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经·樛木》为例,说明读古书一定要读原文,才能感受它的美
世人皆说《诗经》美,深入读进去,确实真的非常美。这,只限于原文。孔老夫子的“诗无邪”绝非空话。
但,读各家译文,甚至名家名译都有可能让人爆笑不止。
《诗经》的第四首诗为《樛木》。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主要用于男方婚礼上。
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爆笑译文一:
南方有一种树木叫樛木,葛藟蔓藤缠绕着樛木,长势茂盛。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葛藟为女子,樛木为男子。由此,新郎开始幸福的生活。
原因分析:
这是何等神木?蔓藤如此缠绕,不被缠绕致死,反而日益繁茂?
这符合自然界的植物生存之道吗?
周代民间,民众有如此“傻”?以缠绕的树木,来赞美新郎的婚后幸福生活?
难道是植物近3000年来,进化了?
爆笑译文二:
南方的这种樛木,生长茂盛,所以有下垂的树枝,葛藟蔓藤爬上的是这根下垂的树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葛藟为女子,樛木为男子。男子的品行好,所以很快乐,他用善心安抚女子,让她安定。
原因分析:
显然,这种翻译弥补了翻译一的不足,樛木终于不会被缠死了。
但葛、藟是两种不同的蔓藤植物,这是一次要娶两个媳妇的节奏吗?
这樛木如此茂盛,是不是还有更多下垂的树枝?
这可如何是好?
原诗总共就三行,没有任何一个字有树枝下垂的意思。笔者已前前后后找了10遍,真没有。
而且在周代,礼制为一夫一妻制,不可能出现一次婚礼娶两个媳妇的情况。
经考证,这树枝下垂一说来自颜师古:“樛木,下垂之木也。”颜师古,是唐朝初年经学家。在我看来,古代的专家,也未必能全信啊。
笑完之后,我们重新回来读一读正文。“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其中,“樛”的意思是,孪生的树或相互绞缠的藤。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南方有一种树木叫樛木,它是由相互绞缠的藤长成的,哪两种藤呢?葛和藟。如果你想象不出来,可以参考一下现在流行的发财树。
全诗的大意也就清晰了,葛和藟缠绕在一起,长成一种树木,叫做樛木,长势繁茂。以此来比兴男方婚后会更加幸福,美满,福禄都会随之而来。诗的内涵和婚礼相符,这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说法。而《诗经》中的樛木是连理干,更加了不起。还有一种可能,也许白居易的连理枝就是樛木呢!
综上所述,爆笑的翻译一和翻译二,不过是历史上有些人对《诗经》的歪曲和误读罢了。从中不难看出,解读者的男权主义、对封建王权的攀附,以及封建社会中将女子视为男子附属物的愚昧。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好好的一首婚礼诗,被搅和的没法儿在婚礼上唱了。
当然,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读书,还是要自己认真细读原文,不要被任何所谓权威解读所影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指点一、二。