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事越努力,越做不好?

第六个人

 · 6小时前

关注
过度努力会挫伤手感,也会屏蔽解决问题的创新视角!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作者:第六个人,36氪经授权发布。

人逐渐长大,有些人生的谜题会慢慢被解开。

但,也有一些会长久地被留下来。比如:

我高三突然遭遇语文滑铁卢,瞬间排名倒数……语文的长时间低迷造成了其他科目的发挥也跟着被连带影响。

这个谜题,多年无解。父母、老师都无法帮我找到准确的原因。

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太差,高考我的语文成绩属于中上,作文成绩也算比较高。算是在高考中正常发挥……

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解决。

至今,我都难以准确的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这件事,以及,我该如何解释这一切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但我确定:越努力越做不好的事情,在此后的人生中也经常发生。

这个谜题,怎么破呢?

01

“疲劳驾驶”造成“过度付出惯性”

扰乱节奏,损伤“手感”

很多时候,人成功其实就是依靠「手感」。

手感这个词听起来特别玄学,但是,又好像不无道理。

贝佐斯评价自己做过的无数商业决定,他说:他做的最正确的几个决策,都依赖手感和直觉。

高三的时候,语文60分的基础选择题,一共20道,我大概只能对2-3道。后来同学开玩笑说:我就是闭着眼睛蒙也能比你对得多……你怎么了?

说来很好笑:从小到大,从没好好学过语文,考试过关全靠悟性和兴趣。

大概是这种长期自我养成的无意识学习模式培养出来的「手感」,让我几乎从不“专门”去学习语文,但成绩却总能轻松靠前。

进入高三密集复习之后,复习的重压或许让我失去了这种手感。

我回想当时的情境,那种“自然状态”下的「手感」,被“努力状态”下的「刻意」彻底淹没了。

为什么不学的时候轻松通关,“使劲学”的时候结果却差强人意?

过度努力,用蛮力,会直接挫伤「常识」,阻断 「逻辑」的推进。

以为是偶尔发挥失常,可这种20个题只对一两道的状态,蔓延了我的整个高三。

那时候语文老师也拿我没辙,感觉是软硬兼施就是毫无效果……后来她对班主任说:给她放两个月假,让她玩去吧。然后直接回来参加高考,那时候可能脑子就清醒了。

老师们很喜欢用「失常 」、「状态不好」、「心理素质差」来描述一类失常的孩子。可是,这些词并不能带来多少立竿见影的举措,指导你改变现实。

我试图还原将近20年前的场景,才意识到:高压和重负,最直接地挫伤了带来成功的「手感」和 「直觉」。而很多时候,人想获胜,就要依赖这种直觉——这并不是在考察人在知识技能层面上的差距,很多时候,它需要你动用常识和逻辑去做出一些推导。

如果连语文这种学科都强烈的需要「常识」和「逻辑」,那么数理化其他学科,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从偶尔性失常变为一种长期持续的焦灼状态之后,我对语文开始投入更大的力气。这种负隅顽抗的精神却并没能带来什么转机——看上去,很像“前面有堵墙,感觉不能穿墙而过, 但我还是想硬撞上去”……

过度努力,会让你某种程度失去解决问题应有的理智和平静。

越努力,越造成用蛮力,最后,紧张焦灼和压力打乱了整个人的节奏。节奏进一步破坏了常识和逻辑,然后,也就让你彻底丧失了「手感」。

02

过度努力屏蔽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创新视角

质量管理之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说:“如果不知道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就什么也发掘不出来。”

而那时候的我,对于如何准确的描述困境和现状、如何正确的定义问题的能力,几乎为0。

这很可怕。

无法定义问题,就意味着你无法找到破局的办法,也意味着,你付出的所有行动和时间会带来更大内耗。这个内耗,会让你整个人掉进深渊。

看待问题的视角,要远比盲目的去快速执行、急切的找到答案要重要的多。如同庖丁解牛,从哪里下刀,是关键。

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的业绩增长遭遇瓶颈。公司内部的经理人都找不到更好的对策,但董事长郭思达认为:可口可乐当时「39.5%的市场份额已经代表了一个不能突破的上限」这个结论是错的——

因为:可口可乐并不是在和历史上的自己、和同类竞品竞争,它是在和消费者的整个胃争抢业绩:虽然可乐的消费已经接近饱和,但消费者的整个胃还是需要更多的饮品:水,咖啡,运动饮料……

借此,可口可乐开拓了全新的品类和产品,从【争夺可乐市场份额】,到【争夺胃纳占有率】,视角的转变,让问题迎刃而解!

你看, 视角会带来解决方案,视角会自然而然的帮你找到出路,这个出路不是刻意「被找到的」,而是水到渠成「流淌出来的」。

但是:当人被焦虑和重压围追堵截的时候,创新视角就会被彻底压抑。

你必须找到切入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的那个关键点,或者,完全换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否则,问题会把你拖进泥潭,让你完全不能动弹。

回顾过往,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高三那年的感受:就是这种无计可施,不能动弹,深陷沼泽……

20年过去了,虽然已经没有机会重新坐下来再看看这些题目,但我相信:如果当初有机会把知识点和考点做个认真静心的总结,把它们描绘成「知识地图」,我想,这些问题背后所反馈出的出题意图和规律,自然就会呈现。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可能就不再是:背,记,瞎蒙,完全有可能找到全新的解题思路!

03

做出正确的努力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题海大战后,我不停的做题,不停的出错,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彻底击垮。

用蛮力的努力是毫无章法和策略的。它可能调集了大量的时间、能量、精力、心力,但很有可能用在了错误的位置,还可能用错技能。

什么是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努力到底长什么样?

1.合理的运用并分配体力、体能和精力

2.恰当的使用心力

3.运用正确的技能

4.正面攻击问题的要害位置

5.保持好出击和改进的节奏

6.同一类问题一次性解决,不留疑问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些重压,或是莫名进入了「越努力越做不好」、越努力越暴躁的怪圈,或许,应该从这些方面去做些调整和改变:

1. 暂时「什么都不做」重新找回韵律和节奏

放空本身并不意味着「必然找到答案」,但放空会帮助你找回生命的节奏。

这是在以主观强势介入你的混沌局面,一旦错误的混乱的节奏被终止,你就有可能通过重启来找到自己的韵律。

拥有努力和付出惯性的人,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自控。

有时候写作越写越差,我就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惯性:混乱局面下人特别容易气急败坏,而气急败坏会只会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努力学习让自己从一段奋力奔跑、盲目向前冲的状态回归「静止」,会帮你踩住刹车。而后,你再慢慢帮助自己恢复到竞技状态。

手感依赖一个人的直觉,判断,创造力,激情……静止,会帮你重新唤醒激情,这是再次找回创造力的大前提。

苦哈哈的成功并不可持续。

悲情式的成功也很难走通。

成功与成就只有在轻松且愉悦的状态下,才格外让人心旷神怡。

有“势”,有“气”,才能享受到过程中的奖励!

2. 以「无用」养「有用」

创新的视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当你能让自己跳脱出现有的生活内容与生活节奏,做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情……

同时,也不要抱着功利心希望从这些「无用」中能获取什么便利、成功的捷径、抑或解决问题的直接办法……我想,或许,这更有利于培育 「全新视角」。

事情就是这么微妙:你越带着欲望,你越不能放下成见;你越往前冲锋,结果会离你越远 。

局外的「无用之心」就是帮助你储备灵感的。只有真正的交叉学科、跨领域,才能让一个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但是,这一切,都急不来!

3. 重塑执行力

心力上的万马奔腾,与行动上的止步不前,让一个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无法喘息。

越是着急改变,越是想和命运抗衡,越是深陷泥潭。

当你能够重新掌控自己的节奏,韬光养晦去培育一些无用,这时候,执行力也会重新归队。

重塑执行力,意味着将重心重新投注在如何找到创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如何逐步的攻下堡垒,速度并不是核心指标。

获得进展,看到进度条向前,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和成就,也会被相应放在解决问题之后。

当一件事你付出了很多,结果却令人沮丧失望的时候……每到这时,你都该尽快的让自己停下来。

努力会成为一种惯性——也包括,急切的渴望结果的欲望,会让整个事情不能心随所愿。

所谓的「越努力越幸运」其实是一个谬论:

只有当你掌控自己的节奏,清晰准确的定义了你的问题,为解决问题制定了敏捷的策略,并且不断的重塑自己的行动力……

同时,又能对自己付出同理心和足够的耐心,允许自己更好的休息、平和直面更多失败;让自己学习「无为」;培育平静和随和的心性……

你才能有机会,在事情偏离轨道的时候扭转局面!

第六个人:36氪专栏作者,跨越北上广深的跨界营销人,热爱主持与写作。公众号第六个人(connect_yourself)长期进行营销规律与个人成长探索,努力成为美好阅读与生活方式的顶级买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