,“谷雨”育种,“霜降”添衣物,“冬至”食汤圆....“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的结果,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科学道理,实践价值。其对于农民生产耕种,人民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基本准确的。因此,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的个体影响价值反其无可辩驳的普适性,使它成为不刊之论,成为传统精华之沃土。(每节中心句放在开头的意识还是不错的,便于老师快速阅卷)

 再者,“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亦对国人身份感,自豪感的攫取有不个忽略之作用。君不见,中国申遗“二十四节气”成功,人皆喜极乐极,叹中华传统之源远流长;韩国申遗“端午,中医“之时,人皆义愤填膺,怒韩国之举之无稽,怒传统之被剽窃。由此观之,以“二十四节气”为首的传统精华的申遗,留存能激发国人的自豪感,家国感,其对于社会发展,人人图富图强便自然而然地起到催化作用!故,依我之见,“二十四节气”精华诚不可弃!(任务驱动型作文讲究就事论事,但也不能机械啊,可以把“”二十四节气上升到传统文化等方面来谈,但就节气来谈,学生也谈不出什么来吧!)

   调转镜头聚焦当下,对于“节气”为代表的传统的保护仍有不可忽略之作用。倘若学子有此心,则传统文化必将薪火相传,流芳百世。倘若学者,专家有此心,则传统文化必将糟粕既去,精华凝存。倘若人人有此心,则自豪感与家园感流贯于社会,中华之隆,则指日可待,计日程功!

“二十四节气”,助力人们生产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繁荣,斯为空谷足音,不易之论,诚不可弃!(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不易之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这两个成语放在这里和语意连贯吗?)

三、作文点评:

虽然能够扣住驱动任务来谈,思路清晰,但是也只是把材料内容展开而已,作文格局太小,程式化严重,说理空洞。得分:45/60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经验与文化呢?这应该是这道作文题所有立意的出发点。

四、审题指导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严峻考验,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根本在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这一血脉,这根血脉,小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大到天文历法礼仪习俗。这些文化的认同,穿越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将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政府才不遗余力的将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文化“申遗”,看到韩国意欲将端午节申遗,我们举国上下对其口诛笔伐。我们应当自豪于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应努力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财富量的增加。

然而,现状也着实令人担忧,来自虚拟网络世界的文化和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正在一点点的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认同。君不见,多少青少年,对日本动漫角色、韩国小鲜肉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天干地支为何物,不屑于“二十四节气”有何用。

然而,弘扬传统文化,单靠“申遗”和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应停留在对文化和价值割裂现象的毫不作为的道德批判。面对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它们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不能像十二星座那般,成为一个可以让全民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老祖宗“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让我们骄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艺术创造让我们陶醉,然而这些终究改变不了如材料一中小丁所说,人们不会再看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现实。同样,我们很多基于生产生活诞生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无论它们多有审美价值,也终究改变不了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事实。姑且不说祖先们基于“二十四节气”总结的生活生产经验,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空间限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符合当今这个时代,何况我们现代基于科学实验的技术用于指导生活生产则更加精确。

诚然,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自豪于老祖宗的智慧与创造,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地将这些作为我们现实生活的唯一指导,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予以排斥甚至仇视。然而,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一种厚古薄今的姿态将一切传统经验奉为真理,并以此来指点孩子的未来生活,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他们可能是激进的繁体字拥护者,无视简体字的便捷,强烈要求恢复繁体字;他们也可能是中医的拥趸,认为中医就是绝对正确的科学真理;他们认为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结晶,给推广普通话安上亡族灭种的罪名……在价值多元、相互冲击的当今,一些陈旧、落后的旧观念,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为伪装和老祖宗智慧作为伪装,手持民粹主义的利剑,向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共识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

所以,面对带有“传统”字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多一点谨慎、审视和理性思考,我们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同时,更应当时刻思考:我们是否被文化民粹主义所左右、所利用,是否因此掉入了认知的误区,以免深陷其中追悔不已。

拟题方向

换言之,这道作文题,其实是站在了一个“作文命题趋向”的分水岭和风口上。向前走、向后转,是一闪念的事。

否定倾向拟题

祖宗智慧解不开当下困局
花式秀遗产展露国人小智慧
节气入非唤不回久违诗意
节气申遗不必普大喜奔
文化事件的科学审视是审美错位
止于情怀的节气入非不必做溢美评价
纸上风景带不来心潮澎湃

肯定倾向拟题

节气局限性无碍遗产传承心
过日子不是节气入非的思考基点
非遗舞台缅怀节气无可厚非
濒危是节气申遗的出发点

友情提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